7月9日晚7时30分,绚丽的晚霞映红了“深中跨市公交枢纽”标牌(中山博览中心枢纽),又一班从深圳前海湾地铁站开来的T01A深中跨市公交准点到达。
车子停稳,乘客们有序走出公交车门,钟强抬头一望,一眼便瞧见了十米开外的爱人杨茜和两个孩子的身影,他三步并作两步,高高举起女儿转了一圈。
深中通道通车给钟强一家四口带来了新变化。家人们迎来送往的地点变成了中山博览中心枢纽,钟强在下班后从深圳回到中山的时间比以往提前了一个小时以上,回来的频率从每周两次增加到每周三次。
“深圳通道开通前的这一年,我常给上幼儿园小班的女儿讲这项世纪工程的意义,并通过画A字的形式讲解通车后爸爸从深圳回来的便利。”杨茜说,她身边的十多个“深中家庭”都享受着深中通道开通带来的交通红利:两地通勤成本降低,通勤时间缩短,双城生活质量大大提高。
“深中家庭”通勤费
从700元降至100元
下午6时从深圳福田区坐地铁,6时20到达深圳前海湾地铁站,7时30分回到中山博览中心枢纽。7月,有时夕阳还未下山就已和家人在中山吃上了晚餐。深中通道带来的生活变化,让很多深中双城生活的人感触颇深,而对于在深圳工作的钟强而言,他的感触更为深刻。
在钟强看来,深中通道通车前,不少人在深圳工作,周末回到中山居住,但从行车时间和交通工具来说,不是严格意义上的双城生活,而是由于工作和家庭的需要不得不如此,“现在不一样了,通勤工具为公交车,说走就走,这算得上真正的双城生活”。
钟强说,他之前每个星期往返两次,使用过多种交通工具。刚到深圳的时候,也是夫妻刚定居中山的时候,人生地不熟,也没有深中拼车群,大多数时候坐的是网约车,单程170元,一周接近700元的通勤费。早上5时左右起床,还经常被“放鸽子”,有时候一夜不眠,或者半夜醒来再也无法入睡,因为担心司机临时取消行程。后来,加入深中拼车群,开始拼车来回,费用低了点,但是座位比较挤,再后来坐样样巴士往返一年多。每次单程都要3小时左右,遇上堵车,路上的时间更长。
“我们夫妻一直坚持的育儿理念是,爸爸不能缺席孩子的成长,这是路途再奔波钟强也要每周回两次中山的原因。”杨茜说,最好的教育是陪伴,深中通道通车前,钟强周三晚上回周四早上去,周五晚上回周一早上去,只有周一周二和周四三个晚上不在家。一般周三晚上6时下班,回到中山9时,陪孩子们个把小时,早上5时起床赶车。周五也是6时下班往中山赶,有时候担心周一早上无法准时上班,便提前到周日下午出发。辛苦的往返换来的是孩子们对爸爸的“存在感”,甚至觉得爸爸就在同城上班。
相比之前的交通工具,深中跨市公交使通勤时间缩短一半以上,通勤费用更是大大降低,每周往返三次的费用也才100多元。深中跨市公交的空调设施一流,座位宽敞舒适,让通勤变得轻松惬意。钟强说:“现在,我可以迎着朝阳出发,看着夕阳回程,一路上的海阔天空、风轻云淡尽收眼底,心情也变得愉悦起来。”
告别“周末夫妻”的生活
“周末夫妻坚持了十几年,终于等来深中通道通车。”作为杨茜的楼上邻居,陆婵婵表示丈夫正体验着深中通道带来的通勤便利,并考虑在已有一辆油车的基础上,购买一辆新能源汽车。
2010年,陆婵婵来到中山,2012年,与在深圳工作的高中校友阮浩宇走进结婚的殿堂,由于工作关系,两人选择了周末夫妻的生活。“无论是以前在龙华坂田上班,还是现在在南山后海上班,来回的通勤时间和成本都很高。”和钟强一样,阮浩宇表示自己体验过多种交通工具,网约车、高铁、拼车、样样巴士,还搭乘过珠海往返龙华的巴士,多数时候并不能直达,意味着要变换几种交通工具才能到达,一趟下来三四个小时,说不辛苦那也是假的。
作为户外运动爱好者,在合适的天气,陆婵婵夫妇会带着上小学的女儿参加爬山、野炊、溯溪等活动,并逐渐成为领队,影响着身边的一些朋友参与到活动中来。“深中通道开通前,周五下班往回赶,回到中山怎么也要晚上9点左右。”陆婵婵介绍,为了确保活动如期进行,孩子爸爸多选择周五晚上回来,遇上塞车,晚上十二点到家也遇到过。
如今深中跨市公交帮我们摘掉“周末夫妻”的帽子,周一到周四,孩子爸爸想回就回,不用再考虑交通情况,深圳下班中山吃晚餐,中山出发深圳吃早餐,一桥之隔的双城生活,不仅降低了通勤成本,也减轻了思想负担。“我们初步设想以后带领大家到深圳参加爬山、野餐,扩大户外活动的半径”。
在众多的“深中家庭”中,钟强和阮浩宇的故事只是其中的缩影。深中通道的建设不仅深刻地改变了他们的通勤方式和降低了成本,更重要的是,它激发了他们对工作的执着追求和对美好未来生活的热切向往。
记者 徐世球
◆编辑:龙慧◆二审:陈吉春◆三审:周亚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