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融媒策划 >> 正文
中山日报“深中通道通车纪念版”中文彩绘长卷:龙腾伶仃洋
发布时间:2024-06-30 来源:中山日报

龙腾伶仃洋

大自然的每一次剧烈运动,
都伴随着撕裂与融合。
地壳升降、河流冲刷、海潮澎湃,
荡出了巨大喇叭形的伶仃洋。

“向海而兴、背海而衰,
不能制海、必为海制。”
历史的经验
如今化为跨沧海的豪情。

勤劳而智慧的人们,以拏云之志,在浩瀚海天之间,铸造出一条钢铁长龙,将相隔的大陆重新连成整体。2024年6月30日,历时七年多建造的深中通道正式通车,天堑通途一线开,城市与城市从守望到携手;“A”字的构架撑起粤港澳大湾区的筋骨,从此血脉通畅,气血方刚,融合发展之风劲吹伶仃洋。

晨光中的深中通道。 记者 夏升权 摄

这是一座历史精神的传承之桥

“昔者五岭以南皆为大海耳,渐为洲岛,渐成乡井,民亦藩焉。”沧海而桑田,有大自然的鬼斧神工,也离不开人类的勇敢探索。“零丁洋里叹零丁”是历史阶段性的悲苦,“长风破浪会有时,直挂云帆济沧海”才是永恒的精神。

香山人,生在海边,就注定先感受海上吹来的风。大航海时代的来临,打破了世界各地互相隔绝孤立的局面,第一次建立了全球性的联系,香山由此被快速拉入世界经济大格局中,东西方文化在此碰撞交融,异国商船云集贸易。香山人率先看世界,他们迎着伶仃洋的海风,远涉重洋,历尽千辛万苦,而后返回家乡改造故土,书写了中国近代化历程的重要篇章。他们是最擅长和海洋打交道的人,他们也是最早连接中国和世界的无形之“桥”。

媒体记者在西人工岛上拍摄。 记者 夏升权 摄

如今,
深中通道,踏浪而来,
传承“敢为天下先”的精神,

将无形之桥实化延续,
向海而生!

这是一座巧夺天工的奇迹之桥

有水的地方就会有桥,中国的桥梁数不胜数,从古代的赵州桥、洛阳桥,到如今的胶州湾大桥、杭州湾大桥、港珠澳大桥,他们既是沟通四方的通道,也是技术与艺术的结晶。在碧波万顷的伶仃洋海域中,深中通道就是中国基建实力的杰出代表。

深中通道非通航孔桥首片24米宽、60米长的箱梁,是行业内单片最重的钢筋混凝土预制箱梁,浇筑后的重量达3180吨,相当于2000辆小轿车的重量,堪称“世界梁王”。而深中大桥的东、西锚碇锚体,单个面积相当于17个国际标准篮球场,建成后单个锚碇重量约100万吨,成为世界最大体量的海中锚碇。深中大桥本身以主跨1666米的成绩,成为世界上最大跨径的海中钢箱梁悬索桥,以及世界最高通航净空尺度的跨海桥梁。在桥面铺装过程中,还创下了世界面积最大的环氧类钢桥面铺装工程纪录,单日铺装面积达25772平方米。此外,深中通道的海底隧道也是世界首例双向八车道钢壳混凝土沉管隧道,设计速度达到100公里/小时,西人工岛主楼的国内最长斜面清水混凝土结构,风塔的国内首例高耸变截面清水混凝土结构,展示了世界一流的工程技术和设计理念。

星空璀璨,归功于发光的每一颗星,大海浩瀚,来源于汇聚的每一滴水。经历了2700多个日日夜夜,超过1.5万名建设者们,用智慧与汗水,浇筑出一个伟大的奇迹。

深中大桥。通讯员 沈仲 摄

千年沧海上,精卫是吾魂。
深中通道的建设者
是新时代的精卫,
向海图强!

这是一座天人互泰的共生之桥

天上架大桥,海底挖隧道。在深中通道的建设中,我们见证了人类与自然的和谐共生。在刚结束不久的2024年国际桥梁大会上,深中通道深中大桥获得“乔治•理查德森奖”殊荣。这个奖项被誉为桥梁界的“诺贝尔奖”。国际桥梁大会认为,深中通道始终遵循以人为本、人与自然和谐共生、节能减排、让公众满意的可持续发展理念,深中大桥以其独特的设计和创新技术,成为这一理念的生动体现。

在抗风技术、高强耐久主缆、离岸锚碇建造以及索塔工业化建造等方面,深中大桥取得了多项创新成果。这些技术的应用,不仅提高了桥梁的耐久性和安全性,更是在环保和资源利用上迈出了重要步伐。通过采用节能材料和工艺,减少了对环境的负荷,实现了工程与环境的双赢。

为了不让水下爆破法对珠江口海域的中华白海豚造成影响,深中通道建设团队采用了凿岩工艺代替爆破施工。金建轮凿岩船凭借着自身重达35吨的凿岩棒,以每分钟850米的超快下落速度冲击海底,成功将坚硬的岩石破碎。这种精细作业方式虽然牺牲了工效,但最大限度减少了对海洋生物的干扰。

深中通道始终遵循以人为本、人与自然和谐共生、节能减排、让公众满意的可持续发展理念。 记者 夏升权 摄

拥抱海洋,绿色创新。
深中通道与海洋和谐共生,
向绿而行!

这是一座黄金内湾的融通之桥

海上生长虹,湾区共此城。如果驾车穿越深中通道,举目四望,在伶仃洋,你能看见香港、澳门、深圳、中山、东莞、珠海的城市轮廓。这是一个山海一体的城市群,如同兄弟姐妹,散落在通道东西两岸。

长期以来,珠江东西两岸交通不畅,制约着珠西、珠东的协同发展,也造成珠江口两岸经济发展不均衡。截至2023年年末,西岸城市的GDP总和仅为东岸城市的五分之一。缩小珠江口东西两岸的差距,是大湾区补协调发展短板、提升对外竞争力无法绕开的一步。广东省委、省政府提出着力打造环珠江口100公里黄金内湾,带动广州、深圳、珠江口西岸三大都市圈协同发展、聚势腾飞,用意正在此,深中通道的核心作用,正在于此。

>>>于深圳而言,深中通道的开通意味着在推进区域融合发展中为自身发展挖掘新的空间。

>>>对于中山来说,深中通道让它更靠近深圳,在承接产业转移,获取发展资源乃至提升城市综合能级等各方面,都有难以替代的意义。深圳创新加中山智造,可谓珠联璧合。

>>>于南沙而言,南中高速万顷沙支线,与深中通道直接接驳,让南沙前往深圳车程缩短至20分钟,广州也将通过南沙枢纽节点,在珠江口东西两岸协同发展中进一步凸显省会城市的作用。

>>>而对于香港民众来说,多一条路就多一个“生活向珠西”的选择……

深中通道不仅连通珠江口东西两岸,更是粤港澳大湾区发展的“均衡之桥”。 记者 缪晓剑 摄

迎接大桥时代,拥抱黄金内湾。
是粤港澳大湾区发展的“融通之桥”,
向湾而成!

这是一座世界湾区的竞合之桥

“交通是城市形成的力”。通道的价值不在于本身承载的交通量,而在于其对城市发展要素的便利流动、优化配置的促进作用。

翻看珠江口的地图,可以看到大湾区大桥林立,一座座跨江、跨海大桥将珠江口“缝合”在一起。纵观这些年,横跨珠江口的大工程纷至沓来,从虎门大桥到港珠澳大桥,到南沙大桥,再到深中通道,以及建设中的狮子洋通道……跨海跨江通道的“成团出道”,成为撑起未来湾区发展的一道道“脊梁”。

作为与美国纽约湾区、旧金山湾区和日本东京湾区比肩的世界四大湾区之一,粤港澳大湾区是国家建设世界级城市群和参与全球竞争的重要空间载体和引擎。自2019年《粤港澳大湾区发展规划纲要》发布,5年嬗变,大湾区取得无数傲人的成绩:以不到全国0.6%的国土面积,创造了全国1/9的经济总量;经济总量从2018年的10.8万亿元,到2023年突破14万亿元……粤港澳大湾区正以“后来居上”的勇气实现着“弯道超车”。专利能力位居全球四大湾区之首,成为全球最具前景的增长极之一。

在经济“脉动”中,各种产业互相碰撞、融合,各种要素充分流动、汇聚,向外输出“湾区设计”“湾区智造”等全新概念及模式,不断吸引着世界各地的企业和人才。作为粤港澳大湾区提升“内功”,加强区域协调发展,缩小地区间发展差距,实现大湾区整体提升的“重要一横”,深中通道无疑也在全球的竞合中,发挥着举足轻重的作用。

青松寒不落,碧海阔逾澄。
海风依旧,
伶仃洋上超级工程已然耸立。
深中通道跨山越海而来,
贯通古今,融汇湾区,
竞合世界,向海而兴!

记者 夏升权 摄

总策划:伍学标
总监制:李庆辉
总统筹:程明盛
总设计:林琳
策划:陈慧 苏小红 谢琼 明剑 吴森林 林志强 查九星
编辑:朱晖 魏静文 陈彦
美编:彭晓光 解元杰
绘画:林琳工作室
文字:何淼 冷启迪 陈慧 魏静文
书法:廖学军

◆编辑:龙慧◆二审:陈吉春◆三审:周亚平

版权与免责声明:
① 凡本网注明“来源”为“中山日报”、“中山商报”、“中山网”的所有文字、图片和视频,版权均属中山网所有,任何媒体、网站或个人未经本网协议授权不得转载、链接、转贴或以其他方式复制发表。已经被本网协议授权的媒体、网站,在下载使用时必须注明“来源:中山网”,违者本网将依法追究责任。
② 本网未注明“来源”为“中山日报”、“中山商报”、“中山网”的文/图等稿件均为转载稿,本网转载出于传递更多信息之目的,并不意味着赞同其观点或证实其内容的真实性。如其他媒体、网站或个人从本网下载使用,必须保留本网注明的“来源”,并自负版权等法律责任。如擅自篡改为“来源:中山网”,本网将依法追究责任。如对文章内容有疑议,请及时与我们联系。
③ 如本网转载涉及版权等问题,请作者在两周内速来电或来函与中山网联系。
联系人:陈小姐(电话:0760-8823827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