金秋十月,我们迎来了第44个世界粮食日,主题是“粮安天下,共建更好生活,共创美好未来”。在这个有纪念意义的日子里,参加了中山市小学生校际农耕大赛的同学们,一起讲述了餐桌上的一粒米,从青绿的秧苗到金黄的稻谷,究竟经历了怎样的成长历程?
插秧:播下一片嫩绿
嫩绿的小苗、湿润的泥土,还有那一双双沾满泥巴的小脚丫……4月初,同学们小心翼翼地将秧苗插入水田中。
“为了插秧,我们苦练了好几个星期的动作技巧呢!”中山市实验小学五(3)班的关晴月同学回想起初次插秧时,觉得自己动作有些笨拙。
和她同班的李若希同学则对插秧的艰辛有着更深刻的体会:“刚下田时觉得泥巴好黏,泥水都溅到我裤子上了,我还不小心崴了脚。”她笑着回忆说,“后来,我就干脆在地里爬了,虽然很累,但看到那些小苗一点点长高,觉得一切都值得了。”
旗北小学农耕队队员、六(2)班黄悦莹同学也感慨:“看到种子在土壤里安家,那种成就感和喜悦真的无法用言语来形容。”
管理:呵护每株青绿
插秧之后,同学们定期来到田里除草、施肥、浇水,精心照料着每一株秧苗。中山市实验小学的同学们还亲手制作了一个稻草人,用来驱赶稻田里的小鸟。
“看到秧苗更挺拔,叶片更翠绿,我的满足感油然而生。”李若希乐呵呵地说,水稻生长的每一步都充满了惊喜。
黄悦莹笑言,在田间管理时,要确保每株秧苗能吸收到阳光和水分;肥料种类、用量也要讲究;还要定期拔除野草、喷洒农药。“我每天都去看看禾苗,看着它们不断变化,过程真的很神奇!”
参与田间管理全过程的关晴月感叹道:“一粒米的诞生真不容易,背后是无数次的呵护和辛勤付出。现在,我更懂得珍惜粮食的意义了。”
收获:收割满眼金黄
几个月后,稻田变成了金黄色,沉甸甸的稻谷在阳光下闪闪发光。同学们穿梭于田间,左手抓稻,右手挥镰,闻着稻香,一茬茬地收割成熟的稻谷。这些稻谷经过晾晒和脱壳后,最终就变成晶莹剔透的大米粒了。
“虽然汗水浸湿了衣背,但看着堆积成小山的谷子,心中的喜悦难以言表。”关晴月说,那一刻,她真正体会到了“一分耕耘,一分收获”的道理。
感悟:珍惜每一粒米
据说,一粒米从田间抵达餐桌最快需要3000多个小时。而这背后,是农民伯伯的辛勤付出。
“经过农耕实践,我不仅学会了种植技能,还懂得了尊重农民的劳动成果。现在吃白米饭,我一粒米都舍不得浪费。”旗北小学的黄悦莹同学感慨。
同学们表示,“谁知盘中餐,粒粒皆辛苦”的节约品德需要大家的长久坚持。同学们呼吁:大家一起来守护粮食,不辜负每一粒的用心“粮”苦。
编辑 赖彤瑶 二审 江泽丰 三审 查九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