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智育 >> 正文
科创园地 | 塑料袋秒变“火箭”
发布时间:2025-02-26

西区沙朗小学 六(1)班 龚圣钧

二月的阳光为操场披上了一层金色的薄纱。在开学典礼的科学实验秀现场,当社团老师抱着一摞五颜六色的塑料袋走上台时,同学间立刻响起了窸窸窣窣的议论声。“塑料袋?这是要用来做什么呀?”大家纷纷猜测着。谁也没想到,这些看似普通的塑料袋,即将参与一场令人惊叹、颠覆认知的“科学魔法”。

“请一位六年级和一位一年级的同学上台来。”老师的话音刚落,两个身高相差悬殊的身影迅速跑向了舞台中央。六年级的同学自信满满地鼓起腮帮子,用力向塑料袋里吹气。只见那细长的塑料袋渐渐膨胀了起来,长度定格在了55厘米。

就在我以为胜负已分的时候,老师却微笑着按住了一年级小同学的肩膀:“先别着急吹,像我这样做。”说着,老师将塑料袋口捏成细缝,然后轻轻向外呼气。奇迹就在那薄如蝉翼的塑料袋上悄然发生了!原本松松垮垮的塑料袋一下子变得坚挺起来。随着一年级小同学那绵长而均匀的吐息,塑料袋不断向上攀升,最终竟达到了令人惊叹的65厘米!

接着,老师给绑好的塑料袋装了两个尾翼,组成了一个简易的“火箭”。“三、二、一!”只见那流线型的“火箭”在湛蓝的天幕上划出了一道优美的抛物线,恰似银鱼跃出水面般灵动。

科学实验秀上,沙朗小学的师生们一同放飞塑料袋“火箭”。记者 余晓霖 摄

望着那远去的“火箭”,我百思不得其解,其中的原理究竟是什么呢?仿佛是看穿了我的心思,老师随即开始了详细的讲解:“为什么用细缝吹气比直接吹气更有效?这其实就是伯努利原理在起作用——流速大的地方压强小。用细缝吹气时,周围空气被带动,流速增加,压强降低,外部大气压将空气压入袋中,从而更有效地将大袋子吹鼓。”

听了老师的解说,我恍然大悟。原来科学不是高塔尖端的明珠,而是藏在生活褶皱里的魔法种子。牛顿的苹果和今天伯努利原理下的“火箭”,都在等待着一双双会发现奇迹的眼睛。

指导老师:谢微


编辑 余晓霖  二审 江泽丰  三审 查九星
版权与免责声明:
① 凡本网注明“来源”为“中山日报”、“中山商报”、“中山网”的所有文字、图片和视频,版权均属中山网所有,任何媒体、网站或个人未经本网协议授权不得转载、链接、转贴或以其他方式复制发表。已经被本网协议授权的媒体、网站,在下载使用时必须注明“来源:中山网”,违者本网将依法追究责任。
② 本网未注明“来源”为“中山日报”、“中山商报”、“中山网”的文/图等稿件均为转载稿,本网转载出于传递更多信息之目的,并不意味着赞同其观点或证实其内容的真实性。如其他媒体、网站或个人从本网下载使用,必须保留本网注明的“来源”,并自负版权等法律责任。如擅自篡改为“来源:中山网”,本网将依法追究责任。如对文章内容有疑议,请及时与我们联系。
③ 如本网转载涉及版权等问题,请作者在两周内速来电或来函与中山网联系。
联系人:陈小姐(电话:0760-8823827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