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最新报道 >> 正文
我市多措并举擦亮“全国禁毒示范城市”招牌
打好禁毒“组合拳” 筑牢禁毒“防火墙”
发布时间:2022-06-26 来源:中山日报

中山市被国家禁毒委命名为首批全国禁毒示范城市一年多来,不断攻坚克难,以更有力的措施,更扎实的行动,巩固全国禁毒示范城市创建成果。面对复杂多变的禁毒形势,过去一年中,中山都做了什么?如何继续擦亮“国字号”招牌?

■提高站位:擦亮“全国禁毒示范城市”招牌

2021年10月28日,一场由中山市禁毒委举办的“着眼新征程,扬帆再启航”——中山市成功创建全国禁毒示范城市系列宣传活动暨首届青少年禁毒主题邮资封设计大赛颁奖典礼如期举行。典礼上,副市长、市禁毒委主任、公安局局长鲁罡在致辞时说,面对精神活性物质泛滥等形势的挑战,全市各单位必须认清禁毒工作中存在的不足和短板,多措并举,攻坚克难,巩固创建成果,及时补齐创建工作中存在的不足和短板。

这只是中山市禁毒委举办的系列活动之一,20多天后的11月19日,中山市创建全国禁毒示范城市总结表彰大会暨禁毒工作推进会召开,市委书记郭文海要求各级党委政府,要继续加大力度,久久为功,坚决打好禁毒人民战争,无愧“全国禁毒示范城市”这块招牌。

随后,中山市禁毒委在上级禁毒部门的业务指导下,及时制定印发《中山市2022年禁毒攻坚年行动总体方案》《2022年中山市禁毒委各成员单位创建全国禁毒示范城市暨禁毒攻坚年任务分解表》等文件,明确了任务和目标,进一步压实工作责任。

■挂图作战:巩固创建成果,高质量推进攻坚工作

任务和目标已经明确,关键在于抓落实。

市禁毒委通过调查研究,决定挂图作战,下定决心清“源”断“流”。为此,“四应四尽”工作推进表和行动战果统计表很快出炉上墙,并指派专人每日、每周汇报工作进度,每月刊发简报,通报进展情况。

“应检尽检”方面,去年至今,我市对全市娱乐场所的从业人员、重点要害部门的司机、保安、厨师等实行逢疑必检,目前已对22865人进行了毛发检测验毒,结果均为阴性。

“应收尽收”方面,市禁毒委在构建部门协同、齐抓共管工作格局的前提下,依托市第二人民医院南区分院,有效打通病残戒毒人员收戒收治工作“最后一公里”,确保病残戒毒人员“依法收治、应收尽收”。

“应打尽打”方面,市公安机关深入开展“清源断流”专项行动,全环节侦控、全链条打击,今年以来,共侦破涉毒刑事案件59宗,刑拘犯罪嫌疑人95人,逮捕42人,查处吸毒人员215人。

“应帮尽帮”方面,全市各镇街加大禁毒社工购买力度,通过物资帮扶、心理帮扶、健康帮扶等方式,为1000多户涉毒困难家庭和儿童解决了户口、低保、入学、心理援助等难题。后顾之忧解决后,全市戒断三年未复吸户籍人员增加到9849人,戒断率达83.92%,社区戒毒社区康复执行率为100%,康复效果明显。

■强化宣教:预防为先,关口前移再前移

禁毒宣传教育是极其重要的一环。我市坚持关口前移、预防为先,分层次、分重点开展形式多样的毒品预防宣传教育,提高群众防范意识。

青少年防范意识弱,好奇心强,很容易成为不法分子的侵害对象。对此,中山市全面推进青少年毒品预防教育“6·27”工程,将学校作为主阵地,组建了大学生“禁毒联盟”和中学生“禁毒社团”,组织禁毒宣讲团深入全市所有中小学进行毒品预防宣传教育。此外,还建成了28个禁毒教育基地,150所禁毒预防教育示范学校和多个禁毒图书角。

为确保人员、场地、活动到位,市镇两级财政每年安排禁毒工作经费超过1亿元,继续加大禁毒力度,巩固创建成果。

■直面问题:打好禁毒“组合拳”

市禁毒办有关负责人说,由于广东及全国的毒情形势尚未根本扭转,中山的毒情形势依然严峻复杂。从毒情形势和禁毒工作状况来看,中山禁毒工作仍存在新型毒品加速蔓延、化学品流向非法制毒隐患大、寄递物流渠道毒品贩运风险突出、毒品预防教育覆盖面依然不足、禁毒专业力量有待提高等问题。

另外,中山地处珠三角,是毒品入境的主要集散地区,国家禁毒委整类列管合成大麻素类新精神活性物质后,全市“合成大麻素”“笑气”“氟氨酮”等新型毒品查处量明显增多。目前,中山在册吸毒人员基数较大,个别镇街在人员管控、档案管理、帮扶救助等工作上仍落实不到位,毒品预防教育针对性不强、形式单一、方式枯燥。

对此,市禁毒委决定:继续推动全民禁毒向社会治理全域发展;推进戒毒帮扶公共化和公益化;推进全民禁毒文化体系的建设;完善常态化和立体化的禁毒预防教育体系。通过打好禁毒“组合拳”,筑牢禁毒“防火墙”。

版权与免责声明:
① 凡本网注明“来源”为“中山日报”、“中山商报”、“中山网”的所有文字、图片和视频,版权均属中山网所有,任何媒体、网站或个人未经本网协议授权不得转载、链接、转贴或以其他方式复制发表。已经被本网协议授权的媒体、网站,在下载使用时必须注明“来源:中山网”,违者本网将依法追究责任。
② 本网未注明“来源”为“中山日报”、“中山商报”、“中山网”的文/图等稿件均为转载稿,本网转载出于传递更多信息之目的,并不意味着赞同其观点或证实其内容的真实性。如其他媒体、网站或个人从本网下载使用,必须保留本网注明的“来源”,并自负版权等法律责任。如擅自篡改为“来源:中山网”,本网将依法追究责任。如对文章内容有疑议,请及时与我们联系。
③ 如本网转载涉及版权等问题,请作者在两周内速来电或来函与中山网联系。
联系人:陈小姐(电话:0760-8823827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