凉都行(23)深度丨“三变”让山城六盘水“山变”

发布时间:2021-06-02 来源:中山日报

在六盘水的采访中,无论谈到脱贫攻坚,还是乡村振兴,我们总能听到“三变”这个词。上至各级政府部门工作人员,下至田间地头干活的村民,张口都能告诉记者是哪“三变”:资源变资产、资金变股金、农民变股东。这不是死记硬背,而是六盘水农民们亲身经历的农村改革进程。

2012年5月,“三变”在普古乡娘娘山萌生;2015年3月,“三变”在六盘水市全市铺开;2015年12月,《人民日报》头版刊发六盘水“三变”做法;2017年,六盘水市“三变”改革被纳入中央一号文件;同年,六盘水增设全国农村改革试验区。

至2020年,发端于六盘水的“三变”先后6次写入中央文件,得到党中央、国务院的肯定和大力推广,成为脱贫攻坚、产业革命、乡村振兴的“助推器”。


▲水城区米萝镇俄戛村的猕猴桃示范园。

【探索“三变”:1】
致富带头人自掏腰包带村民去旅游

想了解“三变”过程,当地人建议采访组去普古乡娘娘山舍烹村找陶正学。2012年,陶正学是村里的致富带头人,他是“三变”的关键人物之一,舍烹村也被称为中国农村“三变”发源地。偏不巧,采访组到来时,陶正学出差了,前来带我们参观的是普古乡娘娘山联村党委副书记陶永攀。按村里的辈份算,他是陶正学的小叔。

普古乡娘娘山高原湿地生态农业示范园区,是盘州市旅游扶贫的示范点之一。木屋别墅与温泉酒店组成的娘娘山温泉度假小镇,是景区康体养生的核心区,也是陶正学所在的舍烹村。舍烹村生活着彝族、苗族等8个民族的200余户人家。陶永攀说,山里坡地多,零散碎片化,以前村民们只能种些土豆等粗粮,维持生活。2012年前,村民人均纯收入不足700元,是典型的贫困村。可现在记者眼前的温泉小镇,已是个青山环抱的景区,不仅自然生态古朴,溶洞、湖泊、温泉都有,还有酒店、民宿、餐厅、公共电瓶车、游船等配套设施,工作人员也多是本村村民。村民们将集体资源、自家土地入股了项目;除了每年的固定分红外,每月还有在景区工作的工资,既是股东、又是员工。


▲娘娘山温泉度假小镇。

让“沉睡”的资源、土地等要素醒过来、激活村民的内生动力,让他们成为致富的主体,这个漫长的摸索过程要从2012年讲起。陶永攀说,村里的“三变”陈列馆,详细地记载了9年前走过的每一步。

2012年5月6日,陶正学与几位村民干部在自家小院里开会,商定由陶正学、陶永川、郭跃等7人作为发起人,筹备成立“盘县普古银湖种植养殖农民专业合作社”。议定原始股为50万元,每股5000元,陶正学出资14万元占股28%,其余6人各出资6万元,各占股12%,形成了农户资金入股模式。同年5月20日,合作社召开第一次股东大会,股东增加到13人。2013年2月18日,银湖大坝开工建设,村集体以120亩水面资源入股银湖合作社开发水上乐园项目,村集体占股10%,形成集体水面资源入股模式。2014年11月,当时的市领导到普古娘娘山调研后对此给予肯定,“三变”模式基本形成。

2015年3月,“三变”在六盘水市全市铺开;2015年12月,《人民日报》头版刊发六盘水“三变”做法。2017年2月,“三变”写入中央一号文件;同年,六盘水增设全国农村改革试验区。

9年前,村民如何同意将各自手中的资源、土地流转进入项目?项目前期的规划、设施投入等资金又是从何而来?面对记者的又一连串新问题,陶永攀笑着说,是陶正学对家乡的奉献精神打动了村民。陶正学早年外出跑运输,后来办煤矿、房地产等企业。致富后他不忘家乡建设,“没脱贫之前,他看到有些贫困户房子太破了,会资助修房;一些考上大学的学生,他还定期资助,村民都很感激他。”为了村里的发展,陶正学曾先后无偿出资1100万元,但还是无法从根本上改变贫困落后的面貌。于是,他提出办农业合作社、搞旅游景区项目。

对此,有人持怀疑态度,认为他只是在“画饼”。于是陶正学就自掏腰包请大家去“旅游”,看别的地方怎么干,前后花了300多万元。“最远的去了山东寿光看人家的大棚蔬菜、四川的都江堰,还去了21天云南,走了半个云南。贵州自己省做得好的所有景点、家庭农场也都去了。看到别人都做成功了,回来后老百姓就都说干了!”跟着陶永攀行走在古朴自然的温泉小镇里,听着他讲村庄的“三变”历史,记者感受到了这个小镇里更美丽的人文风景。

【推广“三变”:2】
农村“山变”效益自见

“三变”从舍烹村发源,因效益明显,很快在六盘水的农村农业中铺开了。作为“凉都三宝”之一的红心猕猴桃,就利用“三变”模式更“红”了。

六盘水市水城区,是全国红心猕猴桃主要产区之一。位于水城区米萝镇俄戛村的猕猴桃示范园,迎接记者的不仅有凉爽的山风,还有让人几乎睁不开眼的阳光。高海拔落差、高负氧离子、高温差,独特的地理和气候环境,使这里红心猕猴桃味道与众不同,获国家地理标志。


▲水城区米萝镇俄戛村的猕猴桃示范园,57岁的周阿姨正在枝藤下给小果子带纸套。

五月的红心猕猴桃才刚结果,小的如鸽子蛋,大的如初生鸡蛋。种植基地的管理大部分已实现科技和自动化。如支撑攀藤架的柱子,不是木或竹,而是玄武岩石料纤维材料;浇水也不需人工,而是通过物联网控制园区里的喷淋系统,智能化浇灌。因此,记者在种植园中转悠了好一会儿,才发现有人。57岁的周阿姨正在枝藤下给小果子戴纸套。她家的土地,早已流通给农业公司,每年固定分红。农业公司有时会聘请普通村民当临时工,做些杂活,按件计工。有些有技术的村民还可进公司打工,按月收工资,如另一位村民李如明。

说曹操,曹操就到。此时的李如明头戴牛仔帽、骑着一辆摩托车,刚好经过种植园。十年前,他家是典型的贫困户。如今他拆掉昔日的平房木屋,建起了两层小楼房。“土地给公司管了,现在每个月还有3000元的工资,生活当然好很多了。”笑着跟记者聊了几句后,李如明又骑上车,挥手跟记者告别。


▲水城区米萝镇俄戛村的猕猴桃示范园,李如明头戴牛仔帽、骑着一辆摩托车,刚好经过种植园。十年前,他家是典型的贫困户。如今他拆掉昔日的平房木屋,建起了两层小楼房。

米萝镇的驻村干部钱学运介绍,润永恒是其中一间入驻这里的农业公司,2012年启动建设,计划在村里投资万亩猕猴桃产业园。通过“三变”,俄戛村农民主要以三种模式与公司合作,包括“以土地承包经营权入股,获得固定分红+收益分红”“农民以技术和管理入股,获得所管理地块纯利润的30%股权分红”“农民以劳动力在基地务工,获得工资性收入”。第一个五年,公司给入股农户每年每亩600元固定分红;第二个五年公司给入股农户每亩600元固定分红加700元收益分红,共1300元。分红随着年限增长,到第四个五年,入股农户每亩的总收入就有2500元。

【全产业链模式:3】
“种好果”还要“卖好果”

“三变”虽然让资源、土地、村民活起来,公司让技术、果子味道好起来,但也只是完成了农业生产环节的前端“种好果”。如何“卖好果”?六盘水红心猕猴桃种植面积全省第一,若各区市、镇、村都要经营自有品牌、拓展销售渠道、互相竞争,这场面有点太“热闹”了吧。猕猴桃整个产业链的问题,在六盘水市早有解决方案。

在六盘水凉都猕猴桃产业股份有限公司,市场总监段召华捧出一个装有猕猴桃的“弥你红心”小盒子,缓缓打开。他说,“这一个盒子里,就装着一个猕猴桃的基地和产业链。”他所在的公司是贵州省农业产业化经营的重点龙头企业,从成立之初就在探索创新农业产业化的商业模式。公司是全省最大的猕猴桃生产、加工、销售一体化农投企业,主要围绕“凉都弥你红心”品牌打造全产业链。


▲六盘水凉都猕猴桃产业股份有限公司生产车间。

猕猴桃从统一的种植基地送进公司后,就要按不同的产品分入不同生产线。除鲜果外,公司还开发了糖果、饮料、果酒等不同的深加工产品,使每个果子都能物尽其用。公司的生产负责人带着记者参观了原料预处理、发酵、储藏、调配、包装等车间,最后来到一座山洞前。这里是陈年果酒的最后一站。在“中国凉都”这个独特气候环境中洞藏一定年份后,这些果酒将销往全国甚至世界各地。

段召华将公司全产业链策略总结为“六统一”。统一品牌,统一品种、统一标准、统一市场、统一包装、统一销售。如以“凉都·弥你红”作为六盘水区域内红心猕猴桃唯一对外宣传销售的品牌;由专业的销售团队,统一对外销售市场策略、价格、以及平台等。“有了这个六统一,外界消费者遇到我们的六盘水红心猕猴桃,都是一样的包装、一样的味道、一样的售价;果农也不用担心生产技术、销售运输渠道、恶性竞争等各种问题。”

“凉都三宝”中的另外两样,刺梨和茶叶,与猕猴桃的发展情况相类似,都已走上了抱团发展的“统一”之路。采访组在经过六枝特区一间凉都“水城春”创新联合体、标准化示范加工厂时,被飘来的茶香味吸引。记者经允许后进入加工车间,看到了工人正在按统一标准加工红茶。“红茶需要经过一定时间的发酵,制成后香气比较浓郁,滋味持久,所以我们选用一芽一二叶的茶叶来制作。”一位工人边翻动着正在萎凋的茶叶边向记者介绍。


▲凉都水城春标准化示范加工厂,工人正在制作茶叶。

车间负责人叶芳热情地邀请我们进茶室品茶,并说起了“水城春”品牌的发展史。她的公司做茶叶11年,有自己的品牌,如今公司拥有9000多亩种植基地,16.67亩的厂房;车间每年加工干茶2.5万公斤,今年的目标是5万公斤。从最初的艰苦创业、单打独斗,她的企业已经很成熟,为什么还愿意加入政府牵头的凉都“水城春”创新联合体,成为标准化示范加工厂?

叶芳爽快地说:“最大的好处是统一品牌,抱团发展。我们既有原来的品牌,又加入了新的水城春品牌。但按统一标准生产的水城春产品不用自己重新去开拓销售市场和渠道;遇到更新设备、资金困难时还可以先生产、后抵付。何乐而不为呢?”

六盘水市“水城春”茶叶股份公司总经理戴娅楠表示,为了推动茶产业发展,六盘水市印发了《六盘水市农村产业革命茶产业发展推进方案(2019—2020年)》,并按照“专职化、专班化、专业化”要求成立了茶产业工作专班。目前,“水城春”“九层山”“保基茶叶”3个产品获得农产品地理标志证书,“水城春”“九层山”“牂牁江”“碧云剑”4个品牌获得贵州省著名品牌称号。目前全市有机茶园面积1478亩,欧标茶园2.22万亩。

【对话】
对话六盘水市扶贫开发办公室副主任李卫杰
把农村建设成幸福家园、美丽乐园、丰收田园

◎记者:六盘水市在脱贫攻坚战中,有多少贫困人口脱贫?

●李卫杰:六盘水市2012年以来,累计减少农村贫困人口76.23万人,特别是2014年建档立卡以来,有62.66万现行标准下的农村贫困人口全部脱贫,615个贫困村全部出列。六枝特区、盘州市2018年实现脱贫退出,深度贫困县水城区2019年实现脱贫退出,在贵州率先一年实现市域内整体出列。2015年以来,脱贫攻坚成效考核连续5年位列全省第一方阵,东西部扶贫协作国家成效考核2018—2020年连续三年为“好”,是全省唯一连续三年“好”的市(州)。在全国脱贫攻坚总结表彰大会上,六盘水市有9名先进个人、6个先进集体接受了表彰。

◎记者:如何巩固脱贫攻坚的成果?

●李卫杰:我们要在巩固拓展脱贫攻坚成果的基础上,以打造特色田园乡村·乡村振兴集成示范试点为主抓手,做到“八个聚焦”,促进巩固拓展脱贫攻坚成果与乡村振兴有效衔接,高质量发展推进农业全面升级、农村全面进步、农民全面发展。包括聚焦工作统筹抓规划,聚焦“两不愁三保障抓巩固”,聚焦易地扶贫搬迁抓后扶,聚焦产业就业抓增收,聚焦人居环境抓提升,聚焦乡村振兴试点抓示范,聚焦农村公共文化服务抓文明,聚焦基层党建抓治理。

这当中就有一些措施是针对防返贫的。如在保持现有政策总体稳定前提下,紧盯脱贫不稳定户和边缘易致贫户、易地扶贫搬迁群众、农村最低生活保障人口三类重点群体,建立防止返贫致贫监测和帮扶机制等。


▲普古乡娘娘山刺梨产业园。

◎记者:今后在乡村振兴的道路上,与中山展开东西部协作,有什么计划?

●李卫杰:下一步,我们将深化与中山市在产业、劳务、消费、教育、医疗等方面的协作,让六盘水深入融合粤港澳大湾区和珠江经济圈。学习借鉴中山市在产业、人才、文化、生态、组织“五大振兴”好做法,对照产业兴旺、生态宜居、乡风文明、治理有效、生活富裕的20字方针总要求,着力确解人才吸引难、环境整治难、群众组织难“三大难题”;促进城乡产业、服务、规划 “三个融合”,加快推进乡村全面振兴,把农村建设成幸福家园、美丽乐园、丰收田园。

【结束语】

如今的六盘水市,不仅将“三变”运用于山地特色农业中,还在全域旅游、城市资源、易扶搬迁等各方面都运用了“三变”模式(本报在后续关于旅游的深度报道中还将会有相关报道)。通过改革创新,六盘水市的土地、劳动力、资产、自然风光等要素活了起来,绿水青山变金山银山,真正让这座山地城市“山变”。


◆中山日报社新媒体中心
◆统筹/徐小江  
◆文/记者 查九星 陈慧
◆图+5/记者 文波
◆编辑: 周振捷
◆二审: 彭晓剑
◆三审: 岳才瑛
◆素材来源:中山日报

数字报
公益广告
版权与免责声明:
① 凡本网注明“来源”为“中山日报”、“中山商报”、“中山网”的所有文字、图片和视频,版权均属中山网所有,任何媒体、网站或个人未经本网协议授权不得转载、链接、转贴或以其他方式复制发表。已经被本网协议授权的媒体、网站,在下载使用时必须注明“来源:中山网”,违者本网将依法追究责任。
② 本网未注明“来源”为“中山日报”、“中山商报”、“中山网”的文/图等稿件均为转载稿,本网转载出于传递更多信息之目的,并不意味着赞同其观点或证实其内容的真实性。如其他媒体、网站或个人从本网下载使用,必须保留本网注明的“来源”,并自负版权等法律责任。如擅自篡改为“来源:中山网”,本网将依法追究责任。如对文章内容有疑议,请及时与我们联系。
③ 如本网转载涉及版权等问题,请作者在两周内速来电或来函与中山网联系。
联系人:陈小姐(电话:0760-8823827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