凉都行(25)影像|六盘水:变出新生活

发布时间:2021-06-08

资源变资产、资金变股金、农民变股东,这“三变”是贵州省六盘水市农业农村快速发生翻天覆地变化的法宝。

“三变”让只能观赏、感受的生态、环境的大自然资源变成了公司或项目的资产。

“三变”让零散、细碎的社会资金,如同汇聚的溪流,以股金的形式壮大力量。

“三变”让农民即使仍在土地上劳作,却能换个身份,成为大大小小的股东。

在六盘水的农村,无论是区市的干部,还是六七十岁的老农,都能清清楚楚把“三变”数出来。因为这是一场发源于六盘水农村,又造福农村和农民的改革。

2012年以前,六盘水普古乡娘娘山附近的村民们,守着绿水青山,种着粗粮,过着清贫的日子。

2012年5月6日,陶正学、陶永川、郭跃等7人作为发起人,筹备成立“盘县普古银湖种植养殖农民专业合作社”,形成了农户资金入股模式。随后股东不断增加,村集体以水面资源入股,“三变”模式基本形成。如今,这里已是农业示范园区、旅游景区。村民们已将集体资源、自家土地、资金入股了项目;除了每年的固定分红,每月还有工资,既是股东,又是员工。

“三变”从娘娘山发源,席卷六盘水农村。红心猕猴桃、刺梨、茶叶,这“凉都三宝”从种植基地到销售渠道都成为了统一的产业链条。

甚至六盘水的旅游业,也乘着“三变”的快车,绽放出千变万化的色彩。

在水城区的野玉海景区里的海坪彝族风情小镇里,是千户彝寨核心景区之一,也是水城县易地扶贫搬迁的安置点之一。

搬迁群众入股的房屋以面积折算股本后交由经营公司改造为特色实体店、小旅馆、小作坊来经营。

景区里不仅有美丽的风景、浓郁的民族风情,还有完善的社区生活、医疗教育等配套。农民依然是野玉海的主人,却也是景中人。

农民不用离乡别井,站在自家的土地上,转型成为现代化产业链条上的一环,成为主动生产致富的主体。

通过改革创新,贫困地区的土地、劳动力、资产、自然风光等要素活起来了,绿水青山变金山银山。

打赢了脱贫攻坚战,六盘水农村、农民信心满满,乡村振兴,未来可期!

请跟着记者的镜头,一起感受六盘水如何实现美丽蝶变——

▲盘县火腿,腌制工艺已经有着 600年历史,在2012 年被列为国家地理标志产品。六盘水市的贵州杨老奶食品有限公司,尝试老工艺新开发,制作用盘县火腿做馅的广式月饼,开发广东市场。

▲为了让凉都三宝之一的茶叶,可以更好的组成产业链。六盘水成立了凉都“水城春”创新联合体,参与的企业按统一标准设置准化示范加工厂。图为一加工厂内工人制茶。

▲贵州二表哥生态农业有限公司的“跑山猪”养殖场。

▲六盘水凉都猕猴桃产业股份有限公司有一个山洞,里面是猕猴桃果酒的藏身处,在“中国凉都”这个独特气候环境中洞藏一定年份后,它们将销售全国甚至世界各地。

▲普古娘娘山的舍烹村是“三变”改革发源地。娘娘山景区的温泉小镇里有刻着“三变发源地”的纪念石。

▲水城经济开发区的贵州初好农业科技开发有限公司里,有一个中心实验室,与中国科学院地球化学研究所共同建设,专门研发以刺梨为原料的汽泡水、原浆、口服液等不同系列的加工产品。

▲盘关镇贾西村刺梨产业基地。


◆中山日报社新媒体中心
◆策划/徐小江
◆文/记者 查九星 陈慧
◆图/记者 文波
◆编辑:蓝运良
◆二审:朱晖
◆三审:魏礼军
◆素材来源:中山日报

数字报
公益广告
版权与免责声明:
① 凡本网注明“来源”为“中山日报”、“中山商报”、“中山网”的所有文字、图片和视频,版权均属中山网所有,任何媒体、网站或个人未经本网协议授权不得转载、链接、转贴或以其他方式复制发表。已经被本网协议授权的媒体、网站,在下载使用时必须注明“来源:中山网”,违者本网将依法追究责任。
② 本网未注明“来源”为“中山日报”、“中山商报”、“中山网”的文/图等稿件均为转载稿,本网转载出于传递更多信息之目的,并不意味着赞同其观点或证实其内容的真实性。如其他媒体、网站或个人从本网下载使用,必须保留本网注明的“来源”,并自负版权等法律责任。如擅自篡改为“来源:中山网”,本网将依法追究责任。如对文章内容有疑议,请及时与我们联系。
③ 如本网转载涉及版权等问题,请作者在两周内速来电或来函与中山网联系。
联系人:陈小姐(电话:0760-8823827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