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六盘水市六枝特区郎岱镇上寨村洒米陇二组,走过一段下坡山路,可以到达两座山脚之间的一块平地,上面矗立着几栋蓝色厂房,这是杨文豪返乡创业后打造的肉牛养殖基地。山间的寒风呼呼吹过,黄牛从一排排牛舍里伸出头,淡定地吃着地上的干草。“这些牛是我专门从内蒙古买回来的西门塔尔品种,不怕冷。”杨文豪向记者解释道。这是中山东西部协作资金帮扶的项目之一。中山驻六盘水市六枝特区工作组从郎岱镇的实际出发,投入东西部协作资金发展当地的设施农业,着眼于补短板、强特色,助力特色种养殖业提高附加值,带动附近农户就业增收,助推乡村振兴。
杨文豪以前在安徽打工,主要也是养牛,经过了一定技术和资金积累后,他决定返乡创业,带动乡亲们一起创富增收。黄牛养殖项目得到了郎岱镇政府和中山驻六盘水市六枝特区工作组的大力支持。他说,政府鼓励农民返乡发展特色种养殖业,在政策、用地等方面给予扶持,同时中山市政府投入东西部协作资金260万元,缓解了项目的资金压力,“中山的资金给我了创业信心,让我可以完善配套设施,并扩大养殖规模,这样能带动更多农户,我也要继续努力,不负所托。”据了解,杨文豪的黄牛养殖项目已经完工,项目不仅可以吸收农村劳动力,还可以带动农户种草,预计初期可带动附近40多人增收。
▲肉牛养殖场内,工人正在清洁。
在郎岱农业园区, 管委会副主任王兴凯指着道路两旁一个个紧挨着排列的温室大棚,对明年充满了期待:“多亏了中山帮扶资金,这些大棚经过两个月的改造提升后焕然一新,现在又可以重新投入使用了,明年就可以有收益。”
记者走进一处大棚,首先感受到的便是棚内的开阔、温暖和明亮,工人正在采摘盛开的菊花。王兴凯指着顶部的阳光板说,由于年久失修,阳光板采光变差,外围防虫网和内部的通风系统等设备均已损坏,导致大棚冬天不能保温,夏天棚内温度高,进而导致棚内农作物产量低下,“大棚损坏严重,有的烂得不成样子,近几年基本废弃不用。”
▲郎岱农业园区内,农户正在采摘菊花。
利用中山投入的150万元东西部协作资金,郎岱农业园区实现了改造提升。如今,年久失修的大棚焕然一新,园区内正发展花卉、猕猴桃、草莓、蔬菜等特色种植业,带动了村民就近就业,进一步拓宽了农民增收渠道,延伸了农产品产业链条。在一处大棚内,六盘水翔隆农业开发有限公司总经理周训邦正和同事做育苗准备,他在钟山区有一处草莓育苗基地,郎岱园区的新大棚改造完成后,他也专门租用了一个,“这里的海拔低,天气好,大棚又好,适合育苗。” 周训邦说,大棚内气温可控、空气流通,没有露天雨水,可减少病虫害,所以育的苗质量好、产量高,预计明年草莓苗的产量可达80-100万株,“有了好环境,我们的苗的花芽分化好,可提前上市,而且不断茬,产量高。今后,我们也要争取把草莓苗卖到中山去。”周训邦笑着说。
◆中山日报社编发中心
◆文+/记者 黄启艳
◆图/邹为建
◆编辑: 陈家浩
◆二审: 陈彦
◆三审: 苏小红
◆终审: 徐小江
◆素材来源:中山日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