为深入推进村镇低效工业园改造升级,4月20日,市人大常委会组织人大代表到沙溪镇开展“工改”专项工作视察活动。通过走访几大重点“工改”项目以及成功转型升级的元一服饰公司,人大代表们详细了解了沙溪镇“工改”项目的基本情况,并针对现场发现的问题提出了意见和建议。
现场:清拆工作有序推进 “产业重构”未来可期
当天走访的第一站是联合鸿兴造纸厂有限公司,2021年,该公司年产值12亿元,税收贡献4000多万元。去年,该公司启动旧厂房改造工作,总面积为385亩。整体园区定位为生态友好产业园区,其中包含研发办公、产品发布、精美包装厂房等,预计总投资14亿元,未来总产值可超33亿元,税收超1亿元。
▲联合鸿兴造纸厂有限公司第一期改造项目的清拆工作已经完成大半。
达到现场时,一台体型巨大的钩机正对一栋旧厂房作最后的清拆工作。项目负责人介绍,由于厂里的生产设备多属于大型、重型金属设备,清拆难度相对较大,自改造工作启动以来,工人们节假日都不敢放松,加班加点赶进度,到目前为止,第一期改造项目的清拆工作已经完成了大半。
走访的第二站是成立于1997年的自来水公司。2020年,该公司年产值7300万元,2022年启动旧厂房改造计划,改造范围总面积为26.89亩。项目拟采用政府收储模式,将用地对外公开出让,计划编制单宗用地改造方案,招引高新企业进驻。经过前期的招引,现已有意向企业准备落户沙溪。据了解,该意向企业今年1至3月产值已超9000万元,拟在该地块打造智能制造基地,项目落地后将有助于改善沙溪镇较为单一的产业结构,促进产业向多元化发展。
随后,人大代表们又陆续走访了厚山布碎市场以及元一服饰公司,了解前者的改造思路和后者的改造经验。
规划:梳理“1核12区” 以“一园一策”分类推进“工改”
在下午的全市人大代表“工改”专项工作视察汇报交流会上,沙溪镇党委书记徐成彬介绍了该镇“工改”工作的总体情况。
据统计,沙溪的土地开发强度已达46%,全镇工业用地共1416块,总面积约6641亩。单宗5亩以上工业用地266块,面积约4079亩,其中属自然人或私人企业的有194块,面积约3155亩,占总面积的77%。从地块数量、面积和权属来看,呈现高度碎片化、私人化的特点。
自“工改”工作开展以来,沙溪对全镇工业用地进行了摸底调查,共梳理出“1核11区”共12个村镇低效工业园,面积合计约4017亩。按照规划类型、难易程度,12个工业园被划分成近期、中期、远期规划项目,按照“一园一策”的原则分类制定推进计划。
“为了实现我镇年度承诺的250亩拆除整理任务,从今年年初起,我们充分发挥综合执法先锋作用,在全市首创‘严管区’的概念,锁定凤凰产业园这个主战场,共立案查处涉违涉污案件48宗,已办结24宗,罚没金额77.31万元,为下一步清拆低效建筑提供了重要助力。”徐成彬介绍,在加快推进村集体、私人权属物业清拆的同时,对于镇属物业上的低效建筑,沙溪也始终坚持“一个政策、一把尺子、一视同仁”的原则,提前谋划,主动作出示范。目前,自来水公司、第一工业区、第二工业区、第四工业区等四个镇属物业的低效建筑均已划入拆除整备范围,合计100亩,建筑面积52077平方米,将于本月底启动拆除。
建议: 提升产业竞争发展规划 避免重操“乱引资”模式
就视察过程中发现的问题,人大代表们纷纷给出了自己的见解。
结合参观元一服饰公司全新打造的智能化制造工厂的感受,市人大代表、沙溪理工学校服装专业教师袁超围绕沙溪“工改”中的服装产业提出相关建议。“沙溪是休闲服装名镇,但许多人认为这是传统产业或低端制造业,产生不了太高的附加值。但视察中可以发现,其实沙溪服装产业在智能制造上做得很成功。”袁超认为,沙溪真正需要做的是打造出自主的服装品牌,由制造变为创造。
市视察组组长关瑞麟认为,联合鸿兴等几大项目是沙溪镇的典型“工改”项目,通过打造典型示范引领,对推动“工改”进度将有很大帮助。同时,政府也需要加强沟通,兑现承诺,做好规划腾挪空间、企业和村民安置等一系列后续工作。此外,由于沙溪镇在未来的产业规划中,基本立足于高端服装和电子产业,政府需要制定好引进这类企业的项目目录指引,推出奖补政策,进一步提升产业竞争发展规划,避免重操以往“乱引资”模式。
◆中山日报社编发中心
◆文:记者 付陈陈 见习记者 黄靖怡
◆图:记者 付陈陈
◆编辑:汪佳
◆二审:朱晖
◆三审:徐小江
◆素材来源:中山日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