火炬观察⑨|从“0”到“10”,火炬开发区“工改”新突破

发布时间:2022-07-25

7月25日,火炬开发区举行第十批低效工业园项目集中动工拆除仪式。位于火炬工业集园区内的东皇公司投资约2.25亿元打造珠宝文化运营产业园,这是火炬开发区乃至中山市启动的首个港资低效工业园改造项目。

时间回到2021年10月9日。这一天,火炬开发区举行了“工改工”动员大会,窈窕片区152亩旧厂房成为首批被拆除的旧厂房。

2021年12月8日,火炬开发区举行低效工业集聚区“工改工”项目动工仪式,路华医疗器械、联速两岸科创园、君禾智能、中健药业四个项目同日集中启动;2022年1月4日,中山市村镇工业集聚区升级改造集中动工仪式火炬开发区窈窕片区项目正式启动,火炬开发区“工改工”主战场正式从规划设计阶段转移到全面实施阶段……

一年多来,火炬开发区已完成了第十批低效工业园项目集中动工拆除仪式,实现从“0”到“10”的跨越。

区属三大产业集团齐发力

作为中山工改工作的先行者,2020年以来,火炬开发区直面土地瓶颈难题发起攻坚,抓住工改的关键矛盾,全力推动工改模式创新。火炬开发区提出了“托管共建”归宗模式,推动碎片化的低效工业用地归宗连片规划、建设,以归宗共建实现改造主体的共享共赢,集中力量破解“连片改造”难题,探索出了一条独具火炬特色的工改之路。

低效工业园升级改造,关乎产业空间、生态环境、城乡形态、乡村振兴、安全生产,关乎火炬开发区经济社会高质量发展,是一场没有退路的攻坚战。为抢抓“双区驱动”历史机遇,推动火炬开发区低效工业园区改造升级,有效解决传统发展路径造成的产业低效、城市建设混乱等问题,火炬开发区党工委、管委会成立由市委副书记、火炬开发区党工委书记陈文锋挂帅的“火炬区工改工作领导小组”,全面统筹各工改片区的项目协调推进工作,成立由政策法规组、规划编制组、基础设施建设组、招商组等组成的工改组织管理架构。

火炬开发区形成的“管委会—区属公司—园区企业”三级管理架构,成为产业发展中的一大创举。2020年下半年,火炬开发区通过重新整合组建了中山火炬工业集团有限公司、中山健康产业集团有限公司、中山市张家边企业集团有限公司三大产业集团。

火炬开发区不断创新工改模式,形成了以“政府+国企”联合推动高效统筹、以“托管共建”推动土地整合、以引入社会资本推动村集体改造、以“招商前置”推动特色园区聚合的四种模式突破。其中,“政府+国企”联合模式,即由政府制定工改政策工具,搭建融合更新政策、规划、实施等一体化平台;由区属国企担当“园区操盘手”和“产业运营商”的角色,与产权人或社区进行合作改造。譬如,东利片区由中山市健康科技产业集团有限公司,张家边片区由中山市张家边企业集团有限公司,沙边、窈窕片区由中山火炬工业集团有限公司牵头改造和招商辅导等,采用政府+国企联合模式,使火炬开发区顺利建立起一支火炬区党工委、管委会主要领导牵头,各单位各部门、各总公司、各村社区产权主体广泛参与、上下一致的高效“工改铁军”。


▲火炬开发区第十批低效工业园项目集中动工拆除仪式现场。

作为中山东承战略“桥头堡”,火炬开发区(民众街道)规划了东利、张家边、沙边、窈窕、沙仔共5个工改片区,不同片区对接相应的产业集团,提升工改效率。

以健康产业集团对应的东利片区为例:今年6月27日,火炬开发区举行第九批低效工业园项目动工拆除仪式,健康基地东利工改片区盈亮健康科技园项目、联利路工改MO(新型产业用地)项目正式拆除。

东利片区是火炬开发区四大连片工改片区的重要组成部分,由中山市健康基地集团有限公司主导推进。该片区位于深中通道与香山大桥的交汇处,是火炬开发区的东部门户和深中通道西端桥头堡,距深中通道火炬开发区出口约1.5公里。根据规划,东连片统筹范围4720亩,再造产业净用地面积1146亩。该片区坚持以“一年开好局、两年见成效、五年园区成型”的总体思路,集聚生物医药、高端医疗器械、检验检测、健康服务等产业,形成生产、生活和生态三生共融的现代化特色主题产业园。同时,将临近的鲤鱼产业园片区、智慧健康小镇片区,联合打造火炬区“三点一面”的万亩医药特色产业园。

“招商前置”让工改更具活力

从十批低效工业园项目动工拆除来看,这些园区具有项目增资扩产、新增产业项目、产业园注重整体规划等特点。

2021年12月8日,火炬开发区举行低效工业集聚区“工改工”项目集中动工仪式。当天动工的路华医疗器械、君禾智能、中健药业三个项目有着“增资扩产”的共同特点。路华医疗器械有限公司总经理劳文介绍,容积率调整后可以在现有厂房隔壁的空地上新建高层新厂房,满足公司未来发展需要。

联速两岸科创园项目利用中山澄品实业有限公司40亩工业用地,通过“工改工”实现土地集约化利用。今年5月28日,该工改项目与火炬开发区内的四家国家高新技术企业成功签约,四家高企将在该园区内设立研发、设计、销售等为主的企业总部,加快高质量发展。

为解决工改项目的后顾之忧,火炬开发区采用了“招商前置”的做法,对导入产业进行遴选,结合未来各片区的产业主题特色,合理定制开发建设模式,并从生产空间和园区空间两大维度,为进驻企业定制高品质的个性化空间,高效精准地服务于智造需求。一是在园区空间定制上,基于目标产业集群用地规模及空间需求,为产业集群建设和上下游产业生态圈提供量身订制的园区空间,促进工改片区的宗地与市场企业进行“联姻”;二是在产业空间定制上,以需定供,为入驻企业量身定制高标厂房及其相关配套设施,促使片区由产业园区2.0向产业城区4.0的转变。

东皇公司是一家专业生产各类珠宝首饰的企业,在中山深耕20多年。东皇科技产业园董事长唐国光更是扎根中山三十年,此次工改项目可以说是其“二次创业”新起点。唐国光说:“火炬开发区大力推进工改,政府出台了一系列的政策,在经过火炬开发区住建局和火炬工业集团更新办工作人员多次介绍工改政策后,让我们坚定了对原来旧厂房进行改造的信心。”

东皇首饰产业园将瞄准首饰产业发力创新,聚焦高端要素、高端产业、高端环节、积极推动首饰与科技、金融、商务等产业融合发展,致力成为数字化珠宝产业供应链综合服务基地,中山珠宝产业先进制造业综合体、时尚创意文化产业的新高地,打造成为大湾区首饰时尚产业璀璨名片。


▲东皇科技公司拆除现场。

十批低效工业园项目在产业规划上均注重“高”“新”特点。比如,今年5月6日,中山市2022年度第三批村镇低效工业园项目集中动工拆除仪式(火炬区会场)中进行的张企光电科创园工改项目。该项目用于招引激光加工、激光医疗和装备制造、光通信、光成像、光学精密加工、第三代半导体等细分行业光电研发、生产。

增强载体拓展空间

产业园区是极其宝贵的发展新空间,对有着三十多年发展历史的火炬开发区来说,加快推进低效、低端、低质工业用地改造,盘活闲置用地,拓展发展空间,是一个重大考验。

从十批低效工业园项目集中动工项目来看,容积率普遍由最初的不到1.0,提升到现在的3.5左右,产业空间载体翻倍增长,新园区年产值预计增长60-70倍,真正实现低效向高效飞跃。

今年2月16日,在中山市村镇低效工业园改造升级第二批项目集中动工拆除仪式上,火炬区中天高端机电产业园项目动工拆除。该项目用地原为旧年产值只有1000万的中山宇富化学项目,占地面积近32亩,现状容积率为0.26,土地利用低效,产业低端。2021年,在取得该工地产权后,中天高端机电产业园负责人黄子超在火炬区住建局和火炬工业集团更新办的上门宣讲和沟通下,决心实施全面改造。

彻底拆除重建后,该工业用地将投资3亿建设新型高标准厂房,新建总建筑面积约8万平方米,用于德国博世、日本牧田新型电动工具生产及生产耗材销售使用,预计产值将达6亿元。

从1000万到6亿,60倍的年产值差距充分显示了工改收益;从0.26到3.5,容积率的提升符合“向存量要空间”的思路;从低端到高端,产业的升级体现了火炬开发区高质量发展方向。


▲火炬区中天高端机电产业园项目动工拆除

从“0”到“10”的火炬工改速度,离不开工改铁军的努力。火炬开发区工改专班人员架构由火炬开发区住建、社区局、国土规划、区属公司、市委下派工作组干部共同组成,相互配合、不断磨合,凝心聚力、攻坚克难。据统计,今年上半年,火炬区超额完成村镇低效工业园改造升级“时间过半、任务过半”目标,其中,火炬区中山港街道四个工改片区拆除总面积为459.18亩,完成全年任务的91.8%。

近日,省级改革创新实验区成为中山市各界关注的热点。火炬开发区是中山东承“桥头堡”,建设省级改革创新实验区火炬人责无旁贷、重任在肩。火炬开发区党工委委员、管委会副主任钟剑在第十批低效工业园项目集中动工拆除仪式致辞中说,推动低效工业园区改造升级,是改善火炬开发区目前用地紧张状况,有效解决传统发展路径造成的产业低效、城市建设混乱等问题的必经之路。只有通过低效工业园改造腾挪产业发展空间,火炬开发区才能牢牢把握发展主动权。火炬开发区正抢抓省级改革创新实验区建设契机,加快助力火炬开发区争当省级改革创新实验区建设“排头兵”,奋力谱写火炬高质量发展新篇章。以最高标准、最严要求,全力以赴将火炬开发区低效工业园改造工作打造成全市标杆。


◆中山日报社编发中心
◆文:记者 谭华健
◆图:火炬区提供
◆编辑:谭华健
◆二审:周振捷
◆三审:苏小红
◆素材来源:中山日报

数字报
公益广告
版权与免责声明:
① 凡本网注明“来源”为“中山日报”、“中山商报”、“中山网”的所有文字、图片和视频,版权均属中山网所有,任何媒体、网站或个人未经本网协议授权不得转载、链接、转贴或以其他方式复制发表。已经被本网协议授权的媒体、网站,在下载使用时必须注明“来源:中山网”,违者本网将依法追究责任。
② 本网未注明“来源”为“中山日报”、“中山商报”、“中山网”的文/图等稿件均为转载稿,本网转载出于传递更多信息之目的,并不意味着赞同其观点或证实其内容的真实性。如其他媒体、网站或个人从本网下载使用,必须保留本网注明的“来源”,并自负版权等法律责任。如擅自篡改为“来源:中山网”,本网将依法追究责任。如对文章内容有疑议,请及时与我们联系。
③ 如本网转载涉及版权等问题,请作者在两周内速来电或来函与中山网联系。
联系人:陈小姐(电话:0760-8823827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