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4年了,深中通道通车进入倒计时,今年注定会成为大湾区历史上意义非凡的一年。也是这一年,中山宣布,要在前两年“工改”出3.3万亩空间的基础上,再腾1.7万亩,加起来,就是整整5万亩。更充裕的发展空间,为湾区融合创造着更多机遇。
让我们来展望一下:“工改”将为2024年的中山,带来哪些想象空间呢?
首先,中山的“软硬件”将全方位对标东岸,参与建设世界一流湾区。
中山市委十五届七次全会报告提出,要把“工改”治水、城乡建设、产业发展一体谋划推进,带动产业转型升级,重塑城乡形态风貌,修复生态环境,实现“一子落、满盘活”。
从过去两年的成果看,“工改”的过程,也是中山奋力提升城市竞争力的过程,“软硬件”一起提升。可以说,中山用“工改”一招,干成了几件多年来一直想干的大事。
其次,中山制造业迎来一次转型升级、格局重构的更新潮。
以前做玻璃的企业,在“工改”后也能做智能锁了。以前谈中山,就会谈到五金、服装、灯具等产业。未来提起中山,健康医药、新能源、智能家电等,或将成为中山的新标签。
比如最近很火的“低空经济”,被写进了中山市委的全会报告,并且已经有本地企业在探路了。深圳更是在去年年底出台了促进低空经济产业发展的新政。“工改”出的新土壤,为深中携手种下低空经济产业的种子,创造了可能性。
另外更重要的是,不只是承接东岸资源,中山打开的,将会是迎接全球宾客的大门。
深中通道联通深中两地,释放的却是面向全球市场的重磅信号:粤港澳大湾区的深度融合迈出了关键一步,中山的投资价值也将得到质的提升。当“工改”带动优化了投资环境的基本要素,全球客商自然会纷至沓来。
例如,横栏镇有家金属制品企业,多年签不回一家国外客户的订单,原因就是厂房破、没产权,让客户缺乏安全感。当企业传出参与“工改”的消息后,不仅让上海的一家知名企业愿意全资收购,连客户也跨国飞到中山验厂,促成了合作。
畅想的基础,是中山“工改”实实在在的成果。“工改”的成果,来自中山全城近两年的拼搏奋斗。大桥将通,“工改”利好将进一步在大湾区扩散。你我有幸,将见证中山凤凰涅槃的过程。
编辑 黄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