面对国家推进“双区”建设、两个合作区建设和深中通道即将开通的历史性机遇,推动村镇低效工业集聚区改造升级,是中山有效承接高端产业、资本、技术、人才落地的关键。
农工党中山市委会副主委何俊杰表示,目前,中山村镇工业园区改造潜力大、任务重、时间紧,在实践中还存在难点、痛点和堵点。拆除重建涉及企业主资金问题、村集体利益问题、土地碎片化问题、土地产权问题和政策问题。据悉,目前中山工业用地10亩以下地块数占68%,50亩以下地块数占95%,产权零散、破碎造成整合成本高,改造难度大。“工业园区升级改造的部分政策相互交织,业主无所适从。对产权关系复杂的特殊旧工业区升级改造缺乏系统有效的政策。”何俊杰说。
何俊杰建议,要加强各方面的统筹力度。规划上放眼未来三、四十年,建立经济社会发展规划、产业发展规划、土地利用规划、生态环保规划“四规融合”的新型现代化园区规划管理新体制。空间上,通过解决行政区域碎片化问题解决工业园区碎片化问题。政策上,制定鼓励低效产业升级、转移或退出的政策,完善有关淘汰低效企业的规范和标准,形成淘汰低效企业的长效机制。
对于园区建设统筹的建议,何俊杰表示,一方面,在“工改”拆除过程中,要防止“产业链断层”,确保配套产业链不发生断裂,保护好现有较为完整的产业链,防范中小型企业流失。另一方面,在新建园区中对企业共性部分进行整合,通过对企业水电、排放、物流、制造环节、园区管理等进行整合,实现园区内供水供电、垃圾处理、污水处理等资源共享,打造园区中央云仓储物流(共享)系统,综合链接运用技术平台、公共配套企业、人才等资源,建设集约型园区、共性园区、智慧型园区。
◆中山日报社编发中心
◆文+/见习记者 黄靖怡
◆图/记者 余兆宇
◆编辑:汪佳
◆二审:朱晖
◆三审:徐小江
◆素材来源:中山日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