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实施乡村振兴战略过程中,中山形成了以高效生态为特征的都市型现代农业发展模式,以秀美村庄、特色精品村、美丽宜居村为主体的美丽乡村建设格局,城乡居民收入差距缩至全省最小,农村产业融合发展体系初步形成。
接下来,中山该如何利用好自身文化资源,打造大湾区的人文地标城市?市政协委员刘海云提出建议。
“文化是城市凝聚力和自信心的源泉,文化让城市在招才纳智方面更具竞争力。”市政协委员刘海云表示,在乡村振兴战略总体部署中,文化振兴既是实现乡村振兴的重要路径和方法,也是乡村振兴的基本目标之一。经过调研,刘海云发现中山美丽乡村建设在文化振兴方面还存在短板。
刘海云认为,作为国家历史文化名城和著名侨乡,中山在名人文化资源、侨房整体统筹、持续办好传统特色节庆、挖掘红色文化资源等方面仍有待加强。此外,2021年市委农办制定的《中山市美丽乡村指数测评工作方案》中,考核内容里缺乏了文化振兴工作。
那么中山该如何利用好自身资源,充分发挥优势实现文化兴城,打造大湾区的人文地标城市?刘海云提出了5点建议。
一是研究和“活化”名人所在乡村的文化资源,塑造每一条名人村落自身独一无二的文化空间载体;二是保育活化华侨建筑,把骑楼老街修复作为中山美丽乡村的建设重要组成部分,打造集华侨历史文化展示、旅游观光为一体的华侨特色文旅街区;三是推动崖口飘色、南头五人飞艇等中山特色传统节庆打造成脍炙人口、易于线上线下传播的个性化IP,融入美丽乡村公共空间、公共设施和景观营造;四是利用红色资源创新打造沉浸式网红打卡体验空间,影响更多的年轻人传承中山红色基因;五是升级中山市美丽乡村指数测评系统,增加文化振兴指数测评,并纳入美丽乡村项目建设库给予财政资金的保障。
针对挖掘丰富名人资源方面,刘海云还提交了《关于发掘郑观应文化资源,讲好大湾区故事、厚植文化根基的建议》。她建议,通过举办主题活动、建设展览馆、举办学术研讨会等形式,进一步发掘郑观应文化资源。
◆中山日报社编发中心
◆文+/见习记者 黄靖怡
◆图/受访者提供
◆编辑:唐益
◆二审:朱晖
◆三审:岳才瑛
◆素材来源:中山日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