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委员通道”丨杜姬芳:中山应抢抓机遇,“软硬环境”同发力

发布时间:2022-01-11

当今,粤港澳大湾区城市群的一体化发展已成为重要趋势,中山作为珠江两岸融合发展的支撑点,占据了区域协同发展的先天优势。中山市第十五次党代会报告提出,“坚定不移实施‘东承、西接、南联、北融’一体化发展大战略”。对此,市政协委员杜姬芳认为,这体现了中山的新高度、新视野、新格局,是跳出中山看中山,提升城市能级的重要举措。

其中,“东承”最为关键,是推动中山制造业高质量发展的重要抓手。目前,深中通道即将开通,中山应“软硬环境”同发力,全面紧紧拥抱港深,承接深圳的高端产业转移,抢抓历史机遇,重构产业布局。

从“硬”实力来看,中山制造业发达,有独特的产业配套优势,具有承接先进高端产业的资源空间。而深圳在数字经济、物联网、人工智能等产业领域领先,但面临土地资源紧缺的难题,急需寻找新的产业发展空间。如果将深圳的科技创新资源比作“大脑”,中山的制造业就是良好的载体,“大脑”+“载体”,两者能够形成很好的互补效应,赋能中山传统制造业的转型升级。

对此,中山要积极谋划与深圳形成产业的共建、延伸,特别是在数字经济、物联网等产业方面,形成一种“总部+基地”“研发+生产”的产业链分工协作新体系,加快中山制造业数字化、智能化转型升级和产业高端化的进程。

“从‘软’环境来看,良好的营商环境,既是发展软实力,也是核心竞争力。投资便利、办事高效、服务优质,企业、人才、资金、技术等要素自然会形成集聚,强化发展的活力。”杜姬芳表示,中山要不断优化政府服务、加快建设数字政府、加强信用体系建设、建立联企帮扶机制、为中山企业“量身定制”发展政策、完善公共服务配套、稳定厂房租金成本,打造好营商环境“软实力”,形成对珠江东岸城市的优质产业资源的强大“磁力”,赋能自身高质量发展。


◆中山日报社编发中心
◆文+/记者 张倩
◆图+/记者 缪晓剑
视频摄制+/余兆宇
视频编辑/刘建满
◆编辑: 曾嘉慧
◆二审: 朱晖
◆三审: 徐小江
◆素材来源:中山日报

数字报
公益广告
版权与免责声明:
① 凡本网注明“来源”为“中山日报”、“中山商报”、“中山网”的所有文字、图片和视频,版权均属中山网所有,任何媒体、网站或个人未经本网协议授权不得转载、链接、转贴或以其他方式复制发表。已经被本网协议授权的媒体、网站,在下载使用时必须注明“来源:中山网”,违者本网将依法追究责任。
② 本网未注明“来源”为“中山日报”、“中山商报”、“中山网”的文/图等稿件均为转载稿,本网转载出于传递更多信息之目的,并不意味着赞同其观点或证实其内容的真实性。如其他媒体、网站或个人从本网下载使用,必须保留本网注明的“来源”,并自负版权等法律责任。如擅自篡改为“来源:中山网”,本网将依法追究责任。如对文章内容有疑议,请及时与我们联系。
③ 如本网转载涉及版权等问题,请作者在两周内速来电或来函与中山网联系。
联系人:陈小姐(电话:0760-8823827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