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年两会期间,市政协委员、九三学社中山市委会副主委,市人民医院口腔分院院长苏葵带来了《关于促进社区医生为居家失能老人提供上门诊疗服务的建议》。
数据显示,我国失能老人数量为4063万,预计在2030年达到6168万,传统家庭养老模式已经难以维持,更不可能满足失能老人的医疗需求。面对我国失能老人的增加,医护人员上门服务将是提高居家失能老人生活质量的重要手段之一。
目前,中山社区医生上门诊疗服务面临的困难,一是基层全科医生人员缺口大,二是信息化运行严重滞后。全市已经建有家庭医生签约服务信息系统,与医保对接,实施医保费用线上划拨,居民接受上门诊疗服务费用的80%可通过医保电子系统报销,但实践中发现该系统运行极不稳定,经常无法完成医保在线支付。此外,群众对医护人员上门诊疗服务知晓率不高。这极大地影响了高职称、高水平医护人员的上门积极性,也拉低了服务人群的满意度。
苏葵提出,增加基层和社区医务人员编制,留住社区医务人才。他建议将大医院的全科医生每年累计到社区工作1个月,作为其个人和所在单位的考核指标,通过“传道受业解惑”“带徒弟”的方式,手把手地带动社区医生技术服务水平的提高,以便释放全市社区医生人力资源并提高其整体的技术水平;落实全市所有诊疗机构间居民诊疗信息共享,加强上门诊疗服务宣传。此外,大力提高社区医生的上门诊疗服务积极性,完善上门诊疗服务收费标准体系,实施收费标准与医护人员的职称、技术水平挂钩。
此外,他提出,增加财政投入,提高全科医生上门服务补贴标准;进一步提高社区医院的门诊轻症报销比例,降低大医院门诊轻症报销比例,以进一步推进分级诊疗,同时监管社区医院超范围诊疗,提高社区医院上送转诊效率。
◆中山日报社编发中心
◆文+/记者 周映夏
◆图+/记者 余兆宇
◆编辑: 曾嘉慧
◆二审: 查九星
◆三审: 徐小江
◆素材来源:中山日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