渔业是中山的传统优势产业,也是中山农村经济发展的支柱产业。当前,随着生态环境保护力度的逐渐加强,对养殖池塘尾水排放也提出了较高要求。
“随着池塘养殖尾水排放的不断增加,加之尾水处理能力不足,对水产养殖经济转型升级、渔业绿色生态发展造成了严重影响,需要引起高度重视。”来自神湾镇的市人大代表钟少华建议,可从四个方面加强水产养殖尾水处理。
一是摸底水产养殖状况,统筹科学区域规划。尽快开展水产养殖业基础设施和养殖种类分布的普查工作,以更好地摸清水产养殖业的基本状况,从而更科学地进行养殖区域规划,为水产养殖业提供严谨的技术支持。
二是加强基础设施建设,促进水产养殖的综合发展。实施池塘标准化改造,完善进排水处理设施;应用低碳减排创新养殖技术,探索建立养殖基础设施维护和改造长效机制。鼓励尾水处理及养殖投放品等现代化水产养殖装备引进与推广。推进智慧水产养殖,开展数字渔业示范,鼓励自动增氧、智能投喂、在线水质监测等现代物联网技术应用。
三是规范养殖标准,提高尾水处理能力。科学调控水产养殖密度,通过推广优良品种、生态养殖技术和模式,提升水产养殖业绿色发展水平。强化投入品监管,严格规范安全用药,持续提升池塘水质原位修复能力。加快建设养殖水内循环处理系统,细化排水管网体系建设标准,完善尾水收集配套管网。
四是提升行业素质,加大政策支持力度。鼓励水产养殖从业人员学习池塘尾水治理理论知识,加强养殖尾水处理专业人才培养。研究完善试点支持政策,加大对水产养殖尾水整治涉及设施用地和改造资金等支持力度,引导养殖户建立生物处理系统对水产养殖用水进行净化或循环使用。
◆中山日报社编发中心
◆文+/记者 李鑫
◆图+/记者 文波
◆编辑:陈彦
◆二审:曾淑花
◆三审:徐小江
◆素材来源:中山日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