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年两会期间,市人大代表、南区街道人大工委主任谢力生和多名市人大代表联名,带来了《关于支持南区街道打造城区扩容提质支撑点的建议》。他认为,城市中心是引领城市集聚增长和高质量发展的主引擎。一座城市的高质量发展要有一个强中心。相比于主城区的其他街道,南区街道的土地储备和开发力度更优,具有一定区位空间优势,将南区街道作为城区扩容提质支撑点加大开发力度,不失为一个性价比更优解。
他建议,要着力把南区空间优势转化为产业优势、竞争优势、高质量发展优势。
一是构建扩容提质框架体系。对中心城区的经济、产业、人口、土地、生态资源、基础设施和民生设施等要素进行全面系统的评估,总结扩容提质的内涵,构建“功能完善 + 产业升级 + 环境美化”三大提质行动计划构成的扩容提质话语体系。重点加强市政公共服务平台在南区街道的布局,如设置第二青少年宫、体育馆、文化馆、歌剧院、医院,打造珠海日月贝大剧院式的城市地标,让南区街道积极承担部分市级公共服务职能,吸引聚集城市人气。
二是制定扩容提质行动计划。立足“双循环”和“双区”建设背景,制定“都市区 + 重大发展平台”的行动计划。对外通过有计划、有步骤地引导大湾区资源在城区聚集,充分发挥连接珠江东西两岸的枢纽作用;对内,要进一步优化市内资源配置,引导工业资源在南区街道集聚,重点支持中山科技创新园和国家火炬电梯产业园,孵化培育北溪数字经济产业园。学习“未来工厂+数字孪生”新理念,加强智慧管控、运筹优化、闭环管理,实现产业社区的万物互联和数据信息交互,以数字技术激活城市新发展。
三是提升扩容提质承载能力。提质扩容的关键在于是否拥有充沛的土地空间,只有加快连片土地整备,才能真正做到扩容提质。建议给予南区街道土地整备工作更大力度的支持,特别是人才、资金、政策指导等方面。市级层面针对政府挂账收储、改造权公开交易、多宗归一改造、政府(社会资本)统租统管等不同工改模式尽快出台指导细则,支持鼓励南区街道在工改方面先行先试,提高土地承载能力。
◆中山日报社编发中心
◆文+/记者 徐钧钻
◆图+/记者 文波
◆编辑:曾嘉慧
◆二审:曾淑花
◆三审:徐小江
◆素材来源:中山日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