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年中山市两会期间,“双减”政策下的课后托管服务受到代表、委员们的广泛关注,市政协委员魏亚敏提交了《“双减”背景下,提升课后服务水平,探索实施寒暑假托管的建议》。
魏亚敏指出,教育部要求,课后服务要求实现义务教育学校全覆盖,并努力实现有需要的学生全覆盖。课后服务推行“5+2”模式,即学校每周5天都要开展课后服务,每天至少开展2小时,结束时间要与当地正常下班时间相衔接。
据了解,中山312所义务教育阶段学校已实现“5+2”模式课后服务全覆盖,小学生参与率90.2%,初中生参与率97.51%。中山推行的“基本托管+素质拓展”课后服务模式,针对学业辅导及艺术、体育、劳动、科技等特色服务项目分时段提供服务。目前,全市各义务教育阶段学校课后服务课程涵盖艺术、体育、科普、劳动、阅读、心理等13大类、237门特色课程,新建设校内运动队87支、艺术团97个。同时,受学校场地、师资、经费等影响,课后服务基础托管以外的如艺术、体育、科普等素质拓展类的托管参与门槛较高,服务范围较窄,仅有少数学生可以参与。
针对上述情况,魏亚敏提出四方面建议。
第一,解决课后服务资金来源和师资薪酬的问题。一是尽快出台校内课后服务收费标准。制定“基本托管”和“素质拓展”分类收费标准,充分调研市场定价后在低于市场定价可实施范围内制定收费上限,从而提升课后服务水平、丰富服务种类,让更多的孩子享受到“素质拓展”;二是出台参与课后服务教师的薪酬指引,给予老师合理体面的酬劳。
第二,课后服务应重视开展好青少年体育工作。学校体育老师不足可从以下两方面解决:一是聘请优秀退役运动员到学校兼职体育老师;二是社会体育俱乐部进校园。通过政府购买服务或家委会招标采购方式,让优秀的体育俱乐部进校园。
第三,提供便利条件让社会力量参与到课后服务工作中来。一是探索与群团组织、公益性组织,如青少年宫、妇女儿童服务中心,老年大学实现师资共享;二是建立与本地区高校合作模式,依托在校体育、艺术、师范类大学生,满足新时代中小学生对丰富的课后生活的需要;三是引入非学科类培训机构合作。
第四,有条件的学校鼓励探索寒、暑假课后服务,培养学生人际交往能力、生活自理能力。
◆中山日报社编发中心
◆文+/记者 徐世球
◆图/受访者提供
◆编辑:汪佳
◆二审:曾淑花
◆三审:徐小江
◆素材来源:中山日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