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山两会期间,市政协委员周礼坤提出《关于多措并举促进低效工业园区提质增效的建议》。他指出,2019年以来,中山就提出低效工业园升级改造,尽管取得一定成效,但政策不成体系,改造总体进度较为缓慢,难以满足“双区驱动”时代招商引资和产业转型升级的需要。
对此,周礼坤提出三大建议。
第一,因地制宜,分类施策。一是探索多样化的改造模式和途径。在“三旧”改造主干政策基础上,鼓励镇街结合不同社区(村)、不同园区自身的土地情况和诉求,创新探索“政府托管共建”“国企整合运营”“物业置换”“土地换物业”等多样化多途径的改造模式。二是强化产业引导和培育,坚决淘汰落后产能;在招引产业层面精准施策,既要做大做强“月亮”,也要支持鼓励“星星”相伴,不宜“一刀切”全部要求高投入、高产值、高税收的产业。三是区分重点平台和一般园区,对于一些严重低效、土地整合难度大的地区,应考虑优先扭转低效局面,鼓励自改和引入中端产业,稳住经济基本面。
第二,激发活力,合作共赢。一是提升政策的包容性,鼓励各方参与改造。如已纳入工业集聚区范围内的土地,相关土地权利人按照规划实施自主改造或合作改造的,可同等享受工改相关政策优惠;鼓励国有企业和社会资本参与改造;鼓励银行、基金公司等金融机构为改造项目量身定做金融产品。二是消除顾虑,释放红利。系统分析改造各方主体关注的焦点,出台改造补偿和奖补指引,明确补偿和奖补的范围和标准。三是强化招商引资,空间与产业精准对接。建议根据全市改造园区划定范围和年度改造计划,由市统筹指定建设主体有序推进园区基础设施建设。
第三,完善政策体系,构建信息平台。一是加紧制定出台配套政策和指引,如政府整备优惠政策、合作改造优惠政策、自主改造优惠政策等。二是构建信息化平台,提供数据支撑和监控服务,及时掌握企业产值、能耗、税收、人才技术、行业动态等信息,更好地制定差别化扶持措施或淘汰清退机制;打造“工改”与“招商”信息协同联络平台,通过信息化手段让项目建设与产业引进高效匹配。
◆中山日报社编发中心
◆文+/记者 徐世球
◆图/受访者提供
◆编辑:汪佳
◆二审:朱晖
◆三审:程明盛
◆素材来源:中山日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