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月12日,中山市第十六届人民代表大会第一次会议开幕,政府工作报告提出,实施“强中心”工程,优化城市空间格局,提升中心城区首位度,完善市政基础设施,提升城市精细化、智慧化管理水平,全面推进乡村振兴,全面提升城乡功能品质。
市人大代表、东区街道党工委书记周俊峰表示,实施“强中心”工程,东区街道地位重要、责无旁贷,将结合村镇工业集聚区升级改造、城市更新、重大项目招引等工作。
聚焦“五大发展定位”,引领中心城区首位度提升。
一是打造产城融合低碳示范点。落实党中央、国务院关于“碳达峰、碳中和”重大战略部署,引进高端“双碳”研发机构和优质产业项目,形成“绿色低碳+高端产业+配套服务”的产城融合发展城市形态。
二是打造区域金融服务产业城。发挥众创金融街和集聚全市七成以上金融机构的优势,推动区域性总部金融机构、创投基金等集聚发展,强化金融服务实体经济能力。
三是打造城市总部经济生态圈。发挥岐江新城综合承载能力,吸引国内外大型企业进驻并设立总部,加快形成总部经济规模效应。
四是打造智能制造创新集聚区。培育引进高新技术企业和创新研发平台,推动生产性服务业集聚发展,助力全市制造业数字化、网络化、智能化转型。
五是打造山水文旅休闲打卡地。以山水景观、历史文化为纽带,把环紫马岭、金钟湖、三溪、库充等片区的丰富资源串珠成链,打造文旅休闲精品线路,提升市民游客休闲体验。
着力营造宜居宜业宜游环境,探索产城人文融合发展之路。
下足“绣花功夫”,保护好古树、古道、古祠、古建筑等历史遗存,提升“金龙文化节”等公共文化服务品牌影响力,让城市留下记忆,让人们记住乡愁。
以水污染治理为重要抓手,切实解决一批群众反映强烈的突出环境问题,2021年度水质排名提高12位,水质改善程度全市排名第1,下来将加大日常巡查力度,持续优化治理措施,力争治水工作走在全市前列。
加强教育、医疗、养老等优质公共服务供给,切实改善人居环境、提升生活品质。
健全“项目长”负责制,用好《东区街道促进产业发展扶持暂行办法》黄金政策,最大限度带动黄金效应,以“马上办”“现场办”的工作作风打造一流营商环境,目前已落地产业项目10多个,总投资额超110亿元。
◆中山日报社编发中心
◆文+/记者 徐世球 陈慧
◆图+/记者 文波
◆编辑:蓝运良
◆二审:朱晖
◆三审:岳才瑛
◆终审:程明盛
◆素材来源:中山日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