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年两会期间,市政协委员、致公党市委会委员冯宗周建议加强对中山古树名木的保护。他说,全市共有古树名木1211株,其中城区有323株,农村有888株,农村占比为73.3%。主要涉及樟树、榕树、荔枝、沉香等树种,“树王”为位于东区街道新鳌岭社区小鳌溪正街下街十巷1号门口的樟树,树龄已超过800年。此外,五桂山街道辖区的野生沉香树近4.2万余株,占地4500余亩,约占全国野生沉香的50%。
针对中山市在古树名木保护方面存在的不足,冯宗周建议——
加大保护资金投入
一是政府加大投入。建议将古树名木保护所需经费纳入政府财政预算,重点用于对古树名木的抢救、复壮和保护设施的建设维修。
二是多方筹集资金。广泛吸纳民间和社会公众资金,用于古树名木的保护管理。如设立古树名木保护专项基金,接受国内外的资助、捐赠,建立古树名木效益补偿基金制度。
三是加大补助力度。在建设围栏、扩大绿地、支撑、补洞、白蚁防治以及病虫害等方面要给予充足的经费保障。对古树养护单位或责任人要给予适当补助,特别对沉香等护林员的待遇要适当增加,调动积极性。
四是为古树名木投保上险。当遭受灾害、出现濒危状态时,由保险公司出资救护。
加大宣传保护力度
一是开展形式多样的宣传活动让公众熟悉、了解古树名木的丰富内涵,在全社会形成保护古树名木的良好氛围。
二是鼓励社会各界积极参与到古树名木保护行列中,如成立古树名木保护救助中心等民间团体,设立联络员,方便信息共享与工作交流。
三是进一步完善古树认养办法,积极鼓励社会各界参与古树名木保护,推动古树名木保护工作。
压紧压实管护责任
一是进行属地管理。镇街要落实好管理责任,日常管护应当由古树所在的村居负责,责任到人。
二是强化责任追究制度。凡发现破坏古树名木事件,要追究相关人员的责任。
三是积极开展古树名木的复壮保护。根据古树名木生长需求,实施科学复壮、管护措施:设置古树保护性栅栏、支架支撑,针对性开展填堵树洞、防治病虫害、灌水施肥等复壮管护措施,确保古树健康生长。
完善保护体系
一是健全保护的层次。特别对于野生沉香等尝试建立自然保护小区,纳入保护范围;对零星分布的古树名木,实施一树一策,针对性开展保护。
二是应重视古树名木的抢救性迁地保护。对因工程建设而将遭受危害的古树名木,应就近迁移保护或迁移于公园、保护小区等处进行保护。
◆中山日报社编发中心
◆文+/记者 黎旭升
◆图+/记者 黎旭升
◆编辑:蓝运良
◆二审:朱晖
◆三审:岳才瑛
◆终审:程明盛
◆素材来源:中山日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