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年来字数最少!这份实实在在的政府工作报告是这样“炼”成的!

发布时间:2022-01-13

1月12日上午,市十六届人大一次会议在市文化艺术中心开幕。市委副书记、市长肖展欣代表市政府向大会作政府工作报告。

2022年是新一届政府的开局之年,也是实施“十四五”规划、加快高质量发展的突破之年。在这样一个关键的年份,政府工作报告自然也有其重要性,关乎今年以及未来五年的发展。

值得关注的是,除去十件民生实事部分,今年的政府工作报告浓缩为13000多字。这份总结过去五年成绩、明确未来五年工作目标、部署2022年具体工作的政府工作报告,最终以近年来最精简的篇幅亮相。

为何字数如此精简?这份报告是怎样形成的?带着这些问题,本报记者专访政府工作报告起草组成员,带大家从报告起草的角度,读懂今年的政府工作报告。

01 “开门”写报告  广泛听建议

今年9月中旬开始,政府工作报告起草组启动2022年政府工作报告起草工作。

政府工作报告起草组成员、市政府研究室主任佘航接受记者采访时介绍,市长肖展欣高度重视报告起草工作,多次作出指示,要求“开门”写报告,积极开展调研、广泛征集意见,紧密与党代会报告对接,确保高质量完成报告起草工作。各位副市长全面参与报告起草工作,多次与起草组一起研究,使整个报告成绩总结全面客观、措施切实可行。

起草组严格按照边调研、边讨论、边听意见、边出思路、边修改完善的流程开展起草工作。三个多月来,先后到镇街、部门、企业,以及周边地市开展调研,深入了解工作情况,广泛收集相关资料,10月中旬形成了报告提纲,11月中旬形成了报告初稿。

起草过程中,市政府组织召开了民主党派和无党派人士座谈会、市人大代表座谈会、市政协委员代表座谈会、企业家代表座谈会,充分听取社会各界人士意见;先后四次征求各镇街、各部门意见;采用现场汇报和书面的方式,多轮征求市委常委,以及市人大、市政府、市政协、市法院、市检察院各位领导的意见,这些意见都非常具体、实在,报告起草组都进行了认真研究、充分吸纳。

02 紧扣一主线  画好施工图

报告广泛吸收了社会各界意见,如何让宝贵意见更好体现在报告中?对此,报告起草组按照市长肖展欣的要求,重点突出一个“实”字。这个“实”字,首先体现在主线清晰上。

“报告特点鲜明,通篇紧扣市第十五次党代会精神。”佘航说,因为紧扣这一条主线,使得报告思路清晰,措施具体。

据介绍,从内容安排上看,报告分过去五年工作回顾、今后五年的指导思想和目标、2022年工作安排三大部分。

回顾过去五年工作,从6个方面系统总结五年来的成绩,突出重点和亮点。考虑到今年我市统筹疫情防控和经济社会发展工作付出了巨大努力,成效明显,报告对2021年工作成绩也进行了总结,着重讲大事要事,梳理了我市“十四五”第一年如何开新局的工作成效。同时,坚持实事求是,不遮掩、不回避,指出我市存在的问题。

对今后五年工作提出的总体要求,重点围绕贯彻落实中央和省的工作部署,结合我市第十五次党代会要求,以及十四五规划等文件,提出了今后五年工作的指导思想、发展目标。

2022年的工作安排,从实施“东承、西接、南联、北融”战略、推动经济平稳健康发展、构建现代产业体系、推动创新驱动发展、加快建设美丽中山、破解土地瓶颈、提升城乡功能品质、全面深化改革、加快建设文化强市、大力发展社会民生事业等10个领域对明年重点工作进行安排,力求目标明确、措施可行。

“整个报告,对2022年工作的安排占了大部分,目的就是更好地把市第十五次党代会描绘的美好蓝图化为施工图。”佘航说。

03 落子重民生 下笔扣紧“实”

“筹建3000套保障性租赁住房。”“增加公办学位供给,新增规范化幼儿园学位4000个,建成8所公办中小学,新增公办中小学学位6000个,建成西区高中、南区高中。”民生工作是政府工作报告的出发点和落脚点,在今年的政府工作报告中,不乏关乎民生的具体的措施,涉及到方方面面

这些任务目标明确,数字具体。比如,在推动消费提质扩容,就具体提到了,推进农贸市场升级改造,打造30家富有本地特色的“香山新街市”。在加强生态文明建设方面,明确提到加快建设公园城市,新建改建100个公园,完成紫马岭公园改造提升工程(一期)、树木园主入口广场建设工程,打造环五桂山公园群、沿岐江河公园带等。

“无论从词句、风格,都是围绕一个字——‘实’。” 佘航说,在政府工作报告起草过程中,力求用词平实、语句凝练,尤其是对待民生目标任务,不用含糊表述,确保报告的目标清晰、措施精准,便于执行。正如报告最后提到的“埋头苦干、勇毅前行”,一张实实在在的“施工图”,本身就是脚踏实地抓落实的开始。


◆中山日报社编发中心
◆文+/记者 隋胜伟
◆图+2/记者 夏升权
◆编辑: 陈家浩
◆二审: 朱晖
◆三审: 徐小江
◆素材来源:中山日报

数字报
公益广告
版权与免责声明:
① 凡本网注明“来源”为“中山日报”、“中山商报”、“中山网”的所有文字、图片和视频,版权均属中山网所有,任何媒体、网站或个人未经本网协议授权不得转载、链接、转贴或以其他方式复制发表。已经被本网协议授权的媒体、网站,在下载使用时必须注明“来源:中山网”,违者本网将依法追究责任。
② 本网未注明“来源”为“中山日报”、“中山商报”、“中山网”的文/图等稿件均为转载稿,本网转载出于传递更多信息之目的,并不意味着赞同其观点或证实其内容的真实性。如其他媒体、网站或个人从本网下载使用,必须保留本网注明的“来源”,并自负版权等法律责任。如擅自篡改为“来源:中山网”,本网将依法追究责任。如对文章内容有疑议,请及时与我们联系。
③ 如本网转载涉及版权等问题,请作者在两周内速来电或来函与中山网联系。
联系人:陈小姐(电话:0760-8823827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