市政协委员卢月松: 以大数据助力生态环境治理

发布时间:2022-01-13

党代会报告和政府工作报告都把生态文明建设放在重要位置,中山两会期间,政协委员卢月松提交了一份《关于建立健全智慧生态环境监管体系》的建议,他提出中山可大力推进生态环境大数据技术应用,构建先进生态环境治理体系,提升生态环境治理水平。

2021年10月26日,中央环保督察以典型案例的形式,通报了中山治水工作中存在污水直排现象突出;部分水体治理成效不稳定,内河涌污染严重,河道、河口违规洗砂洗泥等问题。中山市水污染治理任务特别艰巨。

他认为,目前,以执法监察人员到现场检查为主要方式开展的生态环境监管方式,难以满足全过程、全时段的监管要求,无法实现最大程度地遏制环境污染违法行为发生。如果能利用大数据技术改变数据与信息的传统处理方式对排污企业原料、生产、处理、排污等环节进行有效监管和分析,实现全生命周期监管,提高生态环境数据采集的效率、分析的速度,就能从源头上解决复杂生态环境问题。充分发挥大数据技术的精准监管、科学决策,其应用关系到生态环境工作能否迈上新台阶、提升新水平、开创新局面,对污染防治攻坚战有重要支撑作用。

他建议,将完善生态环境大数据应用工作体制机制纳入中山智慧城市管理重点事项。以生态环境大数据为抓手,构建基于大数据技术的生态环境治理体系,明确大数据应用建设重点项目责任部门、时间节点和考核目标,负责应用系统的生成和利用、运行和完善,制定大数据应用的法规保障、布局规划、标准基准与技术规范,推动部门合作、资源共享工作机制。

同时,完善中山一体化的生态环境大数据应用平台。按照“大数据、大平台、大整合、高共享”的集约化思路,进一步整合和集成生态环境大数据信息网络系统,加强不同来源和类型的数据相互连接和共享,提升数据信息协同效率,优化应用精准服务。着力构建覆盖大气、水文、海洋、生物、辐射、噪声、机动车尾气排放、污染风险源、应急预警监测、污染企业、监管执法、环保目标考核等全要素生态监控体系大数据的应用。

推进大数据共享开放、创新应用。数据采集、存储、处理和共享方面,需探索研发创新性将多源异构的生态环境大数据转换成相应的格式、类型;安全技术保障方面,积极完善大数据发展环境,落实网络安全责任,加强应用信息化安全建设;强化产学研用协同创新,支持高新监测技术装备研发和应用转化,推动监测装备精准、快速、便携化发展。

他还表示,要推动生态环境大数据的应用智能化决策。大数据中心不仅是海量数据储存和处理的能力,更重要的是应用大数据的思想和技术,除了采用基于大数据的手段处理、分析和管理,更需要推动智能化手段实现判断与决策。践行对工业企业原料、生产、处理、排污等环节全生命周期监管理念,尝试运用物料守恒、水平衡、污染损害赔偿等计算模型,倒推工业企业各环节可能存在的隐患或问题,提出监控建议;对城市环境基础设施要从排污口、管网、河涌、污染处理设施等全流程加强监控,污染事件或河涌水质异常情况一旦发生,可以运用系统模型开展污染溯源,直接定位排污口或排污企业。

他认为,推动生态环境大数据应用实现更大的社会效益和经济效益。数据是最宝贵的资源,价值高是大数据应用的主要特征之一。目前除了环境管理方面,生态环境大数据在气象、水利、国土、农业、林业、交通、社会经济等方面的应用刚起步,跨领域应用寥寥无几,综合应用生态环境大数据的能力和价值还有待提高,成熟的生态环境大数据产业链和有影响力的大数据企业更是没形成。建议政府加大资金投入,同时拓展融资渠道,鼓励企业主体参与大数据应用投资,推动一批生态环境大数据重点应用工程示范项目实施,逐步打造大数据产业。


◆中山日报社编发中心
◆文+、图+/记者 冷启迪 
◆编辑:汪佳 
◆二审:曾淑花 
◆三审:岳才瑛 
◆终审:程明盛
◆素材来源:中山日报

数字报
公益广告
版权与免责声明:
① 凡本网注明“来源”为“中山日报”、“中山商报”、“中山网”的所有文字、图片和视频,版权均属中山网所有,任何媒体、网站或个人未经本网协议授权不得转载、链接、转贴或以其他方式复制发表。已经被本网协议授权的媒体、网站,在下载使用时必须注明“来源:中山网”,违者本网将依法追究责任。
② 本网未注明“来源”为“中山日报”、“中山商报”、“中山网”的文/图等稿件均为转载稿,本网转载出于传递更多信息之目的,并不意味着赞同其观点或证实其内容的真实性。如其他媒体、网站或个人从本网下载使用,必须保留本网注明的“来源”,并自负版权等法律责任。如擅自篡改为“来源:中山网”,本网将依法追究责任。如对文章内容有疑议,请及时与我们联系。
③ 如本网转载涉及版权等问题,请作者在两周内速来电或来函与中山网联系。
联系人:陈小姐(电话:0760-8823827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