哪里投资便利、哪里办事高效、哪里服务优质,企业就会到哪里去,人才、资金、技术等生产要素就会往哪里流动,哪里就有发展活力。
今年的政府工作报告在2022年工作安排第八项中指出,全面深化改革,增强城市发展活力,实施营商环境改革工程。市两会期间,与会人大代表、政协委员围绕营商环境的提升各抒己见、建言献策。他们认为,中山要进一步提升城市吸引力,创建投资热土,围绕引才留才下功夫,同时,要用心用情呵护企业家,支持高成长性企业发展壮大,打造一批在全国叫得响的中山品牌。
我市一直在进行进一步深化营商环境改革的探索。图为市民在中山行政服务中心办理业务。记者 夏升权 摄
打造人才高意愿集聚之城
政府工作报告指出,我市将落实中长期青年发展规划,推进“雏鹰归巢”工程,加强青年人才队伍建设,打造青年友好型城市。
市政协委员、民建中山市委会副主委蔡先全表示,城市承载青年梦想,青年引领城市未来。中山要加强城市宣传,特别是强调中山产业发展前景和职业竞争力,做强人才吸引的“强磁场”;同时,中山应该为青年提供更多暖心政策服务,比如提供居留落户、公租房、失业补贴、就业帮扶等政策待遇,做细人才服务的“软环境”;此外,中山可以建立城市青年心理帮扶机制,加强对不同青年群体社会心态和群体情绪的研究、管控和疏导,提升他们的身心健康指数和身心舒适程度。通过多方发力,共同将中山打造成为产业高质量发展、环境高品质提升、人才高意愿集聚之城,成为深圳产业转移首选地。
市人大代表、火炬开发区党工委副书记、民众街道党工委书记黄宇健表示,火炬开发区要建设成人才创新创业的梦想之地。年轻人的发展是中山的未来,没有创新创业的良好环境,年轻人没有未来,中山也就没有未来。国家留创园新园区今年年内将建成开园,一期面积扩容2倍,二期将在3年内建成,实现扩容5倍的目标。火炬开发区还将争取打造万亿级企业进驻、文产旅融合、创新业态集聚的活力商圈;擦亮民众岭南水乡名片,打造面积超过5万亩、适合“快工作、慢生活”的醉美绿洲。
市人大代表、完美(中国)有限公司副总裁彭志红指出,企业高质量发展,离不开创新,离不开人才。建议政府部门出台切实可行的引才留人政策,与企业一起留住人才。以完美为例,目前正在实施科技创新之路,在打造完美生命科学院的过程中,需要引入大量的专业人才、高端人才,在此过程中,发现招引人才难度很大。人才考虑的是能否在此安居乐业、子女教育、医疗住房、家属配套等现实的问题。留人引人,不仅仅是企业给的薪资,更需要政企共同营造留人的环境。希望通过政府加大对中山市的宣传推广,扩大我市及市属企业的知名度,增加城市的吸引力。同时,进一步加大对高端人才的保障,增强高端人才的择业信心,通过“城市+企业”双向联动,更好地助力企业招募高端人才。
实施龙头骨干企业和领军企业“双培养”计划
政府工作报告指出,全力推进“个转企、小升规、规改股、股上市”工作,实施领军企业和龙头骨干企业“双培育”计划,打造30家以上专精特新和单项冠军,推动600家工业企业上规模。一方面强调龙头企业的带动作用,另一方面强调高成长性企业带来的发展后劲。
彭志红建议,要重视中山的品牌发展战略规划。星星多月亮少,是中山高质量发展需要突破的难题。过去中山有“威力”“小霸王”,有工业“十大舰队”品牌,这些成就除了企业自身的发展,更离不开地方政府体制机制的支持,使得企业能够放心去拼、去闯。新时期,中山能否重点培育几个在全国叫得响的品牌?建议政府在做好调研的基础上,长远规划。细化到消费领域,扶持代表性品牌,可协助企业推动“中山人爱中山货”,慢慢推广到“广东货”“国货”,既能帮企业推广品牌,又能拉动中山消费增长。企业品牌做大了,推动地方经济发展,企业品牌也代表着地方经济的发展实力。
市人大代表、坦洲镇党委书记张义强表示,坦洲将积极谋划出台龙头骨干企业、领军企业专项政策,深入实施龙头骨干企业和领军企业“双培养”计划,在研发、品牌、用地、人才等方面给予企业实实在在的支持。同时,充分挖掘高成长性企业发展潜能。对全镇规上企业分门别类建立台账,对有增至扩产、技改投资意愿的企业进行一企一策帮扶。深入推进企业上市挂牌,支持高新科技企业科创板、创业板上市。完善总部经济政策体系,积极落实好减税降费政策。
张义强表示,在全力支持龙头骨干企业、领军企业的同时,也要积极推动企业做大做强。加强培育“小升规”“小升限”重点企业,充分挖掘、激发高成长性企业的发展潜能,保持每年新增上规企业30家、五年实现新增上规企业150家。
市政协委员、广东大唐盛视科技产业有限公司副总裁莫丽建议,在惠企政策方面,很多中小微企业得不到政策奖补或额度很少,以至于前期困难时期得不到帮扶,成长起来后又容易外流。希望政府加快出台针对中小微企业的帮扶政策,发掘种子选手,精心培育培养他们。
高效服务企业有效尝试“柔性执法”
无事不扰,有事必到;有感服务,无感监管。这是2021年以来我市进一步深化营商环境改革的生动写照。然而,营商环境改革是一项没有天花板的工程,目前,我市群众办事获得感还有待提升,镇街接下来会怎么做?政协委员们又有何建议?
张义强表示,坦洲将不遗余力提升营商环境,积极发挥高质量发展企业服务工作专班职能,继续落实“行走的办公室”,进一步完善职能部门与企业沟通机制;积极借鉴珠、澳优化营商环境的政策、经验,在服务企业、推动青年创业上下实功。同时,还将在完善企业融资渠道和鼓励企业创新方面下功夫,确保有效激发市场主体活力,促进企业的健康发展。此外,推进重点领域改革,在“放管服”改革方面持续用力,大力推进“不见面审批”、高频“一件事”集成套餐服务。深化商事制度改革,推进“证照分离”“照后减证”和“一业一证”改革。推行商事登记确认制改革与拿地即开工企业监管模式,解决企业投资的“最后一公里”难题。
市政协委员杜姬芳表示,中山“工改”也需要提升营商环境“软实力”做依托。公共服务是营商环境的试金石,办事效率的高低,直接影响到企业的切身感受,进而影响到企业对政府对投资的兴趣。全面推行政务服务“一窗口”,推进信息整合和服务整合,加强“互联网+政务服务”系统建设,实现“一次办好”的全覆盖,用最短的时间办最多的事,不只是方便了企业,更让企业看到了政府的态度和能力。目前,我市跨部门、跨层级、跨区域的数据共享不到位,造成企业办事时重复向各部门提供资料证件,成为优化营商环境的“堵点”和“难点”,亟须加快建设数字政府,破解“数据孤岛”。
市政协委员汪洋指出,如何建设“友企护企”“便企利企”的营商环境,让深圳、东莞企业愿意“西渡”珠江,让我市本土企业“留恋”乡土,是我市必须回答的“考题”。不少企业在市场经济环境下发展壮大,但基于历史客观因素、企业家主观认识能力、企业自身体制陈旧等问题,部分企业难免“生一生病”,要“出一出汗”,因此,建议政府转变工作方式,在中山建立企业“医院”,多方联动形成“带病”企业救治体系,形成“柔性执法”的指导方针,帮助民营企业“排雷治病”,让民营企业“改错向好”,让中山经济“活跃向上”,让中山营商环境“友好向善”,是我市成为大湾区经济发展“领头雁”,产业转型“发动机”的有益之举。
◆中山日报社编发中心
◆文/记者 徐世球 谭华健 闫莹莹 见习记者 江慎诺
◆图/记者 夏升权
◆编辑: 陈彦
◆二审: 朱晖
◆三审: 徐小江
◆素材来源:中山日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