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山市十六届人大一次会议大会议案出炉

发布时间:2022-01-14

1月14日下午,中山市十六届人民代表大会第一次会议举行第二次全体会议,同意将《关于加快推进我市水污染治理的议案》作为大会议案。

议案提出,中山治水遇到了污染来源复杂、用地问题制约黑臭(未达标)水体综合整治工程进度、治水合力有待加强、项目管理不足的瓶颈。中山应该加快推进全市水污染治理工作,建立健全精细化的长效管理机制,推动水污染问题得到根本解决。

一是加快推进未达标水体综合整治工程。聚焦中央生态环境保护督察关注、水质较差、群众反映强烈的河涌,加快推进重点河涌水体整治,在2022年底前要完成中心组团未达标水体整治主体工程,完成青岗涌、土瓜涌、白庙涌、沙边涌、三涌等5条央督河涌整治项目,消除黑臭;加快推进市政污水管网、农村污水处理、生活污水处理设施扩容、支管到户及污泥处理厂扩容等项目建设,完善水污染治理相关技术导则,同时因地制宜打造一批具有示范效应的治理样板,并及时总结提炼行之有效的做法及经验,以点带面高效推进全市水体治理工作。

二是持续优化水体整治方案。坚持科学治理、源头治理、系统治理、流域治理,对治水技术路径和工程设计方案进行完善,根据河涌水系特点、污染源及居民产业分布情况,科学分析工业、生活、农业污染及水体生态容量需求,制定“一河一策”精准治理,确保治一条成一条。同时,坚持暗涵治理与河涌治理同步推进,按照“能揭尽揭”的原则,条件允许的暗涵优先考虑揭盖复明,恢复河道功能,无法复明的则考虑采取截污、清淤、涵内分流等措施,从源头进行截污,实现正本清源,破解暗涵污染、河涌水质不稳定难题。

三是加强统筹协调,合力改善水环境质量。树立全市“一盘棋”思想,各相关职能部门要优化审批流程,强化资金保障,针对项目用地审查、施工报建、资金支付等环节开辟绿色通道,实现再提速;属地镇街要夯实职责,明确涉河违建清拆、流域污染源摸排、河面河岸保洁、工程涉及交通疏导及群众协调等工作的责任单位、任务时限,把工作分解到岗、具体到人,强化责任考核,齐心协力攻坚未达标水体整治。

四是加强项目管理,确保工程质量。既要督促施工单位加大人员投入,优化施工时序,协同开展各类分项工程,力争治理一段见效一段、完工一条成功一条,又好又快地推进项目建设。同时要制定专项指引,健全督导检查机制,确保施工单位履职到位、文明施工,实现工程质量、进度和整治成效的协调统一,杜绝工程“翻烧饼”。还要持续严格规范工程建设监督管理,把好每一道关,严守法律法规和廉洁纪律的底线,确保把水体整治工程建设成质量过硬、人民放心的廉洁工程。

“议案由15位来自各行各业的人大代表联名提出,表达了人民群众深切的关切,也表达了我们对完成中央环保督查整改任务的期盼。”大会议案领衔代表袁龙刚是中山市水利水电勘测设计咨询有限公司的高级工程师,当选人大代表第一年首次提议案便成为“大会议案”,让他备受鼓舞,这也与他扎实的前期调研工作密不可分。

身为水利人的袁龙刚一直以来密切关注着中山“治水”,袁龙刚在议案中表述到,“我市尽管在推进水污染治理方面取得了一定成效,但与中央、省的工作要求,人民群众的期盼,周边城市相比仍有差距,加之中央环保督察组通报我市治水工作部署推进不力、内河涌污染问题突出,在持续推进水污染治理过程中面临着许多困难和问题。 ”

“我本人非常赞同这个议案。”人大代表、议案审查委员会委员、中山市水务工程建设管理中心的史致男表示,水污染治理是中山全市上下最关注的攻坚任务之一问题,也是今年政府工作报告里的两大攻坚战之一,“我市未达标水体整治攻坚任务艰巨。”史致男说,中山未达标水体主要分布在15个流域,每个流域从源头追溯,提出治理方案再到具体实施,所遇情况非常复杂,“下一步我们也将加快溯源工作的开展,全市一盘棋统筹开展污水处理设施的建设,并联合环保部门加快智慧水务平台的建设,对水体起到长治久清的治理效果。”

人大代表、议案审查委员会委员、广东利诚检测技术有限公司创始人陈新文表示,企业这几年一直在辅助市生态环境局、市水务局开展相关检测工作,身为环保人他对大会议案表示了大力支持,“我们通过水污染的治理,延伸至散乱污的治理,非常有利于中山高质量的发展。”他表示,议案较全面和客观,既发现了问题也给出了解决方案,“接下来期望各职能部门、全市上下齐心协力,凝结共识一起来攻坚克难。”


◆中山日报社编发中心
◆文+/记者 闫莹莹
◆编辑:周振捷
◆二审:蓝运良
◆三审:岳才瑛
◆素材来源:中山日报

数字报
公益广告
版权与免责声明:
① 凡本网注明“来源”为“中山日报”、“中山商报”、“中山网”的所有文字、图片和视频,版权均属中山网所有,任何媒体、网站或个人未经本网协议授权不得转载、链接、转贴或以其他方式复制发表。已经被本网协议授权的媒体、网站,在下载使用时必须注明“来源:中山网”,违者本网将依法追究责任。
② 本网未注明“来源”为“中山日报”、“中山商报”、“中山网”的文/图等稿件均为转载稿,本网转载出于传递更多信息之目的,并不意味着赞同其观点或证实其内容的真实性。如其他媒体、网站或个人从本网下载使用,必须保留本网注明的“来源”,并自负版权等法律责任。如擅自篡改为“来源:中山网”,本网将依法追究责任。如对文章内容有疑议,请及时与我们联系。
③ 如本网转载涉及版权等问题,请作者在两周内速来电或来函与中山网联系。
联系人:陈小姐(电话:0760-8823827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