开栏语
春节的脚步渐行渐近,一边是复杂的疫情防控形势,一边是人们对阖家团圆的殷切期盼,“过个好年”的背后,是许多人的坚守和付出。就地过年,年味不减;返乡团聚,平安第一。今起,本报推出“新春走基层”系列报道,用情讲述劳动者努力创造幸福的奋斗故事,用心记录工作者在节日期间舍小家顾大家的坚守画面……记者将用手中的笔和镜头,通过不同的视角和侧面,与您一同感受人们的欢喜、期盼、坚守和奉献。
每逢过年,人们挑选上合心意的春联贴在门上,不仅意味着春节即将到来,也承载着人们对来年的美好愿景。电子科技大学中山学院艺术设计学院教师罗介金喜爱书法,每次临近春节时,总是不吝笔墨为亲朋好友、老师学生送上亲手书写的春联福字。
■写福送联,带福归家
1月17日,记者来到沙岗墟市场,发现不少商家已经摆上年桔、桃花、蝴蝶兰等各种鲜花盆栽,卖春联福贴的几家档口陆续迎来了不少客人。罗介金和女儿正在一档口泼墨挥毫写春联福字。
今年刚满50岁的罗介金坚持手写春联已有30多年。他认为,相比于千篇一律的印刷春联,不可复制、纸墨飘香的手写春联更具温度和情怀,彰显的年味也更浓。“这十几年来,随着人们的生活逐渐富裕,贴春联的人越来越多,但购买手写春联的人反而少了。”让罗介金欣慰的是,在他的带动下,门下学生对书写春联都有着深厚的热情。每逢新春,学生们上课最高兴的事莫过于能领到他亲手写的福字。
“从1999年起,我就开始手写春联福字,既是爱好也是心意,更是一种传统文化的传承。”罗介金拿起一个红色印花底的金墨“福”字介绍说:“你看左上结构像不像一个‘多’字,这寓意着多福,所以我给它起名‘天下第一福’。”
“平安二字值万金,吉祥如意仁长寿。”灵光一闪,罗介金拿起毛笔沾上墨水,一字一句跃然纸上。写字台上,除了刚完成的这副春联外,还摆放了许多各式寓意的春联。“这些都是准备拿回去学校送给教职工的,学生的在放假前就已经送出去了。”罗介金说,每年放寒假前,他都会准备很多春联福字,让学生和同事带着“祝福”回家过年。“大概是十几年前开始想要写来送给师生的。以前一天写上七八百副,一般会写上好几天,今年目前写了几百份吧。”话未落音,罗介金又拿过一张红纸写下“四海笙歌迎虎威,九州英雄耀鹏程”。
■纸新字变,寓意不变
前后写春联30多年,罗介金写秃了多少支毛笔,见底了多少瓶墨水,送出了多少份祝福。让他感慨的是红纸的变化。“以前我们用的都是薄薄的、最普通的红纸,得先裁好再写,一吸墨就容易卷起来,不好保存。但现在红纸的花样可多了,有万年红、有烫金的、有洒金的,都是类似宣纸的质地,好保存多了,而且还是裁好了各种规格、任君选择,这样一天写上几百份都不用浪费时间去裁剪了。”
在整齐罗列的红纸福字里,有两幅黄纸年画显得与众不同。这是罗介金的女儿罗畅画的两幅老虎年画,可爱的小老虎直立而站,虎掌高举一个写着“福”字的大钱袋,下端题字:“财源送到。”罗畅说,她今年14岁了,从2岁开始就跟着父亲写字,从楷书、隶书开始已经掌握了好几种字体写法,如今正在练习草书。“每年春节前,我们全家都会聚在一起写春联、写福字,写好后拿回老家张贴、送给亲戚朋友。今年是虎年,所以我想着那就画一只小老虎吧。”
“现在年轻人都有很多新鲜想法,之前就有学生考试前就来找我要春联了,为了通过考试不挂科,他们都叫我在横幅写上‘掂过碌蔗’!”罗介金笑着告诉记者,他还有一位开公司的朋友,让他在春联里加入公司名字,让人一看就知道是什么公司。“我觉得这种新变化很有意思,既是对年味的赓续传承,也是传统文化在新时代的创新发展。传统文化融合当下年轻人的新潮流,创新出不少既对仗工整又现代化、充满趣味性的新式春联。春联的意义就是寄托美好愿望,不管内容是传统的诗词歌赋还是对子,只要传递了祝福就完成了使命。”
◆中山日报社编发中心
◆文+/见习记者 黄靖怡 余晓霖 实习生 黄思琦
◆图+1、视频拍摄/见习记者 余晓霖 实习生 黄思琦
◆视频后期:刘建满
◆编辑:汪佳
◆二审:朱晖
◆三审:苏小红
◆素材来源:中山日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