网络中国节丨年味儿都去哪了?民俗专家这样说

发布时间:2022-01-30

临近新春佳节,全国各地的花灯、春联等传统手工艺品和特色年货在线上、线下热销,大街小巷大红灯笼也已挂满枝头……在一片红火的氛围中,社交平台上却对“为什么如今年味越来越淡”这个话题展开热烈讨论。深藏在中国农历新年里的那股年味究竟去哪里了?


▲春节临近,中山市南区街道居民在挑选年花。

“年味”消失了吗?

一桌团圆饭、一身新衣裳、一次大扫除……不同年龄层的人也许会给出不一样的答案。中国社会科学院民族文学研究所研究员毛巧晖表示,年味其实是一个很重要的民俗思想,但任何一个民俗事象都不是固化的,因此会随着社会发展出现变革。

至于人们为什么会觉得年味变淡,毛巧晖认为其中很大一部分原因是由于人们的生活方式发生了变化。“过去社会的流动性小,所以亲人朋友都是在一个社区或是在一个村落中生活。但随着人口流动性变大,这种大家庭慢慢减少,核心家庭(三口、四口之家)越来越多,所以有些过年的仪式可能就发生了变化。”

除此之外,物质生活极大富足也使得过年“日常生活感”更强。众所周知,“吃”是中国逢年过节的“重头戏”,在毛巧晖看来,现在传统佳节的饮食节日性并不强,也就是说,并非只有在过年时才能吃到想吃的食物,过年的仪式感和快感也会因此减弱。

“可能是我们长大了,看着村里小孩的时候,他们像极了当初的我们一样快乐。”在社交平台上,一段文字道出了无数在外拼搏的游子、学子内心的想法。毛巧晖也表示,感觉年味变淡的网友可能大部分是童年时期或者是青年时期在传统年俗比较浓厚的地域生活,“比如说小孩肯定不会觉得年味淡了,这是代际传承中很正常的现象。一种民俗事象发生变化,肯定是有原因的,而且它肯定也是适合文化承载者的。”

新的“年味”

春节返乡,曾是中国一年当中范围最大的一次“迁徙”。但由于疫情的影响,就地过年的政策也让期盼回家过年的人们略感失落。

“但我觉得,就地过年也是有好处的。”毛巧晖认为,不同历史语境之下的民俗节日一直处于流动、多元的状态。就地过年可以让人们熟悉自己所生活的城市,更好地融入当地的生活。后疫情时期,民俗节日突破了传统时空限制,使得现代民俗节庆的包容性进一步增强。

经过毛巧晖的观察,她发现时下流行的广场舞运动,其实就是民俗融合的一种方式。她发现,从各地来的广场舞爱好者会把自己家乡特色的舞蹈动作或是曲种编排进去,形成多地域和多民族交流的典型场所。“如果长期在某地生活,肯定需要形成一种新的文化认同,包括当地的节日习俗还有人生仪礼。民俗慢慢可能就会形成一种新的趋向。”

年味变淡,其实是民俗文化代际传承的一种结果,但这并非是负面的。毛巧晖说:“代际传承这件事情其实不用我们刻意担心,民俗文化传承的过程中可能会延续某些元素,但是同时可能也会有变革。代际传承不是原封不动地传,而是继承了文化的核心精神,然后一代一代往下走。”


◆中山日报社编发中心
◆图+/记者 文波
◆编辑:周振捷
◆二审:蓝运良 
◆三审:程明盛
◆素材来源:央视网

数字报
公益广告
版权与免责声明:
① 凡本网注明“来源”为“中山日报”、“中山商报”、“中山网”的所有文字、图片和视频,版权均属中山网所有,任何媒体、网站或个人未经本网协议授权不得转载、链接、转贴或以其他方式复制发表。已经被本网协议授权的媒体、网站,在下载使用时必须注明“来源:中山网”,违者本网将依法追究责任。
② 本网未注明“来源”为“中山日报”、“中山商报”、“中山网”的文/图等稿件均为转载稿,本网转载出于传递更多信息之目的,并不意味着赞同其观点或证实其内容的真实性。如其他媒体、网站或个人从本网下载使用,必须保留本网注明的“来源”,并自负版权等法律责任。如擅自篡改为“来源:中山网”,本网将依法追究责任。如对文章内容有疑议,请及时与我们联系。
③ 如本网转载涉及版权等问题,请作者在两周内速来电或来函与中山网联系。
联系人:陈小姐(电话:0760-8823827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