身边的雷锋① 朱东黎:九年志愿推广中国舞,群众“一看就喜欢,一学就会跳”

发布时间:2022-03-05

【开栏语】近年来,中山市弘扬时代新风、共建美好家园,推动城市文明程度和市民文明素质不断提升,连续六次获得“全国文明城市”称号,涌现一批又一批的学雷锋的先进典型。雷锋精神,人人可学。即日起,中山+将推出“身边的雷锋”系列报道,以期带动更多人加入建设更高水平的全国文明城市的行动中来。


喜欢跳舞的中山人,特别是集体舞爱好者,少有不认识朱东黎的。这位九年志愿推广中国舞的高校教授,从2014年开始,不断走进社区、广场和学校,带领成千上万群众和学子一起“舞起来”,在中国舞中感受快乐和活力。她自编自导的九套“与时代同步”主题中国舞,已风靡中山,并被推向全国。


▲朱东黎。

▍编舞“一看就喜欢,一学就会跳”

和许多舞蹈家含蓄内敛的形象不同,朱东黎从中山学雷锋月活动舞台下来,携着一串爽朗的笑声应邀前来接受采访,脚步矫健,声音洪亮。此前,她带领中山市舞蹈家协会和大学生文化志愿者一起推动的中国舞推广项目获颁“2020年度广东省学雷锋志愿服务先进典型——最佳志愿服务项目”。

说起中国舞的志愿推广,作为电子科技大学中山学院艺术中心教授的朱东黎说,最初是源于一股“不服气”和责任感,“从前,在我们大街小巷的艺术培训行业,街舞、肚皮舞、拉丁舞等随处可见,但说起中国舞,大家除了杨丽萍的孔雀舞之外,再说不出其他。要知道,咱们中国舞蹈文化源远流长,内容丰富多彩,中国舞具有极高的艺术价值和观赏价值。”

不过,朱东黎也发现,很多中国舞演出都是在圈子里传播,去看的也多是业内人士,她觉得自己有义务和责任将中国舞推广到普通老百姓的生活中去,“艺术离不开人民,人民离不开艺术,我要让中国舞与每一个喜欢跳舞的人都联系起来。”

2014年,朱东黎带着自编的“我舞我美中国舞”主题中国舞首次走进广场,一亮相便大获成功,最高峰时在中山全民健身广场连教一周,吸引数千群众参与。很多人对中国舞的热情超出朱东黎的预想,她看到“学生们”每天认真学习,反复练习,还主动向她请教,跳时活力满满,现场立时变成一片欢乐的海洋。这一年,她创作出《我舞我美中国舞》系列之新疆舞、蒙古舞、彝族舞和步步高主题共4套作品,每一套的反响都十分热烈。

“我编舞的时候,也有意取舍,目标是编导一种‘一看就喜欢,一学就会跳’的中国舞,取材从生活中来,再到生活中去,不追求跳转翻的技巧有多高。”为了易于普及,朱东黎将复杂的中国舞进行了高度概括,提炼出简单快乐、风格浓郁、适于传播的动作,让每一个普通人都能轻松跳起来,有的还设计了环环相扣的互动动作,营造出“一个都不能少”的集体氛围。这些对朱东黎来说都不是难事,她编导的舞蹈作品曾连续获得中国第九、十、十一届艺术节中国文化艺术政府奖——群星奖,连续获得全国第六、七届央视电视舞蹈大赛(少儿专场)唯一金奖,是目前全国唯一连续获此殊荣的群文舞蹈编导家。

第一年的实践获得成功,中山的大小广场刮起一股“中国舞旋风”。朱东黎在接下来的几年里又推出了《我舞我美中国舞》之岭南风、戏曲风、现代风、珠江韵和爱党情等5套作品,将中国传统文化和广东地域文化与中国舞高度融合。

▍风靡中山,推向全国

从第一年“占领”广场开始,朱东黎就慢慢制定出详细的创作推广计划:先培养各镇区和大学校园志愿者,再由中山舞协会员和大学生文化志愿者向社会公益推广普及。自此,《我舞我美中国舞》系列舞蹈迅速风靡中山的社区、广场、学校、街道,大到大学校园上千学子一起舞,中到群众在黄圃、沙溪、古镇、东凤的村庄广场一起跳,小到居民在无数个社区的小块空地一起练。

“舞协刘英理事带动黄圃16个村‘村村跳’,李少芳理事把沙溪的志愿者分成6个队,深入到各村‘人人跳’,黄远玫理事带领古镇的群众们在多个文化广场‘天天跳’。西区铁城小学和港口大丰小学将这套舞蹈引入校园,小学生们快乐跳,今年,石岐区太平小学也会加入进来。”朱东黎说,看着大家一起快乐健康地舞起来,她觉得很欣慰也很开心。

2021年初,第七套、第八套、第九套“我舞我美中国舞”教学视频登上“学习强国”平台,意味着朱东黎编导的这套舞蹈不仅惠及中山居民,也将推向全国。与此同时,朱东黎应邀到全国各地进行了80多场讲座,线下推广打着中山烙印的系列舞蹈。

日前,朱东黎又一次受邀到江西参加2022年第三期“赣鄱文艺大家谈”,为当地基层一线舞蹈工作者和群众舞蹈爱好者做讲座。讲座间隙,她现场教舞。“所有干部群众一起跳,大家其乐融融。”朱东黎说舞蹈是有魔力的,能够打通人们交流的屏障,让心与心靠得更近,也能简简单单地传播健康与快乐。


◆中山日报社编发中心
◆文+/记者 李红
◆图/受访者提供
◆编辑:唐益 
◆二审:朱晖 
◆三审:苏小红
◆终审:徐小江
◆素材来源:中山日报

数字报
公益广告
版权与免责声明:
① 凡本网注明“来源”为“中山日报”、“中山商报”、“中山网”的所有文字、图片和视频,版权均属中山网所有,任何媒体、网站或个人未经本网协议授权不得转载、链接、转贴或以其他方式复制发表。已经被本网协议授权的媒体、网站,在下载使用时必须注明“来源:中山网”,违者本网将依法追究责任。
② 本网未注明“来源”为“中山日报”、“中山商报”、“中山网”的文/图等稿件均为转载稿,本网转载出于传递更多信息之目的,并不意味着赞同其观点或证实其内容的真实性。如其他媒体、网站或个人从本网下载使用,必须保留本网注明的“来源”,并自负版权等法律责任。如擅自篡改为“来源:中山网”,本网将依法追究责任。如对文章内容有疑议,请及时与我们联系。
③ 如本网转载涉及版权等问题,请作者在两周内速来电或来函与中山网联系。
联系人:陈小姐(电话:0760-8823827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