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把手访谈丨杨戈:探索建立跨市域规划共议共编机制

发布时间:2022-06-08

广东省第十三次党代会报告提出,要提升一体化水平,把珠江口东西两岸融合发展作为突破口,深化基础设施、产业发展、社会治理等对接融合,推进粤港澳大湾区珠江口一体化高质量发展试点,着力打造环珠江口100公里“黄金内湾”,带动广州、深圳、珠江口西岸三大都市圈协同发展、聚势腾飞。同时,省党代会报告提出,要带动广州、中山、东莞等城市省级改革创新实验区协同探索。围绕省党代会部署,中山市自然资源局党组书记、局长杨戈向本报记者表示该局将抓住改革机遇,以“大破大立”的改革思维和敢闯敢试的创业精神,围绕政策创新、流程精简、事权下放大胆改革创新突破。


▲中山市自然资源局党组书记、局长杨戈。

01


用好改革机遇,
加强规划战略引领实验区发展

记者:省党代会上,中山被赋予建设省级改革创新实验区的重要任务,市自然资源局如何用好改革机遇,推动政策创新、制度创新,做好珠江口东西两岸融合发展这篇文章?

杨戈:中山被赋予建设省级改革创新实验区的使命,意味着我们可以参照先进城市的经验,抓住改革机遇,以“大破大立”的改革思维和敢闯敢试的创业精神,围绕政策创新、流程精简、事权下放等方面大胆改革突破。可以制定更多的改革政策、申请更多改革试点,出台一批解决土地历史遗留问题的好政策,实行“并联审批”“容缺受理”“信任审批”,全面推进审批流程再造,最大限度压缩分项审批环节和时间,全面提升审批效率,以“利发展、接地气”为导向探索事权下放,打造全省一流营商环境中山样板。

在优化营商环境的同时,我们也在主动对接、积极融入,探索建立跨市域规划共议共编机制,推动珠江口东西两岸规划一体化发展:一是突出规划战略引领实验区发展。主动加强与深圳前海、广州南沙、东莞滨海湾等周边地区的规划对接,共同编制协同发展规划,推动交界地区详细规划的协调一致,探索重大规划成果信息共享和协同管理机制,共建环珠江口湾区国土空间规划成果共享平台,促进规划资源的互联互通、共编共享。

二是推动建立珠江口城市的规划协同工作制度。在“六个一体化”框架下,建立珠江口一体化规划协同工作制度,健全跨界地区规划协同的联席会议,协商珠江口一体化地区重大规划事项,协调解决工作中遇到的重大问题。

三是探索一体化重点地区规划留白机制。共同建立规划留白机制,实行指标预留、空间预留、功能预留的“三预留”机制,为重点发展地区的空间拓展、重大项目和重大事件用地需求做好保障,保证实验区的可持续性和可塑性。

02


优化营商环境,
推动“交地即动工”成为常态

记者:中山提出,以营商环境、产业、交通基础设施、科技创新、社会治理、城市规划等“六个一体化”为抓手,推动珠江口东西两岸一体化高质量发展。在优化营商环境、促进产业项目落地、保障交通基础设施用地方面,市自然资源局有哪些举措?

杨戈:我局在优化营商环境、促进产业项目落地、保障交通基础设施用地方面做了大量卓有成效的工作。

2021年以来,我市陆续出台新的政策,在工业用地供应端形成政策“工具箱”,以更快速度、更优效率为企业提供便利服务:一是建立预受理长效机制,推动“交地即动工”成为常态。今年以来,我局相继推动13宗工业项目通过预受理机制实现“交地即动工”,从土地摘牌到取得施工许可证最快仅用时11分钟,不断刷新中山新速度。

二是推动完善区域评估,扩大区域评估实施范围,将翠亨新区、火炬开发区、古镇镇、港口镇、板芙镇等纳入新一批试点范围,加快区域评估成果编制,降低企业拿地成本,加快项目落地。

三是创新实施带设计方案出让。推动火炬开发区武藏项目成为我市首宗带设计方案出让案例,为进一步提高行政审批效率,提升城市品质提供成功经验。

四是实施“标准地”出让,推动“熟地招商”。2022年以来已实施“标准地”出让17宗,占公开出让工业用地62%,深化资源要素配置市场化改革,提高项目与用地匹配率。

五是创新建设“中山看地云”平台,为企业提供更优质的营商服务。2022年我局牵头建立“中山看地云”平台,将具备供地条件的存量建设用地入库,各招商部门、各镇街政府通过平台实施标准地云招商,提高土地要素配置效率。目前已对外发布17宗“标准地”,面积约1000亩,其中10宗住宅用地预公告。

六是不断优化用地申请和管理流程。积极实施项目储备,对交通基础设施、重点产业项目、重大产业平台、工改工和增资扩产项目开设绿色通道,符合基本用地条件即可开展启动公告、安置补偿公告等征地前期工作,具备指标使用条件后按照“应保尽保”原则充分保障各类新增建设用地需求。

03


建立产业发展空间拓展机制,
推动珠江口东西两岸产业一体化发展

记者:接下来,市自然资源局围绕省党代会部署,将会开展哪些具体工作?

杨戈:我局将着力探索建立产业发展空间拓展机制,积极推动珠江口东西两岸产业一体化。

一是聚焦东岸城市产业空间紧张、西岸城市产业升级内生动力较弱等问题,持续深入推进村镇低效工业园改造升级,探索民营企业或自然人权属低效工业厂房改造模式,创新“工改”项目融资机制。

二是创新国有建设用地全生命周期管理机制,完善耕地保护模式,推动建设用地节约集约高效利用。落实区域评估、“标准地”和带设计方案出让等政策,探索混合供地等模式,继续深化推进市场化配置改革。

三是促进土地连片整备。综合运用征收、收储、统管等方式开展土地储备工作,集中指标资源,推进连片产业用地报批,重点加快连片整备区的控规修编,推动连片整备。年内整合形成连片产业用地1万亩,完成储备土地3000亩,为项目落地留足土地空间。

四是推动存量用地高效利用。在中山市域面积较小、土地开发利用强度较大的情况下,我们将持续深入探索存量用地盘活利用。今年下半年,我局将开展批而未供和闲置土地年度专项清理工作,年内推动完成批而未供和闲置土地处置任务各6000亩,确保全市“两率”达标,为我市成片开发方案顺利报批创造条件,同时通过存量用地盘活拓展空间,提高土地节约集约利用水平。


◆中山日报社编发中心
◆文:记者 李红 通讯员 韩理想
◆图:受访者提供
◆编辑: 陈彦
◆二审: 魏静文
◆三审: 吴森林
◆素材来源:中山日报


数字报
公益广告
版权与免责声明:
① 凡本网注明“来源”为“中山日报”、“中山商报”、“中山网”的所有文字、图片和视频,版权均属中山网所有,任何媒体、网站或个人未经本网协议授权不得转载、链接、转贴或以其他方式复制发表。已经被本网协议授权的媒体、网站,在下载使用时必须注明“来源:中山网”,违者本网将依法追究责任。
② 本网未注明“来源”为“中山日报”、“中山商报”、“中山网”的文/图等稿件均为转载稿,本网转载出于传递更多信息之目的,并不意味着赞同其观点或证实其内容的真实性。如其他媒体、网站或个人从本网下载使用,必须保留本网注明的“来源”,并自负版权等法律责任。如擅自篡改为“来源:中山网”,本网将依法追究责任。如对文章内容有疑议,请及时与我们联系。
③ 如本网转载涉及版权等问题,请作者在两周内速来电或来函与中山网联系。
联系人:陈小姐(电话:0760-8823827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