广东省第十三次党代会报告提出,要带动广州、佛山、东莞、中山等市的省级改革创新实验区协同探索,把珠江口东西两岸融合发展作为突破口,推进粤港澳大湾区珠江口一体化高质量发展试点,着力打造环珠江口100公里“黄金内湾”。
三乡镇党委书记郭明星接受本报专访时表示,三乡是中山南部经济重镇,历来就有改革创新的传统,新时期的三乡,是“东承”“南联”的重要节点,三乡将按照省委、市委工作部署,坚决扛起建设省级改革创新实验区沉甸甸的使命任务,围绕改革创新贡献三乡力量。
▲三乡镇党委书记郭明星。
▌优化营商环境,助力实验区建设
●记者:广东省第十三次党代会赋予中山建设省级改革创新实验区的使命,您如何理解这一历史性机遇对中山、对三乡的意义?三乡将如何用好自身优势,积极参与省级改革创新实验区建设?
◎郭明星:一方面,紧密对照“六个一体化”做好对接文章。三乡将立足“港澳所需、湾区所急、中山所能、三乡所为”,以营商环境、产业、交通基础设施、科技创新、社会治理、城市规划等“六个一体化”为抓手,把三乡打造成为粤港澳大湾区低成本、高效率、投资环境优良的新高地。
另一方面,用好用足三大国家级试点,让改革创新发挥更大效能。近年来,三乡成功争取到全市唯一的国家级全域土地综合整治试点、国家级农村综合性改革试点、国家级文旅融合试点等三大国家级试点。目前国家级文旅融合试点已建设完毕,其余两个试点均稳步推进。
推动低效工业园改造、加快水污染治理这两大攻坚战是提升城市竞争力、加快动能转换、提升产业竞争力的重要抓手。在低效工业园改造方面,三乡立足“1+4+N”土地整备平台发展规划,其中,“1”是指推进琅环湖科创园建设,将初步规划为半导体主题产业园;“4”是指推进南部新城(古鹤-新圩)片区、白石麻子、大坑塘、茅湾工业园等四大片区的改造升级;“N”是指推进宗地项目建设。
在水污染治理方面,三乡按照全市统一部署,重点推进前山河流域(三乡段)、麻子涌流域(三乡段)的综合治理,争取早日完成未达标水体综合整治工程攻坚任务,还三乡人民“水清岸绿、鱼翔浅底”的景象。
▌做好“三个对接”,加快“南联”步伐
●记者:省党代会报告指出,要推进粤港澳大湾区珠江口一体化高质量发展试点,着力打造环珠江口100公里“黄金内湾”。比邻珠海的三乡如何发挥自身优势,加快“南联”步伐,积极推动珠江口东西两岸一体化发展?
◎郭明星:三乡毗邻珠海、澳门,在推进“南联”方面具有先发优势。近年来,三乡持续加深与珠海、澳门的联系对接,尤其是在公共服务方面,推动澳门街坊会联合总会广东办事处中山服务点进驻三乡,搭建内地澳门服务平台;成立全市首个内地港澳人士服务中心,不断健全内地港澳人士服务。接下来,三乡将围绕做好“三个对接”,加快“南联”步伐,积极推动珠江口东西两岸一体化发展。
一是积极推进产业对接。加快推进低效工业园改造升级,为全镇高质量发展腾出发展空间,深化与珠澳的合作,布局一批澳门、珠海链主企业专业配套园区,在区域产业集群转移等方面进行融合互动,实现东西岸产业优势互补,产业链深度融合。
二是积极推进公共服务对接。依托内地港澳人士服务中心,进一步健全完善本地社会服务体系,争取各类社会服务“跨境使用”,提升港澳居民社保服务水平,健全港澳人士在三乡投资创业、置业生活和就业就学保障,全方位打造高品质服务高地。
三是积极推进人才对接。继续开展港澳籍内地大学生到基层党政机关实习,构建两地青年沟通新平台。高水平建设创业孵化基地,出台创新创业支持政策,吸引更多港澳青年来三乡发展。大力推进中山国际人才港三乡服务中心及人力资源服务中心和人才培训中心建设,健全完善人才医疗、住房、子女教育等支持保障政策。
▌促进文旅融合,写好“文化兴城”文章
●记者:当前,三乡正全力创建广东省全域旅游示范区和国家级旅游度假区。下一步,三乡将如何深入挖掘历史文化资源,促进文旅融合发展,写好“文化兴城”这篇大文章?
◎郭明星:三乡镇是具有悠久历史的岭南名镇,历来是中山市文化重镇。一直以来,三乡立足文化保护、传承与活化,打造最具辨识度的三乡文化符号,其中郑观应已成为中山名人文化“金名片”,古鹤村、雍陌村获评广东省文化和旅游特色村,桥头国家级文旅融合试点项目完成建设,走出了一条文旅融合发展的新路子。下一步,三乡将重点从三方面发力,写好“文化兴城”这篇大文章。
一是传承精神,留住文化的“魂”。用好用活名人、名地、名言、名事独特资源,传承、弘扬郑观应家族“勤、学、廉、善”家训家规、罗三妹“仁孝”文化思想、古鹤郑有庸“乐善好施”精神等。今年,三乡还将以郑观应诞辰180周年为契机,举行郑观应生平史迹展览、木偶戏《郑观应》剧目首演、郑观应学术研讨会等亮点活动,大力弘扬郑观应的思想文化。
二是保护历史,守住文化的“根”。保护各类名人故居、祠堂、古驿道、古树名木等历史资源,建立村级历史建筑保护机制,对镇内历史建筑进行摸底调查,挂牌编号,建立保护台账,进一步加强对历史建筑的保护和开发利用。强化“绿色文物”保护,做好古树管养项目“前中后”监督管理。保护传承三乡非遗文化,大力推广三乡木偶戏、三乡茶果传统饮食习俗,依托三乡非物质文化遗产展示馆平台,打造粤港澳非遗项目展示体验交流中心,对外支持各类社群开展研学、交流等活动。
三是推进文旅融合,打通文化的“脉”。一方面,以文旅融合激发文化发展新活力,全面优化文旅公共服务配套设施,强化三乡镇旅游服务中心、旅游集散中心、旅游咨询点等旅游集散(服务)的功能,切实抓好省级全域旅游示范区和国家级旅游度假区创建工作,促进文旅融合与城镇建设协调发展。另一方面,以文旅融合探索乡村振兴之路,大力发展乡村旅游,推广桥头村田园观光游、大布村红色文化游、雍陌村郑观应名人文化游、古鹤村历史文化游、西山社区农业体验游等乡村旅游产品,继续盘活古旧建筑开发民宿产业和轻餐饮产业,打造乡村新业态,实现集体增收、农民致富。
◆中山日报社编发中心
◆文:记者 徐世球 通讯员 郑淑芳 袁旺
◆图、视频:记者 文波
◆视频后期:刘建满
◆编辑:蓝运良
◆二审:周振捷
◆三审:向才志
◆素材来源:中山日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