喜迎二十大·中山这十年(13)外增“颜值”内练“气质”,文明深深融入中山肌理

发布时间:2022-09-28 来源:中山+

时值九月,中山街头处处繁花似锦、充满活力。干净整洁的街道、秩序井然的车流、文明礼让的行人、热心服务的志愿者……一步一景、步步是景,构筑了一道道亮丽的文明城市风景线。文明以城市为载体,城市以文明以气质。十年来,中山市委市政府持续深化精神文明建设和文明城市创建,让思想政治引领更“强”、社会道德风尚更“美”、公共文化服务更“优”、市民幸福感更“浓”,不断擦亮全国文明城市的“金字招牌”。随着今年《中山市文明行为促进条例》颁布,更多的文明细节以法治手段和制度力量化于心、践于行,深深融入城市肌理。


中山文明窗口之一——中山纪念图书馆的夜景。记者 夏升权 摄

价值引领
小故事讲好大道理

或慷慨激昂、或娓娓道来、或催人泪下……9月23日,中山市委宣传部、市直机关工委、市教育工委、市国资委党委联合主办的“喜迎党的二十大 强国复兴有我”中山市百姓宣讲大赛决赛在中山市文化艺术中心举行。9名进入决赛的选手讲述了一个个发生在身边的人和事,立体呈现了来自不同领域、不同年龄的中山人如何用一桩桩行动践行社会主义价值观。


中山市百姓宣讲大赛决赛现场。记者 王云 摄

社群民警十三年如一日陪伴孤寡老人、志愿团队跨越两千公里帮扶山区的小孩、教师用耐心和关怀打开抑郁症学生的心扉、医生舍小家为大家守护市民健康、90后纪检监察干部走访3000户贫困家庭开展监督检查、交通建设者挨家挨户为居民免费安装隔音窗……9名选手讲到动人之处,观众现场红了眼眶。当天“理响兴中”宣讲频道正式在中山日报“中山+”客户端上线,成为中山不断创新理论宣讲传播的新路径。

这样有感染力的百姓宣讲活动,十年来中山举行很多。特别是近年来,中山市围绕“打造千人宣讲团,开展万场宣讲,覆盖百万人群”的工作目标,通过统筹宣讲力量、丰富宣讲内容、创新宣讲形式,小故事讲述大道理,让红色基因代代相传。

同时,中山还大力推广使用“学习强国”学习平台,学员总数、日人均积分等六项指标居全省第一,“微理大义”微信公众号被评为全国优秀理论宣讲微信公众号……中山人线上线下参与理论学习随时随地,热情很高。

一个时代的画卷,底色是人心;一个民族的复兴,关键在精神。10年来,中山坚定将学习宣传贯彻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作为首要任务,让党的创新理论润物无声、沁入心田、“飞入寻常百姓家”,更好凝聚起奋进新征程、建功新时代的精气神。

志愿服务
崇德向善文明实践蔚然成风

今年3月5日,全国第59个“学雷锋纪念日”,中山人的微信朋友圈又一次被志愿者刷屏。形式多样的“学雷锋”志愿服务集市、充满泪点和温情的2021年度中山市道德模范和身边好人现场交流活动,来自全市各个镇街、各个系统的志愿者穿着不同颜色的马甲,用服务度过了一个难忘的节日。

志愿者是新时代文明实践的主体,从1988年中山出现第一支志愿者队伍,目前全市注册志愿者全市注册志愿者超109万人,相当于每四个中山人就有1名志愿者。特别近10年来,志愿者人数实现了指数级增长。


中山市西区街道志愿者。记者 冯明旻 摄

今年40多岁的郑雪绮是“元老级”志愿者,见证了中山志愿者队伍的蓬勃发展,“受港澳影响,早在上世纪90年代,中山人就认识到,做志愿者、义工是文明的表现,既能学到知识、交到朋友,还能帮到人。”党史工作者郭昉凌参与工作期间长时间与参战老兵、老党员沟通交流,擅长与老人家打交道。退休后,她成立了中山市红十字养老志愿服务队,开展了一系列晚晴关爱、精神关怀、心理疏导、法律宣传和维权、生命教育等志愿服务。“亲子义工”“河小青”“山小青”“助残志愿者”……10年间,中山的志愿服务的大家庭越来越大,越来越专业,成为市民一种生活方式,成为了这座文明城市最常见的风景。

10年来,除了109万志愿者外,中山好人还频频上“热搜”:中山护士张雯,在广州火车站跪地20分钟为陌生男子做心肺复苏;“托举哥”贾合强,爬上六楼救下幼童却因恐高不敢原路返回;暴雨中,交通志愿者张艺撑伞扶送老人,“小身影”撑起了“大文明”……先进典型成为城市精神脊梁,截至2022年9月23日,共涌现中国好人44人,广东好人70人,中山好人738人,全社会尊崇好人、致敬好人、回报好人,见贤思齐、崇德向善蔚然成风。

10年来,中山市民开展新时代文明实践的阵地越来越多,人气越来越旺。全市共建成23个新时代文明实践中心、281个文明实践站,盘活了学校、图书馆、民俗馆、村史馆等基层单位,把文明实践活动拓展到田间地头、小广场、家门口,切实打通宣传教育、服务群众的“最后一米”。此外,牵头开展新时代文明实践青少年儿童需求调研、产业工人需求调研等两个课题的深调研,提供精准对接和特色服务,贴近群众需求;以“板凳课堂”“田间播报”“乡土故事会”等形式推动理论宣讲贴近群众生活实际、融入生活场景;打造了23项工作品牌活动,使教育实践从“风过无痕”到“润物无声”。

惠民利民
文明创建开出幸福之花

对于南区街道环城社区的郭女士来说,逛菜市场现在成为了她每天下班的一种享受。环城市场过去停车难、小贩多、路面坑洼脏乱等让她头疼的问题成为历史。但见摊位整洁有序、地面干净整洁,人来人往但并不拥堵,一派忙碌却并不显嘈杂,让人感到清新舒适。每到傍晚,社区的街心公园、口袋公园,成为她和小孩推门见绿的公共空间。10年来,我市始终坚持以人民为中心的发展思想,让群众从一件件具体的好事、实事上感受到创建全国文明城市带来的成效和变化。群众看在眼里、喜在心头,获得感、幸福感显著增强。


南区街道良都社区儿童公园。记者 缪晓剑 摄

“这里原来就是杂乱无章的停车场,坑坑洼洼积水多,每到夏天,蚊虫乱飞,真是让我们吃尽了苦头。”无独有偶,在石岐街道仙湖社区仙湖正街的街心公园,居民陈女士告诉记者,自己居住的地方地处中山市的老城区,过去是国企宿舍,企业改制后,周边的公共空间没有物业管理,缺乏园林景观,日常养护管理粗放,草坪地势低洼,没有隔离带,成为周边商户和市民乱停乱放的“停车场”,下起雨来还容易积水。如今经过改造后,眼前的盎然绿意让她心旷神怡。整洁的草坪上繁花点缀,葱郁的樟树下一片阴凉,环绕四周的健身设施吸引众多街坊在此健身嬉戏,不少青少年驻足在公园里的党史知识普及宣传栏前阅读学习。

这样喜人的改变,在中山随处可见。推动老旧小区改造、农村“三线”整治、规范路边乱停乱放、探索垃圾分类、推动智慧社区建设……从城区到镇街,文明风貌正在向更细的城市肌理深入;从常态管理到长效机制,治理方式向更精细的方向转变;从固本到强基,通过补齐短板提升品质,文明创建的抓手更加实在、具体;从《中山市民文明公约》到《中山市文明行为促进条例》颁布,更多的文明细节以法治手段和制度力量化于心、践于行。市民从知晓文明城市创建,到支持、深度参与文明城市创建,到享受文明城市创建成果,中山人内外兼修打造出伟人故里、博爱之城的独特城市气质。

【统筹】记者 郭锦润
【采写】记者 徐钧钻


编辑  周振捷 二审  魏静文 三审 苏小红

数字报
公益广告
版权与免责声明:
① 凡本网注明“来源”为“中山日报”、“中山商报”、“中山网”的所有文字、图片和视频,版权均属中山网所有,任何媒体、网站或个人未经本网协议授权不得转载、链接、转贴或以其他方式复制发表。已经被本网协议授权的媒体、网站,在下载使用时必须注明“来源:中山网”,违者本网将依法追究责任。
② 本网未注明“来源”为“中山日报”、“中山商报”、“中山网”的文/图等稿件均为转载稿,本网转载出于传递更多信息之目的,并不意味着赞同其观点或证实其内容的真实性。如其他媒体、网站或个人从本网下载使用,必须保留本网注明的“来源”,并自负版权等法律责任。如擅自篡改为“来源:中山网”,本网将依法追究责任。如对文章内容有疑议,请及时与我们联系。
③ 如本网转载涉及版权等问题,请作者在两周内速来电或来函与中山网联系。
联系人:陈小姐(电话:0760-8823827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