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提到“中职教育”,很多人脑子里可能还是多年前的认知:“考学难、就业难、社会认可度不够”。但如今的职业教育,正以崭新强劲的姿态进入人们视野。
2021和2022年,分别有85%和95%的学生升入高等院校就读;2019年至2022年,美术设计与制作中职升本科试点共计28名学生升读本科;就业学生中,就业率达100%,专业就业率达90%……这是中山市中等专业学校(以下简称中山中专)毕业生交出的亮眼成绩单。
十年拼搏,十年奋进。党的十八大以来,中山中专以“培育大国工匠”作为时代使命和责任担当,改革创新、抢抓机遇、多措并举,逐步打通中职、高职、应用型本科教育的衔接通道;不断创新和优化产教融合体系,提升中职学生的就业质量;加强技能竞赛培训体系建设,让越来越多中职学子在各级竞赛舞台上大放异彩……
中山中专作为中山市中职龙头学校、国家重点学校、国家首批中职示范校和广东省中职双高建设学校,校园环境美、学校管理优、教师素质强、学生素养好、教育质量高。如今,学校正驶入提质培优、增值赋能、内涵发展的“快车道”。
▲中山中专努力建设“湾区一流、全国知名”的国家级重点中专学校,助力区域产业经济和谐发展,助力中山高质量奋进。
打造“彩虹党建”品牌,“七大工程”稳步推进
举旗定向,谋篇布局,离不开高质量党建引领、高标准育人体系。
“职业教育前途广阔、大有可为。”党的十八大以来,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高度重视发展现代职业教育,把职业教育摆在了前所未有的突出位置。中山中专党委抢抓机遇、攻坚克难、砥砺奋进,在人才培养、学科建设、内部治理和社会服务等方面取得长足发展,办学质量不断提高,社会影响日趋扩大。
2016年来,中山中专党委打造“彩虹党建”品牌,助推党建和业务互融互促全面优化。该校以党支部为重点,在建设规范化支部的基础上,结合党员干部关注点、支部工作着力点,打造具有中专特色、贴近中山实际、能够传承延续的党建品牌。历时多年,这一建设的生命力得到充分展现。红色先锋工程、橙色暖心工程、金色领航工程、绿色和谐工程、青色成长工程、蓝色廉洁工程、紫色创新工程“七大工程”稳步推进,各工程又细分项目,如:每月集体过政治生日、党建大讲堂、党员大走访、“学习强国”指尖微学习、青马工程学生研习班、助学云南学子“心连永善”计划、关爱自闭症儿童“守望星星”计划、关爱老人“幸福厨房”计划、乐跑赤道计划、金牌教练“血性计划”等全面铺开、亮点纷呈。
学校以专业部为基础设立党支部,有党员292名,成立了7支志愿者服务队。其中第三支部成立的“党员+团员”志愿者服务队人数达到240人,47名党员每周五及周末轮流到市特殊教育学校为自闭症儿童辅导,与该校开展“守望星星的孩子”活动,好评如潮。“幸福厨房”计划温暖人心,被教育部评为全国中小学德育工作典型经验。该校连续五年招收了656名云南籍学生,为了让这些远离家乡的学子安心学习,党员结对帮扶,为3位云南籍患病学子捐款累计15万余元,联系企业家协会为昭通籍学子捐赠物资10万余元,联系企业为困难学子提供勤工俭学岗位,总收入约达33万元。
“彩虹党建”模式有效激发了基层党组织的创造力、凝聚力和影响力,其中“青色成长工程”深入实施“双培养”机制,以有多年指导技能竞赛的党员教师为主体,培养一批年轻有为、独立担当的辅导技能竞赛教练人才,增强教练队伍的指导技巧、专业技能和职业素养,为学校技能竞赛保驾护航。如在2021-2022年度广东省职业院校学生专业技能大赛上,中山中专参加的33个赛项全部获奖,指导老师中有党员教师32名,充分发挥了共产党员不怕苦、不怕累、埋头肯干和攻坚克难的精神。
中山中专“彩虹党建”模式有效激发了基层党组织的创造力、凝聚力和影响力,充分发挥基层党组织堡垒和党员先锋模范作用,推动学校教书育人改革创新发展。据悉,中山中专党组织曾荣获中山市先进基层党组织、中山市教育工委先进基层党组织等称号,4个党支部获中山市教育工委“五好”模范党支部称号。
▲学生参加成人礼,校长陈峰与同学们交流成长感受
▲学校:科技楼前党旗飘扬
调整专业布局,办学规模迈向新高度
2019年底,中山从经济社会发展全局统筹谋划职业教育改革发展,印发《中山市中等职业教育改革实施方案》,将全市公办中等职业学校由10所调整到6所。2020年,中山市港口理工学校并入中山中专,《实施方案》同时界定了该校服务于创新服务业、信息技术、精密制造、游戏游艺、新能源、新材料等产业。
政策指引锚定改革方向,中山中专大力实施教育教学改革,围绕“专业群对接产业链”的建设思路,推进“2+3+N”专业群建设格局,重点建设动漫游戏、数控技术应用等2个高水平专业群,并带动计算机网络技术、电子商务、家具设计与制作3个特色专业群和N个动态调整的专业群的建设。现学校共有旅游服务类、财经商贸类、信息技术类、教育类、文化艺术类、交通运输类和加工制造等7个专业大类21个专业方向,建设了一批紧贴国家重点产业和中山支柱产业的骨干专业,实现“专业-产业”、“人才-市场”无缝对接。“
“完善职业教育和培训体系”,是党的十九大提出的明确要求。近年来,中山中专推动“学历教育与培训并举”的法定职责落地,完善学历教育和职业培训并重的现代职业教育体系。学校已获批开展Web前端开发、传感网应用开发、电子商务数据分析、研学旅行策划与管理(EEPM)、业财一体信息化应用、网络安全运维、数字创意建模、游戏美术设计、幼儿照护、数控车铣加工等18个项目的1+X证书制度试点。学校还举办安全主任培训班、车工、汽车维修、电工、焊工、登高作业等各类培训、考证。
目前,中山中专共有两个校区,五桂山中职校区和港口高职校区,共占地520亩,现有全日制学生7280人,生均用地约50平方米。学校拥有高规格食堂2个,教室、食堂、宿舍均装有空调,宿舍24小时提供热水;港口校区(原港口理工学校)有专业实训室30多间,实训工位700多个。1996年,中山中专被评为省重点中专学校,1999年被评为全国重点中专学校,2005年被认定为首批现代化示范性中等专业学校试点学校,2014年成为首批国家中等职业教育改革发展示范学校,2021年成为广东省“双高校”建设单位。
▲中山中专:校园全景
▲学生风采:学生在图书馆看书
搭建“多元适性”人才培养平台,多途径助力学子高质量
发展推动职业教育高质量发展,要构建与时俱进的教育机制和人才培养体系。为提升中职教育吸引力,党的十八大以来,尤其是国务院颁布《国家职业教育改革实施方案》(简称“职教20条”)以来,中山中专积极探索职业教育的“延后分化”,积极深化产教融合,不断推动中高职衔接培养,搭建“多元适性”人才培养平台,让学生就业有优势,升学有渠道。
“适性教育要创造适合师生发展的个性化教育”,中山中专在党委书记、校长陈峰的带领下,建立以多元培养方法(岗课赛证一体化)、多元学历(中专、大专、本科),多元上升通道(三二分段、五年融通、高辅班、自学、国际合作等)为内涵的多元适性人才培养方式。
读中职后,一些家长和考生担心,读了职校出来,只能成为“蓝领”,薪酬待遇不高。读职校会走上学历提升的“断头路”吗?显然不会。
在中山中专,毕业生升学渠道通畅,一是可以参加高职类高考,考取专、本科院校;二是可以通过三二联合办学途径升学;三是能够通过参加高职院校自主招生读高职;四是参加技能大赛获省赛或国赛奖项,被保送大学。目前,学校19个专业与省内外高职院校合作开展中高职贯通“三二分段”培养,软件与信息服务等6个专业与高职院校合作进行中高职贯通培养,且高职学段教学点设在港口校区;幼儿保育专业等9个专业与高职院校合作开展高职专业学院试点。
“当年招生时,学校老师对我说,读职高也可以考大学、考本科,对中考没有考好的我来说,这是三年里最大的动力。没想到真的实现了。”2021年,周何良同学被广东省技术师范大学环境设计专业录取。
据学校统计,中山中专2022年毕业生2112人,升入高职高专院校就读的比例超过95%(150人是云南对口帮扶的学生,不能参加广东高职高考),其中2019级环艺2班曾润月等3人被本科院校录取,还有近30位同学被深圳职业技术学院免试录取。2021届毕业生2106人(200人是云南对口帮扶的学生,不能参加广东高职高考),1547人升入高职高专院校,其中黄培隆等38人因参加省赛国赛获奖被高等院校免试录取。
▲学生成绩:2020年7月,艺术设计与制作专业(室内外环境艺术设计专业方向)9位学生被本科录取,其中,7位被广东技术师范大学本科录取,2位被韩山师范学院本科录取
技能大赛,是职校学子能力提升的“训练场”。中山中专坚持以赛促教、以赛促学,深化“三教”改革、“岗课赛证”综合育人,促进教育高质量发展。
近年来,中山中专学生在多项省级技能竞赛中取得优异成绩。2021-2022年度广东省职业院校学生专业技能大赛上,中山中专参加的33个赛项全部获奖,捧回41个省级奖项,其中省一等奖12个,省二等奖22个,省三等奖7个,金牌数和获奖数均稳居全市第一,位居广东省前列,获奖质量和数量均创该校历史新高。该校教学副校长鲁东晴说:“我们非常看重技能竞赛,因为它不仅仅是比赛,更是对教学质量、教学水平和专业技能教学成果的考验和检阅。”
2022年8月,中山中专团队在第十五届“高教杯”全国大学生先进成图技术与产品信息建模创新大赛中以中职生身份参赛,荣获一等奖3项、二等奖3项、其中包括团体二等奖。该项赛事被誉为“图学界的奥林匹克”,该校学生又一次与全国675所高校大学生同台竞技,扎实的专业技能赢得各方喝彩。
学子的优秀表现,体现了中山中专的办学实力和对技能人才培养的重视。该校现代信息技术部主任舒荣表示:“我们愿为更多的中专学生赋能出彩搭建专业成长平台,也希望更多中专学子像往届毕业生、全国五一劳动奖章获得者杨应标一样,被评为大国工匠、广东省劳模、中山市十大工匠……实现‘技能成才,强国有我’的报国理想。”
▲学生风采:中山中专航空班专业风采
生源质量稳步提升,产教校企合作深度融合
职校学生发展有了更大空间,吸引力明显增强,学生和家长开始摘掉“有色眼镜”,主动选择职业教育,越来越多的优秀学子走上技能成才、技能报国之路。
每年7月,是学校招生部门最忙的时候。中山中专全部专业设定分数线择优录取,仍出现招生名额“一位难求”现象。该校招生副主任余亮介绍:“今年学校的招生持续火爆,像艺术设计与制作、数控技术应用、计算机网络技术、动漫与游戏制作、幼儿保育、物联网技术应用、商务英语、旅游服务与管理、会计事务等专业都非常热门,一位难求,有些专业录取比例甚至超过10:1。第一批录取平均分491分,比部分普通高中的分数线还高一截,报名第一天招生任务已完成99%,招生速度与热度再创历史新高。”
高分也并非偶然,从历年录取结果看,也有不少高分学生。“招生的持续火热,表明绝大部分家长更看重的是学校的品牌效应和管理质量。”余亮介绍,中山中专以“双高建设”为契机,大力拓展校企合作,通过现代学徒制、“订单培养”、“校中企”、“创业孵化”等多种形式,帮助学生夯实专业技能、贴合产业需求。
▲学生风采:学生在操场跑步
该校校企合作处主任熊邦凤介绍,学校已与省内50多家知名企业建立了深度合作关系,校企合作企业有200多家,校企共同建设产教融合基地,共同开展技术、技能培训。现已完成50多家校外实践基地建设,完全覆盖学校20多个专业,已初步创建了以多家企业联盟形式为主要特色的旅游、学前教育、文化创意、数控模具产教融合基地。
记者在中山中专看到,实训教学不是“空对空”的模拟练习,而是来自企业实际的环境。“把课堂搬进工作室和车间,让学生上课即上班,上学即上岗。”该校创意设计部主任曾惕惕表示,这种颠覆传统的教学模式,实现了专业设置与产业需求对接、课程内容与职业标准对接、教学过程与生产过程对接,能充分调动学生学习的积极性,学生愿学、乐学,技能水平提升快,“这两三年,创意设计部的学生获得了省技能竞赛12个一等奖,完成企业项目1200余项。”
同时,中山中专还创新“3+3”专业群+产教融合平台建设模式,即推进装备制造(工业机器人)、现代服务业(航空服务)、创意设计(动漫游戏)3个专业群建设,创新3个特色产教融合平台载体(产业学院)建设,将中山中专港口校区打造成服务中山发展的智能化产教融合人才培养基地,开启特色产业学院发展的新篇章。
强化师资队伍建设,夯实高质量发展人才基础
师资队伍是学校的立校之本,建设一支高水平、高素质的师资队伍是学校进一步建设和发展的关键。
中山中专经过多年的实践与探索,着重从制约教师发展的“目标不明、层次模糊、标准笼统、措施短视”等问题出发,突破教师专业成长和队伍优质发展的瓶颈,推进学校健康可持续发展。为了加强教师队伍建设,中山中专正在实施“校企双带头人”融合提升工程、“一师一企”教师实践能力提升工程、“德艺双馨”名师培养工程、“青蓝传带”教师成长提升工程、师资队伍“双师”素质提升工程,坚持培养与引进并重,以高层次人才队伍为抓手,带动整个教师队伍建设。
学校大力扶持名班主任、名师、名团干工作室,充分发挥好工作室研训基地作用。学校在2014年就率先成立中山市首家校级名班主任工作室,工作室成立近8年,建设富有成效。学校拥有彭永红、刘月两位广东省名班主任,2010年以来,获得市级以上班主任相关大赛荣誉人数22人次。
目前,该校拥有519名教职工,其中专任教师414人,其中有广东省中等职业学校“百千万人才”培养名师1人,广东省技术能手2名,广东省名班主任2人,中山市紧缺适用高层次人才1人,中山市技术能手4人,市专业带头人5人,市骨干教师20人,专任教师高级职称125人,占比29.1%,“双师型”教师比例达81.1%,形成了一支以高、中级教师和“双师型”为主体的高素质的教师队伍。
▲教师团队《新能源汽车CAN总线环境检测系统搭建》项目获2021年全国职业院校技能大赛教学能力比赛二等奖。
全国职业院校技能大赛分为教学能力比赛和班主任能力比赛,是国内职业院校技能大赛的顶级赛事,更是一所学校师资队伍建设水平的直接体现。该校六支教师队伍连续三年先后杀进全国职业院校技能大赛。2020年曾惕惕带领的团队获得教学能力比赛一等奖、林金治获得班主任能力比赛二等奖。2021年何文乐带领的团队获得教学能力比赛二等奖、刘月获得班主任能力比赛一等奖。目前,在曾惕惕教师创新团队及彭永红名班主任工作室的指导下,林国鸿团队及赵静歌老师正全力备战2022年国赛。
2022年,是中山中专全面实施“十四五”规划整体布局之年,更是全面推进“双高”建设关键之年,该校启动了新一轮“名教师”系列培养机制,遴选新一轮(2022-2024)“名教师”培养工程成员,确定校级名教师工作室主持人7人、名班主任1人、名教师培养对象13人、专业带头人培养对象19人、学科带头人培养对象8人、骨干教师培养对象71人,合计119人。
非凡十年,接续奋斗。未来,中山中专将进一步探索高素质技术技能人才的培养规律,坚定信心,乘势而上,建设与大湾区新技术、新产业、新业态、新模式高度匹配的技术技能人才培养高地,实现教育链、人才链与创新链、产业链的有效衔接,为中山培养出更多高素质技术技能人才、能工巧匠、大国工匠,以更大决心和魄力建设“湾区一流、全国知名”的国家级重点中专学校,助力区域产业经济和谐发展,助力中山高质量奋进。
编辑 高倩荷 二审 孙俊军 三审 吴森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