政前方 | 今年中山两会看什么?

发布时间:2023-02-06

告别元宵节的熙攘人群和万家灯火,2023年中山两会如约而至。疫情防控平稳转段,全国全省上下围绕着高质量发展主题,聚精会神拼经济,沙场赛马勇争先。在此背景下,今年的中山两会,有着更加特殊且重要的意义。

如何通过法定程序,将市委决策进一步转化为全市人民的共同意志?如何释放利好、传递信心、激发活力,把“施工图”更加真切地变成“实景画”?来自全市各领域、各行业的人大代表、政协委员,又将表达怎样的心声……让我们带着思考、带着憧憬,走进中山“两会时间”。


▲2月6日上午,政协第十三届中山市委员会第二次会议在中山市会议中心开幕。记者 缪晓剑 摄

01 | 拼经济如何“超常规”?

受疫情影响所失去的时间,非“拼”“抢”无以夺回。

在中国经济向上向好的2023年,“拼经济”“抢时间”成为各地新年开局的关键词。对于中山来说,补缺口、破瓶颈压力犹在,调结构、促转型任务弥坚,必须快人一步、加力三分,才能在百舸争流、千帆竞发中力争上游。

在春节后第一天召开的全省高质量大会上,中山明确提出今年三大目标:实现GDP增长6%;力促工业投资增长60%;推动500家企业数字化改造升级、提质增效。要实现这些目标,不仅仅是几项工作“跳起来摘苹果”,而是要全方位“超常规发力”。

所谓超常规发力,一方面要见事早、行动快,响鼓重锤、雷厉风行地推进工作,不能有丝毫犹豫、懈怠;另一方面要大胆试、大胆闯,勇于解放思想、开拓创新,打破一切不利于高质量发展的“瓶瓶罐罐”。

中山“拼经济”已见行动。从2022年底开始,随着疫情防控措施调整,中山商务部门连续组织企业出海抢订单,人社部门率先在全国启动“逆向招工”;春节前夕,《中山市“拼经济、稳增长”新春惠企政策》出台,8个部门出台18条措施,以“真金白银”为企业“雪中送炭”;谋划“百展千企”助力企业“走出去”,首发返岗专车、专机为企业“抢用工”,派出招商引资队伍分赴全国各地。


▲2022年末,中山市人社部门组织重点企业及人力资源机构相关人员外出招工。记者 李鑫 摄

中山“拼经济”初显成效。新年伊始,明阳集团150亿元新能源高端装备制造项目、三花控股集团南方基地项目连续签约落地中山,实现了制造业投资项目的重大突破;2月2日下午,在市委统战部、市工商联组织的民营企业家共同推进高质量发展会议上,毅马、华盛、奥马、太力等多家企业,纷纷提出今年的增长目标,表示要“铆足干劲、大干一场”。

可以预见,今年两会上,“拼经济”将成为最大热词。发展目标如何高举高打,超常规发力如何精准有效,以什么样的政策措施提供支撑保障,都是重中之重的看点,也必将成为代表、委员们热议的“超话”。

02 | 发展如何“高质量”?

拼经济,拼的是干劲闯劲;谋发展,谋的是行稳致远。

经济发展要“轰油门”,却不能“唯速”“唯数”,最终要实现更高质量、更有效率、更加公平、更可持续、更为安全的发展。

全省高质量发展大会指出,要深刻认识贯彻新发展理念、推动高质量发展是广东实现现代化的必由之路、光明之路、奋进之路,进一步增强责任感、使命感、紧迫感,一刻不耽误地埋头苦干,全力以赴、集中精力推动高质量发展,加快实现质量变革、效率变革、动力变革,努力勃发新气象、闯出新路来。

全市高质量发展大会指出,推动高质量发展是一场没有退路的战斗。尽管过去一段时间由于各种原因,中山发展面临下行压力,但经过一年多时间全市上下直面困难、突围破局,制约中山高质量发展的主要瓶颈,正在突破。中山迎接大战的准备工作已基本就绪,是起跑的时候了。

改革开放四十多年,中山经济社会发展取得长足发展,但也积累了一些结构性、系统性的矛盾问题,成为中山迈向高质量发展的掣肘。比如,多年来工业投资严重不足,经济发展后劲乏力;土地碎片化严重,眼前已面临“无米之炊”,遑论长远可持续发展;水污染问题久治不愈,成为干部群众的“心头之痛”。


▲今年开年,中山启动新一轮“工改”集中拆除工作。图为小榄镇东升社区万福路工业园(一期)“工改”项目拆除现场。 记者 文波 摄

过去一年,针对这些问题,全市上下唱响“敢问路在何方”,以踏平坎坷成大道、斗罢艰险又出发的精气神,日夜兼程、攻坚克难,从根源上打通症结,推动问题矛盾解决迈出实质性步伐。今年开年,中山又紧锣密鼓举行第一季度制造业项目集中动工仪式,召开中山市村镇低效工业园改造升级暨水污染治理两大攻坚战推进会,启动新一轮“工改”集中拆除和治水项目集中开工,誓要将攻坚进行到底,直至完全胜利。

以实体经济为本、坚持制造业当家,以超常规的工业投资为未来夯基垒土,中山高质量发展才能挺起“脊梁”;加快低效工业园改造,高标准谋划现代主题产业园,助力新时代“十大舰队”扬帆起航,同步解决环保、安全、宜居等问题,中山产业才能强筋健骨;未达标水体“治一条成一条”,让青山与绿水常在,中山才能实现生态与发展共赢。

由此可见,完整、准确、全面贯彻新发展理念,对中山高质量发展意义重大。今年全市两会,在这方面还将有哪些硬招实招?

03 | 改革如何增活力?

在高质量发展这场战斗中,最大的竞争对手是我们自己。能否真正做到全市上下总动员,最大限度凝聚起锐意进取、拼搏奋斗的精神力量,是决战决胜的关键。

敢于“刀刃向内”,方能自我革新。战胜自我,需要向改革发力。“一切问题突破靠改革、哪里有问题就往哪里改”,是中山能够不断破解难题、跨越向前的根本所在,也是中山推动高质量发展的必由之路。

如果把市场比作一个大池塘,企业家就是“鱼”,营商环境则是“水”。“水丰”才能“鱼盛”,“水好”才能“鱼肥”。作为改革的“头号工程”,中山坚定不移打造一流营商环境,已成全市上下共识。今年全市高质量发展大会上,市委书记郭文海现场公布手机号码,承诺当好企业的“后勤部长”,相关新闻报道迅速冲上热搜,网友纷纷转发点赞,充分体现民心民意。


▲中山稳步推进一批重点改革项目,成为大湾区行政审批时效最快的城市之一。图为中山市行政服务中心。记者 文波 摄

拼经济,归根结底是拼人心。要“让干部敢为、地方敢闯、企业敢干、群众敢首创”,制度环境最为关键。制度活力要从改革中来。去年,中山成功获批广东省珠江口东西两岸融合互动发展改革创新实验区,这是我们争取改革、实践改革、突破改革的最好平台。实验区落地以来,中山稳步推进一批重点改革项目,成为大湾区行政审批时效最快的城市之一,在产业、交通、科技创新、公共服务和社会治理、规划等领域,与周边城市,日益“融”起来。

一切工作都要对标一流,不是一流就学习一流,自我改革、自我超越——这是中山对自身的要求,是干部、群众、企业家对未来发展的预期,是应对各种不确定性中的最确定因素。惟其如此,中山才能营造“如鱼得水、如鸟投林”的好环境,让每一个人心往一处想、劲往一处使,心无旁骛向前奔跑。

新的一年,机遇在前,使命在肩。现有的改革如何向纵深推进?哪些领域亟待通过改革拓出一方天地?两会的舆论场上,会有最确切的答案。

04 | 民生如何聚民心?

两会是汇集民智、反映民意、影响民生的重要政治舞台。民生是每年中山两会的重要议题之一,也是重要看点之一。

今年1月,中央部委年度工作会议密集召开,一系列政策陆续发布。财政部负责人表示,2023年财政收支矛盾依然突出,但不会在民生支出上退步,将保持适当支出强度,把每一分钱都用到国计民生的关键处。

就业、医保、教育、住房、养老、兜底保障、消费、文旅……这些与群众息息相关的政策,如何在中山落地?这必然是两会即将传递的信息。

百姓需求随着社会发展不断变化,意见征集是否深入基层,政策措施是否跟得上群众期盼,都决定着今年的“民生大餐”是否“可口”、群众“盼的事”能否变成政府“办的事”。

用心倾听民声,是民生工作能否抓住群众最关心最直接最现实的利益问题的关键。每年的十件民生实事项目,都会经过广泛征求意见、网络公开投票、市人大代表投票表决等环节。打造100个香山书房,新建、改建100个公园等实事获市民点赞,“妈妈岗”灵活就业创新模式获推广……透过2022年中山市10件民生实事,足见“民声”之重要。


▲2022年,中山新改建100个公园。图为新建成的古香林公园。资料图片

习近平总书记在党的二十大报告中提出,增进民生福祉,提高人民生活品质。生活品质提高,意味着不仅仅关注“有没有”,还要追求“好不好”。今年中山两会,市人大代表将投票表决,从13个候选项目中选出今年的十件民生实事。候选项目在生活品质提升方面有所体现,比如,“优化学位及教育设施”不仅持续补学位短板,还提出了升级改造一批学校的热水系统、空调设备、护眼照明等设备的目标。

挺过疫情最艰难的时刻,燃起繁华的人间烟火。百姓对今天倍感珍惜,对美好生活也将更加向往。代表、委员肩负传民声、献良策的使命,一份份建议事关你我,一件件“小事”有望变成“大事”。每个建议,都是美好生活路上的一步。每次发声,都是城市凤凰涅槃的动力。


【出品】中山日报政前方工作室 
【统筹】隋胜伟 郭锦润 
【主笔】郭锦润 隋胜伟 黄凡 


编辑 唐益  二审 郭锦润  三审 吴森林

数字报
公益广告
版权与免责声明:
① 凡本网注明“来源”为“中山日报”、“中山商报”、“中山网”的所有文字、图片和视频,版权均属中山网所有,任何媒体、网站或个人未经本网协议授权不得转载、链接、转贴或以其他方式复制发表。已经被本网协议授权的媒体、网站,在下载使用时必须注明“来源:中山网”,违者本网将依法追究责任。
② 本网未注明“来源”为“中山日报”、“中山商报”、“中山网”的文/图等稿件均为转载稿,本网转载出于传递更多信息之目的,并不意味着赞同其观点或证实其内容的真实性。如其他媒体、网站或个人从本网下载使用,必须保留本网注明的“来源”,并自负版权等法律责任。如擅自篡改为“来源:中山网”,本网将依法追究责任。如对文章内容有疑议,请及时与我们联系。
③ 如本网转载涉及版权等问题,请作者在两周内速来电或来函与中山网联系。
联系人:陈小姐(电话:0760-8823827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