买票即上车!南中城际将设市内通勤专列实施“公交化”运营

发布时间:2023-03-01 来源:中山+

2月28日,南中城际成功获批立项,引起市民的广泛关注。这条将连接中山中心城区(岐江新城)与广州中心城区(珠江新城)的城际轨道线路,它未来是怎样运营的?给中山市民出行带来哪些便利?城市生活有哪些变化?3月1日,本报记者采访了中山市交通运输局相关负责人,针对这条轨道线路进行全方位的解读。

南中城际项目线路示意图。

中山将迎来“轨道通勤时代”

【“南中城际的立项,意味着中山将迎来‘轨道通勤时代’,老百姓的日常出行方式除了小汽车、公交车等,又多了一种更快捷的轨道通勤选择。”】

中山45分钟可达广州↓

中山市交通运输局轨道科科长梁君艺表示,南中城际现已成功立项,今年内将动工建设,工期为5年。建成后,南中城际将通将与广州地铁18号线贯通运营,市民可以换乘广州地铁,45分钟可由中山的中心城区(岐江新城)直达广州中心城区(珠江新城);通过预留东接深圳的深中城际轨道接口,可由翠亨新区抵达深圳前海。这意味着中山将驶入轨道快车道,直接对接广、深,融入“轨道上的大湾区”。

承担跨江轨道通道功能↓

梁君艺表示,南中城际未来还承担着重要的跨江轨道通道功能。有统计数据显示,目前珠江东西岸交通客流量,跨江轨道通道分担率只占0.5%。随着深江铁路建设以及南中城际项目推进,积极谋划深中城际,跨江轨道通道的分担率将进一步提高,有效提升珠江东西两岸城市居民通勤效率。

”公交化”运营设市内专列

【“对于中山市民来说,南中城际不仅是一条呼啸而过的城际铁路,它同时也是一条满足日常通勤的便捷轨道。”】

未来将实施“公交化”运营↓

梁君艺接受记者采访时表示,南中城际作为中山自建的第一条城际铁路,充分结合中山未来的发展和市民出行需求,有针对性地布设线路、站点,以及运营的方式。据介绍,南中城际未来将实施“公交化”运营,通俗来说就是“买票即上车”,乘客不需要在候车室候车、候乘

还将开设市内通勤专列↓

值得注意,为了方便中山市民实施市内便捷通勤,南中城际未来还将开设市内通勤专列,由香山站至兴中站共28.5公里,列车运行时间不超过20分钟。从南中城际在中心城区的站点布局能看出,这条轨道实施“公交化”运营,有助于实现中山新、旧城市中心的连接和交流

未来,南中城际位于翠亨新区的香山站将成为重要的交通枢纽,水、陆、铁等多种交通方式将在马鞍岛实现快速转换。由深中通道过来的人流,中山港新客运码头的客流都将在这里汇聚,通过南中城际轨道向中山的中心城区扩散

轨道加速成网引领城市发展新格局

【“轨道交通连接成网,才能发挥最大的效能。随着南中城际项目推进,未来中山的轨道交通建设将重点做好串连、衔接工作。”】

南中城际将与其他轨道衔接↓

梁君艺表示,中山未来要做好南中城际与其他轨道线路的串连、对接。

例如:正在规划建设的广中澳高铁,在建的深江铁路,谋划中的深中城际,以及中山市的城市轨道网。南中城际要与这些轨道衔接,推进轨道加速成网,连接成网,引领城市发展新格局

为什么可以这么快?
以超常规速度完成立项

【南中城际项目以超常规速度走完了项目落地建设的整个流程。这样的项目立项常规用时需要两年。】

中山为什么可以这么快?梁君艺表示,这离不开市委、市政府的高站位部署、高标准推进、高要求落实。

在项目前期工作阶段↓

中山通过每日例会、开辟绿色通道、挂图作战、倒排工期计划等方式,加快项目落地速度;

在面对瓶颈时↓

中山主动突破行政界限,组建联合工作组,对项目流程进行全面再梳理、再优化,多部门联合办公、并联审批、容缺受理,打通了项目推进的“绿色通道”;

最初建设规划批复的城际项目,终点仅到中山站,未能实现“城轨进城”↓

中山通过政策研究、客流分析等方式进行充分论证,并加强沟通协调,成功争取到省发改委支持同意南中城际线路延伸至市中心,并加密车站

在后期出现规划变更的情况下↓

中山与上级部门和周边城市开展数十轮协调最终促成立项“一锤定音”

■ 小知识>>

 


南中城际↓

南中城际与广州地铁18号线衔接,起于广州市南沙区万顷沙站,向西经广州市南沙区、中山,全长47.6公里

全线设万顷沙(既有)、十二涌、二十涌、香山、火炬、张家边、中山、岐江新城、石岐、兴中10座车站,预留火炬东站,共有8个站点在中山境内

线路由翠亨新区的香山站进入中山,途经火炬区、岐江新城、石岐区、东区,终点为兴中站。

【统筹】隋胜伟


编辑 蓝运良  二审 魏静文  三审 吴森林

数字报
公益广告
版权与免责声明:
① 凡本网注明“来源”为“中山日报”、“中山商报”、“中山网”的所有文字、图片和视频,版权均属中山网所有,任何媒体、网站或个人未经本网协议授权不得转载、链接、转贴或以其他方式复制发表。已经被本网协议授权的媒体、网站,在下载使用时必须注明“来源:中山网”,违者本网将依法追究责任。
② 本网未注明“来源”为“中山日报”、“中山商报”、“中山网”的文/图等稿件均为转载稿,本网转载出于传递更多信息之目的,并不意味着赞同其观点或证实其内容的真实性。如其他媒体、网站或个人从本网下载使用,必须保留本网注明的“来源”,并自负版权等法律责任。如擅自篡改为“来源:中山网”,本网将依法追究责任。如对文章内容有疑议,请及时与我们联系。
③ 如本网转载涉及版权等问题,请作者在两周内速来电或来函与中山网联系。
联系人:陈小姐(电话:0760-8823827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