深水区突围,中山“工改”还需联动“百千万工程”

发布时间:2023-09-15 来源:南方+

20个月的攻坚,使一批分布较为集中、统筹起来较为方便的村集体低效用地得到了整备。中山接下来更多需要面对的,是分布更分散、权属更混杂、个性化问题更突出的国有及村集体低效用地,不得不从更为宏观的视角盘活、提效这些地块,以及避免新的碎片化现象。

中山城区全景图。 南方+ 叶志文 拍摄

“持续推进多种形式的存量低效用地再开发,引导城镇建设用地混合利用”——近期省政府对《中山市国土空间总体规划(2021—2035年)》的批复,为未来“工改”的方向提供了路径指引。

以阜沙镇上南村“村企合作+单一主体归宗”项目为例,相邻的6处地块,3处是村集体建设用地且缺少合法用地手续,另3处是分属不同权属人的国有建设用地,且部分建筑缺少合法规划报建手续。改造千头万绪,却也有章可循:对于前者,此前已有通过“村企合作”模式的前车之鉴;对于后者,大企业主导的“单一主体归宗”模式在中山也已推广。两相结合,正适用于上南村项目的情形。

对于拥有广大镇域、村域的中山而言,以统筹城乡的全局视角释放“工改”活力,是同步做强民营经济和村集体经济、推动“百千万工程”的重要方向。

8月初,中山市党政代表团集体赴浙江考察学习“千万工程”,对全域土地综合整治、农村集中建房、宅基地有偿退出等土地盘活利用改革措施尤为关注。与此同时,中山出台了点状供地模式指引政策,探索利用城镇开发边界外、零星、分散的建设用地模式,支持乡村产业落地。对城乡二元土地的通盘考量,为“工改”的实际执行提供了更加广阔的空间,这也是为什么中山多次强调加强“工改”与“百千万工程”的联动——农、工、商、住等各类用地在这片空间中交织,“工改”的视角需要打开更大的视野、拉开更大的框架,才能统筹协调存量空间内的复杂关系。

“加快转变发展方式,努力探索出一条内涵式、集约化、绿色化的发展路线。”根据广东省人民政府关于《中山市国土空间总体规划(2021—2035年)》的批复,空间急速扩张的“冲量”模式不再匹配高质量发展的要求,中山此刻需要的是往小可满足企业增资扩产、往大能实现城市内涵式发展的空间革命。这要求中山“工改”既要有革除“深水区”积弊的“道”,也要有突破既有体制机制束缚的“术”。


编辑 黄凡   二审 黄启艳   三审 吴森林

数字报
公益广告
版权与免责声明:
① 凡本网注明“来源”为“中山日报”、“中山商报”、“中山网”的所有文字、图片和视频,版权均属中山网所有,任何媒体、网站或个人未经本网协议授权不得转载、链接、转贴或以其他方式复制发表。已经被本网协议授权的媒体、网站,在下载使用时必须注明“来源:中山网”,违者本网将依法追究责任。
② 本网未注明“来源”为“中山日报”、“中山商报”、“中山网”的文/图等稿件均为转载稿,本网转载出于传递更多信息之目的,并不意味着赞同其观点或证实其内容的真实性。如其他媒体、网站或个人从本网下载使用,必须保留本网注明的“来源”,并自负版权等法律责任。如擅自篡改为“来源:中山网”,本网将依法追究责任。如对文章内容有疑议,请及时与我们联系。
③ 如本网转载涉及版权等问题,请作者在两周内速来电或来函与中山网联系。
联系人:陈小姐(电话:0760-8823827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