图集|走出中山看中山·“百千万工程”深调研成都行| “无中生有”造IP (1)

发布时间:2023-10-09 来源:中山日报

【金城社区篇】

到2025年,乡村振兴要取得决定性进展,是今年市政府提出的强镇兴村“1388”行动方案中的重要目标之一。作为助推乡村振兴的有力抓手,加强“农文旅”深度融合,无疑是一条光明大道,也是一条必经之路。但纵观中山的发展现状,由于缺乏“天赋异禀”的自然风光基因,乡村文旅产业的发展一直未能让人眼前一亮,土地资源配置待优化、宣传推广不足、扶持力度有限、配套有待完善等问题仍然存在。8月21日至8月25日,在“走出中山看中山·‘百千万工程’深调研”中,本报记者走进了位于四川成都的彭州市桂花镇金城社区以及金堂县淮口街道龚家村,在这两个既无名山大川、名胜古迹,又无特色产业、文化资源的普通小村庄中,我们看到了从“空心村”“贫困村”到“省级乡村旅游重点村”“乡村文化振兴样板村”的华丽蜕变。在两村“无中生有”打造文旅IP,实现“农文旅”发展“从无到有、从有到优、从优到精”的大智慧中,亦找到了值得中山学习的闪光点。

新官上任先从干部“开刀” 扭转氛围重拾村民信心

“天上的星星那么多,人们会注意到哪一颗?我们就是要做最亮的那一颗!”这是金城社区党委书记岳付飞经常挂在嘴边的一句话。从他来到社区任职的第一天,他便是这样说的,也是这样做的。

1958年,成都跃进煤矿在小石村(金城社区成立前曾名为小石村,后与周边两个村合并为社区)建立,那时村里有近7000人,地下采矿,地上生活,还建了电影院、公园、球场、子弟学校,一时风光无限。后来,跃进煤矿退出,加上2012年的“汶川大地震”,小石村不仅房屋尽毁,经济也受到了重创。

“那个时候,社区的集体经济基本为零,老百姓只能背着自家种的玉米土豆坐一个小时公交车到彭州去卖钱养活家庭。”金城社区副主任何从蓉说,村里也曾试过种植板栗核桃,但因为地处山区田少林多,且缺少种植经验,最终没能成功。

在此背景下,金城社区成了矛盾高发、信访不断、干群关系差的经济薄弱村:老百姓毫无斗志,整天在牌桌上混日子。村干部上午上班,下午就不见了人影。村委组织村民开会,还得请上警察同志镇场。

直到2017年初,彭州当地领导慧眼识珠,说服了在外经商多年的岳付飞,回乡担任村支书,挑起振兴小山村的重任。很多人不理解他“花30万雇经理继续打点生意,而自己拿每月2000多块钱的工资当村支书”的决定,或许在他眼里,带动全村人富裕远比一个人赚钱更能体现人生价值吧。

接过“烫手山芋”后,岳付飞首先从村干部“开刀”,通过淘汰一批、招引一批、培训一批,让整个村委焕发新生。同时,推行“强能力+每日晒+相互帮+每月评”素能提升机制,探索党员献言、乡贤谏言、群众发言模式,征集社区治理、乡村振兴等方面意见建议,充分调动居民参与社区事务的积极性。

“一开始,我们还在质疑他的商人身份是否能管理好一个社区,没想到结果让我们大吃一惊。”何从蓉说,在书记的带领下,干部们不再“磨洋工”,办公室内的“比学赶超”氛围一天比一天浓厚,办事效率高了、态度好了,干群关系也得到了极大的改善。

用大屋檐打造大“IP” “同在屋檐下”唤醒“空心村”

重拾了老百姓对干部的信心,下一步便是放开手脚发展经济。看着村内秀美的自然风光以及闲置的房屋,岳付飞谋生了依托山水资源禀赋发展民宿带动村民致富的想法。他辗转请来从哈佛大学毕业的青年设计师李烨对村子进行全方位的“包装”和改造,但来的第一天,李烨就觉得犯难:简陋的砖混房子千篇一律,年轻人离开,村子空心化,自然景观不特别,又无名胜古迹。这样平平无奇、随处可见的小乡村,如何吸引人来?

他想,还是得从村民内部入手:与其造民宿,不如先造一座公共建筑,把村里的凝聚力提升,再吸引外来者,才能水到渠成。2018年9月,一座“大屋顶”建成了,地处村中心,成了村里人的文化大院。屋顶内部,夜校、健身房、文化展厅“忠孝堂”齐聚;屋檐下的空地,成为了村民闲聊遛鸟,可以观看露天电影的文化场所。屋顶四坡分别打开四处天井,鲜活的绿竹从中探出头来,屋顶铺了小青瓦,慢慢地长出青苔,颜色沉稳,自带山林气息。

“过去,川西地区的建筑特色就是‘大屋檐’,老百姓都喜欢在屋檐下喝茶、聊天、拉家常,但汶川地震后,重建的房子大都取消了这一设计,大家也都少了很多乐趣。”李烨介绍,为了增强空间与情感的连接、填补村民心中的遗憾,他给沿主干道两侧100来米的20多户人家加上了2至3米不等的屋檐,故意做得比传统的大,外人经过很难不被吸引。村民们也纷纷从屋里面走了出来,摆上饭桌,孩子写作业,大人喝茶,还有老人做一些竹编活儿,刮风下雨都能用起来。

在李烨的整体规划设计下,一批批风格统一、简约大气的民宿开门迎客。许多游客奔着“大屋檐”这一独特的建筑特色而来,当初叫嚣着“谁动我家房子就跟谁拼了”的村民,也纷纷追着问“什么时候轮到我家改造”。

就这样,“同在屋檐下”的发展理念彻底唤醒了这座沉睡已久的“空心村”,同时演变成了小石村极具辨识度、蕴含空间设计与社会治理智慧的大“IP”。

民宿产业红火发展  村民走下牌桌求上进

如何在民宿的经营中最大程度激发村民的参与热情,岳付飞提议,让村民将闲置的住房拿出来参股,以30%计算;运营公司和村集体资产管理有限公司分别占据30%、40%的股份。这样一来,村民变成了股东,年底还能分红。村民和村集体便成为利益共同体,同时,运营公司还雇佣村民担任民宿的管家,为村民提供工作岗位,村民每月可以领到2600至4200元不等的工资。现在,金城社区900余名村民中,有150余人都在村里的民宿或企业工作,共享民宿房东实现年均分红6万余元。

眼下,金城社区正紧抓“龙门山·柒村”民宿产业园发展契机,利用闲置农房改建“方塘·山宿”“方塘·林宿”等6家共享民宿,盘活3880亩闲置农用地、林地建成共享菜地、有机猕猴桃产业园。

同时,提升在地农创、文创等金城历史文化资源和自然资源,引进玖望、涌华大地公园等项目4个,打造蜀中糖门、矿山营地、小石共享经济圈等8个社区商业新场景,推动集体经济和乡村产品体验融合发展,2022年实现集体经济年收入600万元。

何从蓉笑着说,经过这几年的发展,社区终于成功将老百姓“从被窝里拉出来”“从牌桌上拉下来”,同心协力搞产业、赚大钱,“现在大家的腰包都鼓起来了,每家每户都买了小车,有些家庭还买了两三辆呢”。


▲金城社区正紧抓“龙门山·柒村”民宿产业园发展契机,利用闲置农房改建“方塘·山宿”“方塘·林宿”等6家共享民宿,盘活3880亩闲置农用地、林地建成共享菜地、有机猕猴桃产业园。(摄影:明剑)


▲金城社区因建筑风格独特而得名“大屋檐村”。(摄影:明剑)


▲金城社区忠孝广场。(摄影:明剑)


▲金城社区文化大院。(摄影:明剑)

▲金城社区村民摆摊。(摄影:明剑)


▲游客在采购农产品。(摄影:明剑)


▲游客在村里享受休闲生活。(摄影:明剑)

▲金城社区利用闲置农房改建的民宿——“方塘·林宿”。(摄影:明剑)


▲金城社区民宿——“方塘·山宿”。(摄影:明剑)

▲金城社区民宿——“方塘·溪驻”。(摄影:明剑)

▲金城社区在建民宿——“方塘·青山台”。(摄影:明剑)


▲金城社区党委书记岳付飞(中)在查看施工设计稿。(摄影:明剑)


▲金城社区副主任何从蓉给记者讲述家乡的发展故事。(摄影:明剑)


▲金城社区工作人员杨阳给本报记者介绍治安管理系统。(摄影:明剑)


▲蜀中糖门负责人巫若宁接受本报记者采访。(摄影:明剑)


▲蜀中糖门生产车间。


▲游客在蜀中糖门购买产品。(摄影:明剑)


编辑 刘永盛   二审 明剑   三审 向才志

数字报
公益广告
版权与免责声明:
① 凡本网注明“来源”为“中山日报”、“中山商报”、“中山网”的所有文字、图片和视频,版权均属中山网所有,任何媒体、网站或个人未经本网协议授权不得转载、链接、转贴或以其他方式复制发表。已经被本网协议授权的媒体、网站,在下载使用时必须注明“来源:中山网”,违者本网将依法追究责任。
② 本网未注明“来源”为“中山日报”、“中山商报”、“中山网”的文/图等稿件均为转载稿,本网转载出于传递更多信息之目的,并不意味着赞同其观点或证实其内容的真实性。如其他媒体、网站或个人从本网下载使用,必须保留本网注明的“来源”,并自负版权等法律责任。如擅自篡改为“来源:中山网”,本网将依法追究责任。如对文章内容有疑议,请及时与我们联系。
③ 如本网转载涉及版权等问题,请作者在两周内速来电或来函与中山网联系。
联系人:陈小姐(电话:0760-8823827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