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1月17日,“走出中山看中山·‘百千万工程’深调研全国行”专家座谈会在中山市慧农乡村振兴研究院(下称研究院)举行。会上,研究院举行了简单而隆重的特邀专家聘任仪式,4位来自不同领域的专家受聘,中山日报社党委书记、社长伍学标为他们颁发聘书。未来,研究院将持续聚拢专家资源,为中山推动落实乡村振兴战略、实施“百县千镇万村高质量发展工程”出谋划策,努力贡献智库力量。
在当天的座谈会上,4位专家结合此次深调研的成果,分别进行了点评,并对中山下一阶段推进“百千万工程”提出建议。
广东历史学会副会长、广东省政府文史研究馆馆员、历史学博士胡波教授指出,现阶段乡村发展的难点和痛点在于“留得住人”,一方面要留住本乡人,另一方面也要吸引外乡人。他认为,中山的乡村发展思路应注重三点:一是用人得当,留住人才;二是深入了解村集体的需求,熟悉村集体发展状况;三是项目要循序渐进,切勿“用力过猛”,打击基层信心。他进一步建议,政府在推动“百千万工程”落地见效过程中,可以让专家作为政府与农村基层沟通的纽带和桥梁,将政策的语言翻译成人民群众熟悉的话语;其次是找准每个乡村的特色,精准定位并做好长期建设、持续发力,切勿分散资金投入,导致同质化竞争。他还建议,中山应牢牢抓住深中通道通车机遇,率先做强东、西部镇村,逐步打造中部片区,以东片区(南朗)承接深中通道的游客,西片区(小榄、古镇)承接深圳的产业,再以中部片区作为纽带和桥梁,提升规模效应;同时,应持续加大宣传力度,将中山乡村乃至城市的整体形象再拔高。
中山市社科联常务理事、电子科大中山学院管理学院院长赵晷湘教授认为,中山市城乡差距小,乡村发展提升不明显,或是推进“百千万工程”的最大难点,通过深入的实地调研,找准中山各个乡村面临的困难,可以因地制宜,制定对应方案。对于中山市村集体遇到的产业发展瓶颈,他表示这需要村集体提高素质,转变思路,一方面是村干部要转变思路,积极招商引资,提高村集体的自我造血能力;二是要提高村民素质,使其愿意参与到“百千万工程”和乡村产业的发展中,做建设的参与者、乡村的主人翁。
省社科院中山分院特约研究员,中山职业技术学院思政部匡和平教授,对中山实施“百千万工程”提出了三点建议:一是首先要明确主体,政策的制定和推行应立足于村民,想村民所想,做村民所做;二是找准各个乡村的优势定位,不能将乡村的未来局限在资源禀赋或已有的实物上,可以“无中生有”,大胆创造优势条件,甚至将本来劣势加以转化,形成自身的独特优势;三是进一步通过推行村规民约、弘扬传统文化,使村民形成合力,集中力量推动村集体发展。另外,他还提到,要实现城乡融合发展的目标,不能将城市的思想和发展模式生搬硬套到农村,而是进行资源互补。
中山职业技术学院经济管理学院副院长杨超博士则针对农文旅发展提出建议。他认为,当前我市农文旅资源开发程度不够,旅游产业链短,未能深度挖掘农文旅资源,因此缺乏整体规划,造成浪费;同时,农文旅品牌化、特色化建设不够深入,未能抓住红色旅游、休闲旅游、民俗旅游、研学游这些当前热门的发展契机。他还建议,乡村旅游要向数字化延伸,利用数字化精准做到旅游路线规划,打造平台,提高游客的整体旅游体验。
编辑 孙嘉琳 二审 张房耿 三审 向才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