党的二十大报告明确提出:“提出推进文化自信自强,铸就社会主义文化新辉煌”。在乡村振兴背景下,乡镇掀起文化建设的热潮。文化建设既是乡村振兴战略下的灵魂与保障,亦是文化强国的“根”。抓住文化建设的机遇,助推乡村全面振兴。
一、强化统筹协调,增强人民群众参与乡村文化建设的积极性
(1)强化大局观念,提升干部群众的重视程度。树牢鲜明导向,坚持以经济发展为主,文化建设为辅。
(2)加强各部门之间的相互配合、通力合作。制定科学合理的岗位职责和管理制度,规范工作流程,提高工作运行的稳定性。
(3)畅通群众沟通服务机制和参与渠道。增加沟通途径,实施干部群众双向评议机制,搭建网格化服务管理中心,常态化开展“红色阅读”“亲子阅读”等活动,及时帮助群众解决实际困难,让群众享受便利服务。
二、更新产业化发展模式,推进文化产业发展
(1)探索产业运营新思路,更新产业化发展模式。促进文化与旅游、休闲等多个产业的有机融合,结合当前市场消费需求,建立多业态融合、多主体参与、多机制联结、多要素发力的文化产业融合发展体系,增强五桂山文化发展新动能。
(2)优化文化传播方式、提升传播效果。紧扣时代脉搏推出形式多样的文化创建活动,提升五桂山文化服务平台的集聚力和辐射力。强化“互联网+文化”的覆盖范围,让文化产业线上线下有机融合,实现实体产业与线上展示相得益彰。
(3)推动历史性建筑、红色遗址等遗迹和乡贤旧居的保护修缮、活化利用,培育文化特色精品村,建设综合性研学基地。注入文化内涵,合理利用空间打造读书角、文化亭,为群众提供家门口的阅读空间。
三、传承和弘扬五桂山特色, 打造具有美学特征和文化意象的文化产品
(1)结合传统文化开创更有五桂山特色的文化创新产品。继承传统文化,开拓新兴文化,把传统文化与现代生活相结合。充分利用环五桂山脉丰富的文化资源,引进社会市场力量,策划并实施一批具有影响力的红色文旅融合项目。
(2)有效整合各种文化资源,打造五桂山优质文化品牌。深度挖掘本土特色文化的价值,不断提高文化资源的利用率。通过产业规划和政策引导,集中力量开发、利用地区代表性的文化资源,积极融入现代元素,发展民族文化产业。
(3)根植于本土文化,促进农文旅融合发展。要让文化活动融入群众生活日常,努力打造群众喜闻乐见、接地气惠民生的乡村本土文化品牌。要将文化活动与美食、体育赛事等深度互动,扩大品牌影响力、带动力和辐射力。
四、以服务文化和经济社会发展需求为导向,推进乡村文化人才队伍建设
(1)制定人才振兴计划,构建人才队伍扶持政策。实行定向培养、按需培养,让人才培养与社会需求真正对接,实现人才的有效供应。造就一批高素质、复合型的文化人才和文化管理人才队伍,为五桂山文化产业的发展提供智力支持。
(2)发挥乡贤示范带头作用,成立志愿服务组织。积极招揽培育热爱乡村文化、致力于保护本土非遗和特色文化的志愿者,为社会提供文化志愿服务,通过文化宣讲、文化志愿服务等形式让更多人切身体验本土传统文化魅力。
(3)不断完善公共配套设施,提升文化服务水平。着力打造一批具有专属性、代表性的五桂山核心文旅品牌,整合旅游资源,共树特色旅游品牌,共推经典旅游线路,共办知名节赛活动,建立完善旅游宣传营销联动机制。
五、加大乡村文化建设资金投入力度,促进公共文化服务效能提升
(1)完善财政政策,进一步加大文化投入。优化财政资金的产业支持方式,扩宽文化产业发展的融资渠道,提高财政资金使用效益,积极引导和鼓励企业、民间资本、社会力量投资兴办文化事业,建设和扶持民间文艺团体、文化广场。
(2)增加文化产业发展壮大的资本来源方式和渠道。强化市场对文化产业发展的支持力度,搭建银企合作平台,拓展丰富融资渠道,构建多元、快捷、便利的投融资机制,多渠道开展宣传,用多种方式吸引社会资本。
(3)设立专项资金,扶持公益文化发展。强化资金统筹,设立扶持公益文化事业发展专项资金,通过补助、奖励等方式,以提升五桂山文化软实力为目标,主要用于盘活本土文化资源,硬化预算约束,坚决防止铺张浪费和大手大脚。
编辑 方嘉雯 二审 王欣琳 三审 程明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