聚焦“百千万工程” | 留住乡愁!五桂山街道投入400万元修缮百年祠堂

发布时间:2024-01-22

1月20日,中山市五桂山街道龙石汛地村热闹非凡,锣鼓喧天,醒狮表演现场助兴。当天,1000多名李氏族人从全国各地赶来,共同参与李氏宗祠重光庆典。五桂山街道党工委副书记危险琼、黎巧贤,党工委委员李渊清参加活动。

庆典现场。记者 易承乐 摄

 

“聚族而居,族必有祠”,祠堂不仅记录着当地的荣耀和家风家训,更是乡村历史文化的重要承载地。五桂山街道龙石汛地村李氏宗祠始建于明崇祯年间,于清道光二十九年(1849年)重修扩建为两进三间。祠堂坐东南向西北,砖木结构,面阔10米,进深21.1米。久沐风雨,几经沧桑,祠堂出现了屋脊瓦面破损、排水欠通、门面失华等情况。

为有效保护祠堂建筑安全,留住乡愁与家族印记,五桂山街道将汛地历史建筑修缮工程纳入乡村振兴工程项目库。在五桂山街道党工委、龙石村石鼓股联社的支持下,投入400万元积极推进李氏宗祠修缮及周边人居环境整治。

 

村民们前来参加李氏宗祠重光庆典。记者 易承乐 摄

 

秉持“不改变文物原状”的原则,2023年7月施工单位进场,重新翻盖李氏祠堂屋面、添补青瓦、加固补强木构件、更换腐烂木椽条等,最大限度地保存文物历史信息,让这座百年建筑再现昔日光彩。2023年12月底,李氏宗祠修缮工程顺利竣工。

“这个祠堂到现在有170余年历史了,承载了我们儿时的回忆。小时候和家里人经常来,这里是传承我们客家文化的场所。”95后汛地村民李健文说,“现在看到它修复一新,我们都很高兴也很感动。我能感受到强烈的家族凝聚力,村民更加团结友爱,大家一起想把村子建设得更加美好。”

95岁高龄的李华英与村里几位德高望重的“叔公”一起参加了揭牌仪式,并为李氏宗祠开门。仪式后,他在家人的搀扶下来到大锣鼓前,与村里的后生一起敲锣打鼓,他说这是他表达内心激动之情最直接的方式,“如果不是我现在老腰不好,我还能舞狮呢!”华英叔大声地说。

危险琼表示:“李氏宗祠修缮工程的完工,标志着我们拥有了一个更加优美庄重的活动场所,也为传承优秀传统文化、弘扬家族精神提供了有力支撑。我们要充分发挥李氏宗祠的文化功能,加强文化建设,弘扬客家人的优良传统。”

 

 

保护好文物和文化遗产,就是保护好中华民族精神生生不息的根脉。展望未来,五桂山街道将坚持以民生为导向,将文物保护与乡村振兴、改善人民生活结合起来,加快基础设施建设,提升公共服务水平,让文物“活”起来,进一步提升村居环境,打造和美乡村示范样板,助力五桂山“百千万工程”高质量发展。

 

 

 


编辑:林加如
编审:黎燕飞、宋欣妮

复审:吴林森

终审:李渊清

(本文来源:中山+、五桂山街道宣传办、龙石村,图片:易承乐 宋欣妮,由五桂山发布编辑部编辑,如需转载请注明作者和出处。)

 

数字报
公益广告
版权与免责声明:
① 凡本网注明“来源”为“中山日报”、“中山商报”、“中山网”的所有文字、图片和视频,版权均属中山网所有,任何媒体、网站或个人未经本网协议授权不得转载、链接、转贴或以其他方式复制发表。已经被本网协议授权的媒体、网站,在下载使用时必须注明“来源:中山网”,违者本网将依法追究责任。
② 本网未注明“来源”为“中山日报”、“中山商报”、“中山网”的文/图等稿件均为转载稿,本网转载出于传递更多信息之目的,并不意味着赞同其观点或证实其内容的真实性。如其他媒体、网站或个人从本网下载使用,必须保留本网注明的“来源”,并自负版权等法律责任。如擅自篡改为“来源:中山网”,本网将依法追究责任。如对文章内容有疑议,请及时与我们联系。
③ 如本网转载涉及版权等问题,请作者在两周内速来电或来函与中山网联系。
联系人:陈小姐(电话:0760-8823827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