对于没有县制的中山来说,镇(街)村就是“百千万工程”的主战场。而中山镇村之间发展不平衡、不协调问题仍然较为突出。6月5日上午,记者从市委农村工作会议暨深入实施“百县千镇万村高质量发展工程”推进会上了解到,去年以来,全市加快出台深化市域内帮扶协作工作方案,建立健全长效机制,通过产业协作、资金帮扶、干部人才交流、民生共建共享等,纵深推进市域内帮扶协作。
强镇带弱镇、大镇带小镇
镇街一头连着城市、一头连着乡村,是促进城乡融合发展的重要节点。数据显示,2023年,除高新技术开发区的火炬和生态保护区的五桂山等特殊功能区外,GDP最高的镇街是最低镇街的17.6倍;常年位居全市村集体经济收入第一的村(社区),是收入靠后村(社区)的146倍。因此,市域内帮扶协作,成为中山推进“百千万工程”的重要抓手。
去年以来,中山全面加强镇域经济发展统筹,建立“一镇一图一表一策”的镇街分类指导机制,通过强镇带弱镇、大镇带小镇,做实翠亨新区与五桂山街道、神湾镇,火炬开发区与大涌镇、沙溪镇,小榄镇与板芙镇、阜沙镇的产业结对帮扶,合力共建产业链、产业集群,进一步拓展跨镇街产业合作的广度和深度,提升大镇大区的发展能级和辐射带动作用。
今年4月30日,翠亨新区主要领导带队前往神湾镇,围绕协作机制、帮扶内容、力量整合、资源配置等关键问题,与神湾镇党委作深入研讨,初步形成了两地协作的路径方法。在此期间,双方聚焦党建共抓、产业共兴、干部人才共育、招商共谋、服务共融等关键领域,携手谋划年度协作要点任务,初步绘制了“五大行动+12项具体举措”的施工图,建立了任务、责任、时限“三张清单”,按照“分步实施、先易后难、循序渐进”思路,滚动推进协作事项成熟一批、完成一批,帮扶协作项目(事项)也落地见效。
深入推动跨镇街产业协作
产业协作是市域内帮扶协作的重中之重。市发展和改革局有关负责人表示,中山将深入研究并充分利用好省级经济开发区的各项政策,优化提升岐江新城规划,壮大岐江新城“强中心”功能;加快火炬开发区国家健康科技产业基地扩区提质,构建“一基地六园区”空间格局;依托省级产业园政策优势,统筹开发建设中山新能源产业园(南区片区、大涌片区和板芙片区)。同时,立足比较优势、双向赋能,以“一产抓消费、二产抓转型、三产抓融合”,探索构建优势互补的跨镇街产业布局。
就翠亨新区推进市域内帮扶协作神湾镇而言,翠亨新区聚焦农业消费,积极发动辖区企业、干部、群众,深度开展神湾菠萝等当地特色农产品团购等消费帮扶;也以东部岸线转型升级为契机,研究推动中铁大桥局装配式建筑构建生产基地向神湾转移,探索形成“新区总部+神湾基地”的发展模式。
此外,翠亨新区与神湾镇还深度整合孙中山故居、丫髻山、竹排沙、河鲜海鲜等两地自然风光、历史人文、特色美食等资源,串联打造一体宜游路线,提升两地文旅商业价值。在招商引资方面,双方更是围绕产业链和供应链协作,探索新区与神湾联合招商,实现招商平台、招商网络共建共享,充分发挥“1+1>2”聚合优势,进一步拓展跨镇街产业合作的广度和深度。
编辑 曾淑花 二审 黄廉捷 三审 吴森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