桂山中学校长董再明:民族复兴,青年担当

发布时间:2023-09-04

尊敬的各位老师,亲爱的同学们:

大家好!台风“苏拉”过境后,学校恢复了正常的教育教学秩序,校园因你们的到来,展现出蓬勃的生机活力。今天清晨,我们相聚在琅环山下,向一直爱岗敬业的教职工致以崇高的敬意,向升入桂山中学的新同学表示热烈的欢迎,向高二高三的同学们表示真切的祝愿,祝愿亲爱的同学们在新的学年,生活运动开心快乐,学习成绩节节攀升。

老师们、同学们,我们都是桂山人,都是新时代的中国人,一代人有一代人的使命,一代人有一代人的担当。党的二十大提出了两步走的战略安排,从2020年到2035年基本实现社会主义现代化,从2035年到本世纪中叶,把我国建成富强民主文明和谐美丽的社会主义现代化强国。新的时代,给予青年人更多的新平台、新机会,广大青年生逢其时。

青年兴则国家兴,青年强则国家强。青年一代有理想、有本领、有担当,国家就有前途,民族就有希望。追溯桂山发展史,不难发现,从乡村学校到市重点中学,从一般学校到市直属一流名校,离不开一代代桂山人的担当与贡献。追溯中国崛起历史,不难发现,从“爱国、进步、民主、科学”五四精神到“为中华之崛起而读书”的豪言壮志,离不开一代代青年的担当与拼搏。青年是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中流砥柱,是与国家同呼吸共命运,“以青春之我、奋斗之我,为民族复兴铺路架桥,为祖国建设添砖加瓦”的关键所在。

习近平总书记寄语当代青年,广大青年要珍惜这个时代、担负时代使命,在担当中历练,在尽责中成长,在实现中国梦的生动实践中放飞青春梦想,努力成为德智体美劳全面发展的社会主义建设者和接班人。我们的教育的目的也在于此,因此,在新的学年,我对桂山学子提出三点希望:

一、胸涵家国情怀。“繁霜尽是心头血,洒向千峰秋叶丹。”我国青年历来具有浓厚的家国情怀,重道义、勇担当。无数优秀的青年始终胸怀大局、心有大我,把自身的前途命运同国家和民族的前途命运紧紧联系在一起,留下了可歌可泣的事迹,建立了彪炳史册的功勋。在救亡图存的近代中国,无数革命青年发愤图强、舍生忘死,为扶大厦之将倾、挽狂澜于既倒而前赴后继;在民族复兴的现代化征程中,无数优秀青年投身脱贫攻坚、大国重器等伟业,为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强国而奉献青春,担当有为。桂山中学致力于培养具有德学兼备、文理兼修、特长发展、家国情怀品质的现代青年,注重传统文化的熏陶,注重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引导,注重文化自信的培养,把学生培养成为堪当民族复兴大任的一代新人。

二、心持远大理想。“得其大者可以兼其小”,只有把人生理想融入国家和民族的事业中,才能最终成就一番事业。作为新时代的青年,我们要孜孜不倦地学真知、悟真谛,丰富阅历、加强磨炼、增长本领,承担起青年人的使命责任,为祖国腾飞奉献力量。迈入高中,我们要做的第一步就是树立远大理想,这个理想,概括来说,就是成长、成才、成功;具体来说,现阶段就是在身心健康、全面发展的基础上考取理想的大学。笃定理想,就要开好头,起好步,把握先机;笃定理想,就要克服脆弱,凭着坚韧的意志攻坚克难;笃定理想,就要持之以恒,水滴能穿石,功到自然成。新的开始,机遇与挑战并存,压力与动力同在,祝愿同学们有愉快而成功的高中历程。

三、脚踏坚实行动。老子曾说“千里之行,始于足下”,习近平总书记曾说“大道至简、实干为要”,新青年应脚踏实地,埋头苦干。曾国藩是我非常喜欢的一个人,他资质平平,考秀才考了7次才考上,但是在他31岁的时候,他想要逆袭,逆袭的方法也很笨,就是写日记,每天写下自己要完成的事情,并且检查自己是否虚度时间。看似简单,但是他终生未断,这个坚实行动的背后,是39岁做到了二品侍郎、42岁成了湘军统帅,十年七迁,连升十级,可谓是文能提笔安天下,武能上马定乾坤。他用行动告诉后人:天资大家相差无几,唯有通过坚实的行动,可让自己脱胎换骨。桂山的校训是“德馨学厚 自强不息”,自强不息,脚踏实地是桂山人的精神特质。

同学们,新的学期,新的征程。面对机遇与挑战,桂山学子要成为胸涵家国情怀、心持远大理想、脚踏坚实行动堪当民族复兴大任的时代新人。“青春须早为,岂能长少年?”让我们共同努力,书写好无愧于青春梦想,无愧于伟大时代的绚丽人生篇章。

祝福伟大祖国繁荣昌盛!祝福大美桂山蒸蒸日上!祝福同学们学业有成!谢谢大家!


编辑  沙玉兰   二审   张鹏  三审  陈浩勤

数字报
公益广告
版权与免责声明:
① 凡本网注明“来源”为“中山日报”、“中山商报”、“中山网”的所有文字、图片和视频,版权均属中山网所有,任何媒体、网站或个人未经本网协议授权不得转载、链接、转贴或以其他方式复制发表。已经被本网协议授权的媒体、网站,在下载使用时必须注明“来源:中山网”,违者本网将依法追究责任。
② 本网未注明“来源”为“中山日报”、“中山商报”、“中山网”的文/图等稿件均为转载稿,本网转载出于传递更多信息之目的,并不意味着赞同其观点或证实其内容的真实性。如其他媒体、网站或个人从本网下载使用,必须保留本网注明的“来源”,并自负版权等法律责任。如擅自篡改为“来源:中山网”,本网将依法追究责任。如对文章内容有疑议,请及时与我们联系。
③ 如本网转载涉及版权等问题,请作者在两周内速来电或来函与中山网联系。
联系人:陈小姐(电话:0760-8823827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