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桥流水的声音模糊在风声里,昏黄的灯光与夜色融为一体,在万物隐没了形体的时间里,对面的窗子上,一个隐约的轮廓格外清晰。
中秋前夜,所有人早早睡下。当最后一丝喧嚣也被风卷走时,夜的宁静一下子全朝我涌来,桌上的书,手中的笔,窗外的明月,了无趣味。我望着窗外发愣,恍惚间看见地上的另一轮明月——外婆的窗里还亮着灯。人影打在窗上,佝偻着背,我想起来了,每逢中秋,外婆必定会连夜赶制十字绣,在第二天送给孩子们。十字绣于苏绣,少了几分娴静端庄,多了些许活泼质朴。正像这一方人一样,善良,热情,淳朴。
我看着,想起之前外婆送给我的十字绣,主题不外乎是家乡的一切。我问外婆为什么不绣一些其他的,外婆笑笑,说这是中秋送绣的规矩,约定成俗,家乡多好,长在这里,就要记着这里。
中秋过完,我们回家前,外婆又塞给我一小幅十字绣。回到家我摊开看,绣的是我们家的室内布局,这是外婆送我的第一幅家乡以外题材的十字绣,我把它摆在众多绣品中间,走远几步看。一开始看,众多绣中只有它呼应着窗外高楼大厦的景色,显得更加生动,可看久了,反而觉得其他绣上的家乡溢出绣上,而流到眼前来了,每一点风吹草动,每一片落叶飘下,都是儿时一遍又一遍经历的。好像终于懂得了为什么外婆坚持绣家乡十字绣,为什么祖祖辈辈珍藏这一方小小的绣品,又好像只是突然明白了那句话,“长在这里,就要记着这里。”
“月是故乡明”浅显却又深奥,而在如今不少人已然忘记故乡的样子时,更多的成为了一句叹惋。一针一线地绣出家乡的一尺一寸,更是在编织与家乡间剪不断的情缘,只愿这片与我们生脉相连的土地,不要被我们忘记。
也许外婆把一幅幅带着家乡气息的十字绣送给我,是为了让我记住自己的根,或者更简单一点,只是想让我在看着窗外的高楼大厦时,不要忘了家乡的样子。
(作者:中山市迪茵公学 初三(9)班 万紫凌 指导老师:李健)
▲征文进行中,点击上图可投稿
▲入群了解更多征文信息
编辑 黄汉英 二审 张鹏 三审 向才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