穿越深中通道③|山有木兮木有枝 心悦君兮君不知

发布时间:2022-11-25


正在如火如荼建设中的深中通道,举世瞩目。一方面,它作为自然实体的边界,不仅是连接着珠江口城市的通道,还是接连陆地、江河、海洋的物化标本;另一方面,它作为文化的边界,其内涵和外延,要比自然实体广阔得多,它是文明的符号和象征。

东晋末年,森严的门阀制度社会开始走向瓦解。公元399年,不满于东晋朝堂的士人孙恩和卢循想获得更高的待遇借用道教起兵反晋。不久孙恩身死,卢循继续着他的步伐。卢循先是占领了番禺,朝廷为了怀柔他封他为广州刺史。后来,他趁着刘裕攻打南燕慕容超的时候,趁机起兵向北准备占领建康。终因优柔寡断兵败向南奔逃,占领合浦(今广西北海)之后,又准备向越南进发。411年,交州刺史杜慧度大破卢循于龙编(今越南河内东),卢循中箭坠水而死。

跟随卢循起事的残余转向了珠江口海岛自居,他们以蚝蛎为食,叠壳为墙。被后来的人们称为“卢亭人”“卢余人”。他们与先前的土著越人一起被认为是疍家人的祖先,也被学者认为是生活在珠江口域先民的一支。

那么,珠江口岸早期人类与“卢亭人”有什么关系?他们与“卢亭人”虽说都是疍家先民,但是他们的源头在哪里?后来,他们又去向了何方?本期专题,对这些问题进行探讨。


坦洲镇前山河流域,聚居着不少疍家人。记者 夏升权 摄

贝丘遗址
生活在珠江口的土著先民

笔者在上一期讲到了沙丘遗址和沙丘文明,最后也讲到了沙丘文明消失的原因。那么,那些离开沙丘遗址的先民最后去了哪里?答案是他们并没有走得太远,而是去了更适宜他们生活的贝丘遗址生活。

贝丘遗址是古代人类居住遗址的一种,以包含大量古代人类食余抛弃的贝壳为特征,大都属于新石器时代,有的延续至青铜时代。贝丘文化层中通常夹杂着贝壳类食物、陶器、石器等文化遗物,有的还伴有房基、窖穴、墓葬等遗迹。贝丘遗址有滨海贝丘和河旁贝丘两种,前者含较多的海生或者河口的鱼鳖、介壳类,后者多为淡水生物。

嘉靖版《香山县志》称本境内土著不多,“邑本孤屿,土旷民稀”。笔者查阅了大量资料发现,在香山一域沙丘遗址比较多,但贝丘遗址到目前为止还没有发现什么。也就是说,沙丘文明消失以后,香山在很长一段时间里定居者非常少。但是,笔者发现离香山不远的珠三角很多地方分布着大量的贝丘遗址。


嘉靖版香山地图,当时金斗湾还没有成形,坦洲当时还是一片海。 图翻拍于嘉靖版《香山县志》

据考古发掘,贝丘遗址集中分布在珠江三角洲北部的东莞、南海、佛山、三水、高要、增城等地。广东境内的贝丘遗址主要有以下几处:东莞蚝岗贝丘遗址、东莞虎门镇村头贝丘遗址、东莞圆洲贝丘遗址、南海灶岗贝丘遗址、南海鱿鱼岗贝丘遗址、佛山岗三水银州贝丘遗址、高要县蚬壳洲贝丘遗址。

引起考古界极大关注的东莞蚝岗贝丘遗址,坐落在珠江三角洲平原一处较大的岗丘山,因墓葬中出土了两具珠三角迄今保存最完整的古人类遗骸,故有“珠江三角洲第一村”之誉。

归结起来,岭南贝丘遗址的贝丘民的特点为:生活在岭南临江濒海之地;从事采贝及捕鱼;水生生物是其食物的主要来源;生产工具以蚝啄为主;这些地区均属后世疍民生活以及活动之域。

画蛇以祭
古越人的文化遗留

吴永章、夏远鸣在他们的研究著作《疍民历史文化与资料》里指出,岭南疍民源于新石器时代贝丘遗址的贝丘民,是汉代“断发文身”的越人的一支,也是汉唐时期的“采珠民”、晋代时期的“鲛人”。

《汉书·地理志》记载,“自交趾至会稽七八千里,百越杂处,各有种姓”。百越是古代中国南边少数民族的统称,百越的范围在吴楚以南的山区,主要有以下几个越族活动范围:于越,即春秋时期的越国,主要在浙江省的北部一带活动;浙江南部的山区称为瓯越,大致的范围在温州一带;福建一带被称为闽越;广东一带被称为南越;广西一带称为西瓯越;越南北部一带称为骆越。

越人分两类,一类是从事稻作农业的,另一类是临水而居或者水居的越人,他们以采珠和捕捞为业。为适应水上生活,流行“断发文身”的风俗。

生活在珠江口的先民自然是临水而居或者水居的越人。我们沿着这条线能找到很多临水而居的越人文献记载。

西汉史学家刘向《说苑·奉使》记载:“(越人)剪发文身,烂然成章,以象龙子者,将避水神也。”

《淮南子·原道训》记载:“劗发文身,以象鳞虫。”对此,高诱的注解是:

文身,刻画身体,内墨其中,为蛟龙之状。以入水,蛟龙不害也,故曰以象鳞虫也。

清代学者屈大均在记录疍家人时,多有鄙夷之气,他在《广东新语》里是这样描述他们的:“蛋家本鲸鲵之族,其性嗜杀”“昔时称为龙户者,以其入水辄绣面文身,以象蛟龙之子,行水中三四十里,不遭物害”。

从这些文献里我们可以发现,临水而居的越人有两个特点:一是断发,二是文身。断发的目的是出于下水或下海方便;文身的目的是为避邪,把自己也装扮成龙蛇的模样,让水中的鳞虫类动物以为是同类而不去伤害他们。

《大戴礼记》将动物统称为“虫”,并将其依照体表特征分为五类:毛虫(兽类)、羽虫(禽类)、介虫(昆虫类)、鳞虫(鱼类)和倮虫(人类)。其中,鳞虫是指体表被鳞片覆盖的动物,包括鱼类和爬行类,蛟龙是鳞虫里面最厉害的,而倮虫里面最厉害的是圣人。

这种断发文身的习气在潮汕一带的非遗文化“英歌舞”里得到了保留。英歌舞里以《水浒传》里的人物为主,而领舞者是《水浒传》里的时迁。时迁绰号“鼓上蚤”,以偷盗为业,善能飞檐走壁。扮演时迁的领舞者除了手舞大蛇以外,脸谱最重要的位置鼻子和嘴巴周围盘踞着一条黑蛇。

明末的诗人邝露也有过这样的记载,“蜑人神宫画蛇以祭。”

吴永章、夏远鸣在他们的研究著作里指出,韩江流域的贝丘文化,以潮安陈桥等处贝丘遗址为代表,延至明清时期,潮州地区仍是疍民重要聚居点。据方志记载,潮州及其所属饶平、潮阳、海阳、揭阳等地均有疍民居住。

而英歌舞正是流行于这些地方的非物质文化遗产。英歌舞传递了几个信息:一是他们生活在水边;二是他们以蛇为精神偶像;三是他们崇尚武力。


临水而居的岭南人家。记者 杨彦华 摄

历史上出现过的蛋家、蜑人、龙户、采珠民、鲛人,都是临水而居的岭南土著民,后来学者陈序经在中国首部研究疍家人的著作《疍民的研究》中将他们统称为“疍民”。潮阳人画蛇以祭的英歌舞,正是古越疍民土著文化遗留,英歌舞成了民间记忆里对祖先最传神的致敬。

心悦中原
苍梧太守陈临奋志不同蛮俗

在伟大的诗歌源头《楚辞》里有一首翻译越人的歌叫《越人歌》:“今夕何夕兮,搴舟中流。今日何日兮,得与王子同舟。蒙羞被好兮,不訾诟耻。心几烦而不绝兮,得知王子。山有木兮木有枝,心悦君兮君不知。”

越人歌里流露出了越人对于先进文明的向往,对自身却有些自惭形秽。而对于“邑本孤屿,土旷民稀”的香山来说,大抵情形也是如此。香山主要居民是从外边迁入,秦以前,香山属百越地,土著为越人。秦始皇统一中国后,“置桂林、南郡、象郡,以谪徏民,与越杂处十三岁”,而形成了汉、越杂居的局面。至西汉时期,汉族成为香山的主要民族。邑内居住的地理位置可分为陆居、水居、山居。陆居者占多数;山居者为客家;水居者为疍民,社会地位低下,以舟为家,捕鱼为业。

从过去各种对疍民记载中,我们很容易发现,中原人对南边的蛮族都有不怎么美好的描述和想象。就连生长于斯的人也是如此。

香山第一个进入文化记忆中的人物是苍梧太守陈临。黄佐的《香山县志》是这样描述他的,“陈临,字子然,汉建安时人也。家居海岛,奋志不同蛮俗。”陈临家住在香山岛,那时的香山岛土著文化让陈临很是厌恶,并发誓要跟蛮族的风俗划清界限。

东汉时汉人已独尊儒术多年,讲礼仪、尊儒术、知廉耻,自然是觉得南方越人的习俗近乎于野蛮,视他们为蛇虫一族。连屈大均也在《广东新语》里不无轻蔑地称他们为“蛋家贼”“非人类”。

陈临的家族是什么时候来到香山岛的并无记载,他本人是以举孝廉的形式入朝为官的,后来做苍梧太守,关于他的传说和记载都与“孝”有关。黄佐在《香山县志》记载说,苍梧有一个为报父仇的遗腹子,这人长大后把仇人给杀了,官府把这个遗腹子投进了监狱。陈临知道这家人后继无人,待其妻怀孕生子,才将这人处死。

陈临以汉人的标准和礼仪为官一任,深受百姓爱戴。他卸任后,当地百姓每年五月五日至东城门举行纪念陈临的活动。到了南北朝时,陈临仍被人称颂,北齐史学家魏收在《五日诗》里就这样写道:“麦凉殊未毕,蜩鸣早欲闻。……因想苍梧郡,此日祀东君。”

卢亭一族
全族险遭灭顶之灾

卢循在公元411年走到了人生的尽头。他本来是想逃往交州来了此残生,但是他遇到了他致命的劲敌杜慧度。

据《宋书》里的《杜慧度传》记载,公元411年6月25日晨,卢循抵达龙编(交州治所)南津(今越南天德江),命令三军攻进城后再吃饭。

杜慧度背水一战,他把宗族的私有财产拿出来作为赏赐给部众。杜慧度亲自攀上高船,与卢循的部队交战。他用火箭射向敌人的帆船,步兵则在两岸猛烈射击敌人。顷刻之间卢循的船都燃烧了起来,顿时溃不成军,卢循被箭射中后落水而亡。杜慧度捞起卢循的尸体割下他的头颅,然后将他的父亲卢嘏以及卢循的两个儿子、卢循的亲属录事参军阮静、中兵参军罗农夫、李脱等人斩首,首级作为战果被送到了建康邀功。

卢循的残余势力逃到了珠江口一带生活,世居于大奚山(今大屿山,香港岛和万山等岛屿的合称)上,过着与世无争的日子。他们被称为“卢亭人”或“卢余人”。

800年以后,“卢亭人”迎来了他们的灾难。笔者按《广东通志》记载陈述如下:南宋宁宗年间,“卢亭人”生活在东莞县南大奚山,周围有三十六个岛屿。岛民不事农桑,他们的生活来源是以鱼盐为主。朝廷也不向这些岛民征收徭赋。绍兴年间,朝廷在这里设置了水军,对他们鱼盐生计仍然比较宽松。

1197年,朝廷用兵频繁,因此收紧了盐税。无以为生的部分“卢亭人”开始偷贩私盐。在这一年的夏天,广东提举茶盐徐安国派兵缉拿私盐贩子。岛民聚众闹事,杀死了无辜平民130多人。徐安国与经略雷潈素来不和,雷潈借机生事,把岛上的人抓来全杀了。因为此事,徐安国被罢官。八月,新任广州知州钱之望派兵进入大奚山,与岛民展开了激战,岛民还乘着海船打到了广州城下。官军启用灵活的水军跳上岛民们的船斩断帆索,再利用火箭射烧,这才将他们打败。

那次对岛民的大屠杀,“卢亭人”几乎被歼灭。但仍有少数人躲过了劫难。幸存者,他们就成了今日疍家人的始祖之一。同治版的《香山县志》里记载:烟筒山,一名烟管山。上有烟塾旧址,故名。在县东三十五里。东南一小峰有石泉,俗呼为卢亭井。山北临海,巅平坦,屋地数间,犹存耆旧云。国初时设以守望者。

在珠海的梅华西路尽头再往西一公里处,有一条村落曾经叫卢亭山村。另外,据说出生在澳门海边鱼艇上的冼星海先生就是“卢亭人”的后代。

向海而生
咸淡水交汇的生命之歌

坦洲,咸、淡水交汇处,素来为疍家人聚居的地方。

坦洲是古金斗湾冲积平原的一部分,淤积于明末清初,珠江口的人称海滩为“坦”,水中陆地为“洲”,因此称“坦洲”。唐代以前就有人在这里围海煮盐。唐至德二年(公元757年),东莞县官府因此处盛产海盐,遂设置香山镇。南宋绍兴,濠潭改名香山场,金斗湾盐场也改称香山场盐场。

坦洲镇中心区浅滩淤积开始于明代。清乾隆年间,珠江水挟带来的泥沙不断沉积,经过漫长的岁月,许多地方逐渐形成广阔的冲积平原。海水也逐渐远退,盐田变潮田。到清代道光年间,金斗湾完全脱海成陆,形成一大片沙田。到光绪年间已经是“蜘洲周回八九里”“西临大海,弥望稻田,万绿无际”。


坦洲镇新丰渡口两岸。 记者 杨彦华 摄

近日,笔者去了一趟坦洲镇合胜社区新丰经济社。此处四周环水,保留了完整的大沙田风景,是老坦洲人的记忆。

岛上有三个自然村,新丰、恒丰、西围,有120户500多口人。在2020年以前,他们一直靠着轮渡进出。2020年之后架起了便民桥,这才让他们不再是一个孤立的岛。但是,坐惯了轮渡的村民还是愿意花费一块钱乘轮渡去到对岸,乘船很直接,不必通过便民铁桥绕道。

新丰渡口的风景吸引了不少人过来游玩,河堤被修整得很时尚,新晋成为网红打卡点。笔者花费了一块钱乘船去岛上,沿着河涌堤岸走了很长一段路。岛内真正地保留了原生态,香蕉、水杉、芦苇都以最原始的状态生长在沙田里。架设在水面的棚子、停靠在岸边的半废弃的渔船、偶尔冒出来的村民,无不在提醒着笔者,这里虽然生活宁静,但在两里开外的地方就是闹市。

笔者在这里遇见的四个人,交谈时没大注意,后来仔细想了一下,他们又具有代表性。

一位是78岁的欧阳旺,他骑着自行车,听着粤剧去岛上玩。他是小岛对岸合冲村的人。难得他在这个年纪能说普通话,我们交流起来虽然有些吃力,但还是完整地了解了他的人生。他祖辈老家是江门新会人,他从小就在坦洲居住,他算起来是第三代。说到他的下一代,他说儿媳妇是广西人。


坦洲镇老人欧阳旺。记者 杨彦华 摄

第二位是新丰渡口的工作人员李姐,她告诉我,她是岛上的媳妇,老家是台山的。她在这里生活了30年了。

最后是一对来自内蒙古的夫妻,男的姓鲍,女的叫十月(蒙语翻译)。10多年以前他们放弃了稳定的工作,来到了坦洲,在这里的日资企业工作。虽然有时也很想念家乡,但是他们也习惯了南方的生活。

不难看出,如今的金斗湾是一个兼容并包的移民社会,他们在这里找到了归宿。

离开小岛时,在渡口工作的李姐指着那片河道说,“顺着河道,一直再往前走10多里,就直通到海了。”

从古至今,生活在这里的人们向海而生。这里曾经是“疍家人”聚居的地方,他们长期同大海的咸水打交道,疍家人口耳传唱的“咸水歌”至今依然流传。而现在,越来越多的外来移民来到了这里,他们也将与本土人一道在这里繁衍、生活、融合,以自己的方式把故事书写下去。


【策划/统筹】吴森林

【联合出品】中山日报 香山文化研究院


往期回顾↓↓

穿越深中通道②|香山秀出南海壖 四围碧水涵青天

穿越深中通道①|台山初罢雾 岐海正分流!伶仃洋及香山全域沧海桑田的地理变迁


编辑 侯海影  二审 朱晖   三审 陈浩勤

数字报
公益广告
版权与免责声明:
① 凡本网注明“来源”为“中山日报”、“中山商报”、“中山网”的所有文字、图片和视频,版权均属中山网所有,任何媒体、网站或个人未经本网协议授权不得转载、链接、转贴或以其他方式复制发表。已经被本网协议授权的媒体、网站,在下载使用时必须注明“来源:中山网”,违者本网将依法追究责任。
② 本网未注明“来源”为“中山日报”、“中山商报”、“中山网”的文/图等稿件均为转载稿,本网转载出于传递更多信息之目的,并不意味着赞同其观点或证实其内容的真实性。如其他媒体、网站或个人从本网下载使用,必须保留本网注明的“来源”,并自负版权等法律责任。如擅自篡改为“来源:中山网”,本网将依法追究责任。如对文章内容有疑议,请及时与我们联系。
③ 如本网转载涉及版权等问题,请作者在两周内速来电或来函与中山网联系。
联系人:陈小姐(电话:0760-8823827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