万历十九年(1591年)夏天,被贬到广东徐闻做典史的汤显祖,从家乡江西临川出发赴任,一路往南,进入广东,受朋友之邀还有了一次澳门“自由行”。在澳门的所见所闻,大大开拓了他的视野。这位剧作家作了多首诗描述当时的澳门商贾云集、中西文化交融的盛大场面,并在7年后的举世名作《牡丹亭》中,数次提到“香山”。
“不住田园不树桑,峩珂衣锦下云樯。明珠海上传星气,白玉河边看月光。”(《香岙逢胡贾》),剧作家眼里的澳门,如此繁华旖旎。这距离1557年葡萄牙人正式被允许在澳门永久居住才30多年。大航海时代的到来,此时的澳门,从香山县偏僻的渔村逐渐成为海上贸易的重要商埠,香山县乃至整个广东也由此被快速地拉入到世界经济大格局中。澳门的开放,对香山的经济、社会、人文等方面产生了直接而深层的影响。当我们再次走进历史,也许可以为香山的开放、包容找到更多的注解。
汤显祖眼里的澳门
汤显祖天资聪颖,才学过人,21岁就中了举人。之后他因性格高洁,不肯攀附权贵,得罪了当朝首辅张居正,所以连续多次会试均名落孙山。1583年,他才中进士,1591年,他的一篇抨击朝政的文章《论辅臣科臣疏》让明神宗一道圣旨把他贬到了雷州半岛的徐闻县做典史。如果纵观汤显祖的一生,这次被贬经历对他来说也不算太大的风浪,他就是这么一个不肯屈服于权势,“豁得出去”的人,对于结果也做好了心理准备。
内心的抑郁当然是有的,遭遇腐败黑暗的官场,蹉跎半生,难以施展抱负,但坎坷的仕途并不能磨灭汤显祖心中的傲气。当来到明朝开放的港口澳门时,一个新世界在面前打开,这是跟故乡临川和待了七年的南京完全不一样的世界,汤显祖尽情地欣赏着眼前发生的一切,在诗歌里描述澳门的与众不同。
穿梭于广州与澳门之间的商船。翻拍于广州十三行博物馆
这里有不同于大明王朝农桑耕织的农业生活,目光所及是衣着华丽的外国人、急驰如飞的外国商船,繁忙交易的港口和击鼓醉呼的声色犬马生活。这位被贬的小吏,生活在封闭而传统的世界里的大明子民,第一次看到了大海,看到了胡贾,看到了40年来从没想象过的世界。这种经历,估计会对人生生出更多的辽阔和豁达吧。
在汤显祖的笔下,外国人“不住田园不树桑,峩珂衣锦下云樯。”——他们没有种田也没有栽桑,却衣着华丽佩戴珠宝。外国的美女“花面蛮姬十五强,蔷薇露水拂朝妆。”——她们面容美丽,香气袭人。
澳门的繁华更让汤显祖不吝笔墨,前文所说的“明珠海上传星气,白玉河边看月光”,便由此可见一番——海上繁忙的珠宝交易,精致的珠宝放出的耀眼光芒,照耀着剧作家好奇的眼睛,让他分不清这光芒到底是来自月亮还是来自于船上堆积的名贵珠宝。当然,在港口停泊的货船上,剧作家不仅看到了珠宝,还有香料、丝绸、鸦片、土特产等等。
18世纪出口的青花描金茶壶套件。拍摄于中山市博物馆
在与朋友和译者的交流中,汤显祖了解到,原来江面上或飞驰而过或停泊港口的商船,穿行于多个国家做贸易,他在《听香山译者》之一中写道:占城十日过交栏,十二帆飞看溜还。握粟定留三佛国,采香长傍九洲山。原来,葡萄牙的商船从生产“占城稻”的占城(今越南中部)出发,十日到交栏山(印度尼西亚的格兰岛),在三佛齐国(今印度尼西亚苏门答腊)停泊,然后去九洲山(今在伶仃洋西南部,当时在香山县东南部)购香料。
汤显祖的细致观察和记录,是他个人“开眼看世界”的真实写照,也让我们能一窥当年澳门中西经济文化融合的盛况。此时的明朝处于资本主义萌芽时期,反理学、反传统、反专制的思想也影响着汤显祖,澳门与内陆的巨大反差必然也冲击着他的内心。7年后,汤显祖创作的传世名作《牡丹亭》歌颂对自由爱情的追求,倡导个性解放,并且文中多处有关于“香山”的文字,如“一领破袈裟,香山里巴。多生多宝多菩萨,多多照证光光乍。”(第二十一出《谒遇》)。澳门行对他来说,也许是终生难忘的经历吧。
浪白澳的前世繁华
汤显祖可能没有意识到,澳门繁华的背后折射的是世界经济格局的根本性变化。大航海时代的到来,打破了以往世界各个地区互相隔绝和孤立发展的局面,使人类第一次建立起跨越大陆和海洋的全球性联系。而澳门,正如Geoffrey C.Gunn在《澳门史(1557-1999)》里说的那样:在葡萄牙海上力量的保护下,它(澳门)从中华帝国外围的一个前哨,成长为世界经济体系在亚太半球发展中的一个关键节点。书中说到:“并入一个以欧洲为中心的资本主义世界经济,绝不是根据那些已被并入者的邀请,准确地说,源自世界经济扩张边界的需要。”
清中期《海疆洋界形势全图》,浪白澳在其中。翻拍于中山市博物馆
汤显祖看到的澳门,在十六和十七世纪是海上丝绸之路的重要枢纽,途经澳门共有三条重要航线:一是澳门——印度果阿——葡萄牙里斯本航线;二是澳门——日本长崎航线;三是澳门——菲律宾马尼拉——南美洲墨西哥航线。通过这三条航线,欧洲、亚洲、美洲联在了一起,异国商船带来各国货物的同时,也将先进技术、经商理念、文化等等带到了中国。
其实,在澳门之前,外来的商船多是在距离澳门百余里的浪白澳(又称“浪白滘”)进行交易的。
在清人印光任、张汝霖著的《澳门记略》中,有这样的记载:“外有岛,广百余里,是为浪白滘。明初诸蕃互市于此,嘉靖中始移濠镜。”“濠镜”即指澳门。这一说法在《澳门史》得到了印证。书中说,1542年,浪白澳岛成了葡萄牙走私贩子们的集合地,到1560年,吸引了大约500至600名葡萄牙人。1554年,明朝政府将在澳门建造的海关署迁到了浪白澳。从那一年起,浪白澳就成了年度集市场所。同年,葡萄牙人还得到了明朝政府的许可,可以到广州从事商业活动。
浪白,容易让人联想起层层叠叠的海浪激荡起的白色浪花。珠海博物馆展出了几张保存至今的手绘地图,“浪白”作为海岛名均有专门的标注。可以说,浪白澳曾是海上丝绸之路的重要节点。据史料记载,当时,来浪白澳贸易的主要国家和地区有暹罗(泰国)、占城(越南)、爪哇(印度尼西亚)、琉球(日本冲绳)和佛郎机(指葡萄牙人,也泛指欧洲商人)。国内来贸易的主要有漳州、泉州、温州、宁波和广东东莞及新会等地商人。但到了嘉靖年间,“诸蕃以浪白辽远,重贿当事求濠镜为澳。……番人于二湾中聚众筑城,自是新宁之广海、望峒、奇潭,香山之浪白、十字门,东莞之虎头门、屯门、鸡栖诸澳悉废,而濠镜独为舶薮。”(清初屈大均著《广东新语》)1560年以后,澳门代替了浪白澳的贸易通商口岸地位,浪白澳逐渐退出了世界贸易的舞台。
现在的珠海南水村就是当年浪白澳的所在地。翻拍于珠海市博物馆
据历史学者考证,浪白澳应该是指今天珠海市南水镇一带,但地域范围比今天南水广。几百年的沧海桑田,泥沙沉积、陆地相连的浪白澳不再是沧海里的一个小岛。如今走在珠海市金湾区南水镇,感觉和普通的滨海小镇没有太大区别。温润的海风吹来,想到这里曾是沧海一粟,却聚拥着国内外商船,内心不禁生出更多的感慨。
林则徐走过的岐澳古道
澳门打开的窗口,让香山得地利之便,优先参与到全球化贸易体系之中,向大海张开了怀抱。在香山境内,国外工业品与中国农副手工业产品的贸易更加密切,传统内向化的市场流通体系正逐渐转向以口岸城市为中心的外向化的市场体系。
不过,当时的贸易并没有现在这般自由。1574年,明政府设立关闸,闸门定期开放,允许中外商民定期采购日常用品和进行货物交易。康熙十八年(1679)十二月,清政府放开内地至关闸与澳门进行陆路贸易,交易双方将货物由旱路挑至关前界口贸易。明朝遗民、清初名画家、诗人吴渔山(1632~1718)在《澳中杂咏》第十八首写出了这种热闹场面:小西船到客先闻,就买胡椒闹夕曛。十日纵横拥沙路,担夫黑白一群群。诗中描述了成群结队的挑夫从界口买回来的外国商品,将运往内陆各地,这种陆路贸易行为被当地称为“走澳”。
正是“走澳”的出现,才有了后来的岐澳古道。香山县城到澳门的交通,最开始主要靠水路,明中期以后,随着香山沙田大量开发,村庄和墟市数量增加,从香山县城到澳门的陆路主干道逐渐形成。万历中期,在率先成陆的香山县东部开始出现途经凤凰山脚往来香山县城与澳门的陆路,这就是东干道,并成为香山县城与澳门之间的官道。清初,与岐澳古道相关的陆路南干道形成,最初是往来香山与澳门的民间商道,到乾隆年间,发展为官民共享的官道。道光十九年(1839)七月,钦差大臣林则徐与两广总督邓廷桢就是沿岐澳古道巡视澳门。林则徐在《日记》中写到:
卯刻出南门,十里双合山,或呼为香栗山。又十里石鼓,过此即山路,曰平迳岭,尚不甚峻。自石鼓达至岭上之平迳汛,计十里。下岭三里为蚺蛇汛,又十里榕树塘,又十里雍陌,在郑氏祠内饭。未科又行,二十里古鹤,又五里界涌,又十里南大涌,又五里翠微村,又十里前山寨,在都司署中住。澳门同知亦驻此,俱来见。
这条岐澳古道对于民国时期15岁的徐慧侠来说,再熟悉不过了。近代香山学者郑彼岸用石岐方言写成的长诗《走翠微》里描述了她经常穿行于濠头到翠微(位于珠海市翠微村)之间一买一卖的经历。头一天五更吃过饭后,她便挑米上路,崎岖山路最难走,但她跟着赶路的大部队不敢落下,下午三时卖了米住到客栈。第二天一早天刚亮,她就到圩市买青盐和豆,挑着担子跟着大部队沿旧路走回来。到初更才到家,等到天亮把货卖完,一算账才赚了10多块钱。这也许是民国时期很多香山人的共同记忆,也说明了岐澳古道对于百姓日常生活的重要性。
香山人参与到澳门—广州的商贸活动中的群塑像。拍摄于中山市博物馆
经最新考古发掘和史料研究,岐澳古道起自香山城南门,路途经桂峰茶亭(今东区新安村口)、双合山(五桂山双合山)、石鼓(今五桂山石鼓)、云迳寺茶亭(今五桂山云迳顶)、石莹桥(今槟榔山路与城桂路交叉路口附近)、大南坑(今五桂山南坑)、蚺蛇塘汛(今五桂山南塘)、平湖、沙岗(今三乡平湖、沙岗)、雍陌(今三乡雍陌)、古鹤(今三乡古鹤)、前山寨(今珠海前山)、莲花迳(今珠海)抵达澳门,由澳门可以扬帆出海。
1927年,中山人郑芷湘、郑礼卿、吴梅一、黄昌垣等发起修筑以东干道为主体,从县城石岐直通澳门的“岐关车路”,这也是中国第一家路权产权自主经营的民营车路公司。几经波折,耗时9年,岐关车路于1936年通车。岐关西路工程舍弃传统的岐澳古道路线,取道县城石岐镇南下至东林山华佗庙、沙冈、北台,再由北台经湖州、深湾、三乡马迳到萧家村,接通岐关东路。
如今,岐澳古道完成了作为通道的历史使命,成为人们缅怀历史的人文景点。
【统筹】记者 吴森林
【文字】记者 黄启艳
【图片】记者 杨彦华
往期链接:
编辑 陈家浩 二审 朱晖 三审 程明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