穿越深中通道 ⑫ | 涛来势转雄 猎猎驾长风

发布时间:2023-05-26 来源:中山日报

夏日的清晨,位于岐江河畔的岐江公园里,草木葱茏,鲜花盛开,人们或者散步、或晨练、或休憩,享受属于自己的悠闲时光。经过艺术化处理的船厂设备静静地矗立在公园里,提醒着人们,历史并未走远。70年前,这里还荒草丛生,人们卷起裤脚,挥洒着汗水,也是在夏天,这里建起了新中国成立后中山第一家新工厂。

岐江公园。记者 夏升权 摄

新中国成立之初,国家一穷二白,百废待兴,工业基础异常薄弱,决定实施“一五”计划。来自天南海北的年轻人,怀着建设社会主义的热情,刻苦攻坚,迎难而上,将汗水洒在岐江河畔,一家家工厂拔地而起,技术不断突破,产量不断刷新,为中山经济社会发展打下了基础。这是一段激情燃烧的岁月,这是新老中山人共同书写的创业史。如今,行走在岐江公园,看着船坞、骨骼水塔、铁轨、龙门吊……仿佛还能听到鼓舞人心的时代回响。

当年中山“家底薄”

岐江河,被中山人称为“母亲河”,其实一定程度上说,它也是孕育中山近现代工业和商贸文明的“母亲河”,这与其地理位置分不开。自香山立县以来,数百年间,历经沧海桑田的地质变迁,香山积沙成陆,丘陵与平原交错,河网密布,为农耕经济和商品交易的发展提供了基础,而岐江河就扮演着重要的交通通道角色。

根据学者研究,近代以来,在珠江三角洲地区,内河木船货运极其繁盛,来往小轮众多,通过珠江及其支流的连接,形成了粤港澳大商埠格局之下层次分明、灵活开放、运行便捷的市场体系和经济网络。这一互动的市场体系,将三角洲地区的小农经济、家庭手工业和此后兴起的现代工业生产联系在一起,参与整个世界市场的交换和分配,实现价值循环与社会经济再生产。

借助广州和澳门等对外贸易的重要窗口,香山是岭南较早参与全球贸易的地区。贸易的发展,以及大量的香山人出海谋生学得技能返乡,又带动了香山本土的加工业发展,例如食品加工、制糖、凉果制作、小五金制作等。

中山市委党史研究室原主任郭昉凌介绍,中山本土最早的近代工业可以追溯到1908年的香山机制砖厂,此后在1912年有迪光电厂、朱英利织袜厂。到1949年,中山有制糖、碾米、榨油、酱料、烟丝、印刷、发电、纺织等151家私营企业,大部分厂家规模小,设备简陋。

如上,就是新中国成立前中山工业方面的“家底”。

百废待兴实施“一五”计划

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后,百废待兴,经济基础十分薄弱,加快经济发展成为了全国人民的迫切愿望。20世纪50年代,世界范围内掀起了一场工业化的浪潮。中共中央提出从1953年开始,实施发展国民经济第一个五年计划,其主要任务有两点:

一是集中力量进行工业化建设;

二是加快推进各经济领域的社会主义改造。第一个五年计划的制定与实施标志着系统建设社会主义的开始。

根据中央和省的相关精神,中山县委确定以工业建设为整个经济建设的主要任务,并且集中一定力量发展工业。郭昉凌曾主编过《见证中山70年》等一系列史料,她介绍,中山按照广东省“一五”计划确定的地方工业和手工业要为农业生产和人民生活需要服务的要求,对私营工业实行公私合营及合作社形式经营,重点抓好糖业生产,扩大缫丝业生产,加强国有企业管理,扩大农机企业生产规模,抓好手工业生产调整,提高产品质量。

石岐市成立后(1953年3月12日,为省辖市),以工业建设为中心,市委设立工业部专门负责发展工作,随后还分别成立了筹建粤中船厂、中山华侨造纸厂、中山糖厂等领导组。同时,将地方国营企业的发展与对私营工业社会主义改造结合起来,主要有三种模式:

一是把原来分散经营的小厂集中起来联营,地方政府再投入一定的资金,增加设备,建立管理制度,成为地方国营工业企业;

二是将原来私营商业的人员、资金,转办工业;

三是对以手工操作为主的手工业作坊的改造,成立生产合作社。

中山糖厂当年生产的产品。 翻拍于中山市档案馆

正是在这种思路的指导下,有了石岐印刷厂、粤中船厂、酱料厂(后为美味鲜食品厂)、咀香园食品厂、石岐酒厂、石岐制造药厂、石岐玻璃厂、华侨造纸厂等,木器社、家私社、草织社等合作社应运而生,成了中山后来工业发展的起点。

激情燃烧打下中山工业基础

20世纪50年代,中山大地上,处处涌动着发展经济、大干快上的热潮。如今,从当年的见证者回忆中,还能感受那份建设社会主义的火热激情和冲天干劲。

1954年7月1日,粤中船厂建成投产,这是中山在新中国成立后第一家新建设的工厂,是第一家省属国营厂。在尚属于“荒郊野外”的岐江河西郊,每个人都对未来充满了憧憬。一大批来自五湖四海的工程师、技术人员心中唱着“我是革命一块砖,哪里需要哪里搬”,一头扎进船厂成为了一名光荣的产业工人。

粤中船厂老照片(资料图)。

居民们拆了围墙、危房,把暂时用不上的砖、瓦、木材等送到了工地做建筑材料;工人们住草棚,卷起裤管站在雨后被水浸的工地上吃饭,用手工锯木头。船厂买不起国外的技术,工程师们就把零件拆开来研究,自己发明出了后来被推广的液压设备。遇到问题,干部和职工一起蹲在40多摄氏度的船舱里找解决方案;造好船后,大家半夜不睡,等着涨水,一起去车间把船拱下水。

这样的故事还有很多。

◇1955年11月

在荒无人烟的黄圃镇牛岗山脚下,中山糖厂正式动工。仅用了两年的时间,由中国自行设计、自行制造设备和自行建筑安装投产的工厂崛地而起,其规模成为当时中国工业企业的“巨无霸”。糖厂青年成立了中山糖厂青年突击队,号召全体职工“征服”牛岗山。为了方便运输,全厂职工挖出了一条人工运河,从鸡鸦水道直通糖厂。据时任国营中山糖厂办公室主任阮守源回忆,每到榨季(即甘蔗糖分含量最高的11月—翌年3月),糖厂的码头每天排满送甘蔗的船只,拥挤的船只让人看不见水面,糖厂车间榨糖的机器24小时不停,工人工作8小时三班倒。中山糖厂1959年评为广东省先进集体,出席全国工交、基建、财贸战线群英会。

中山糖厂当年挖出的人工运河。记者 杨彦华 摄

◇1966年初

在石岐区太平路一间闲置的旧监仓,在人员少、资金少、无设备、无技术的条件下,干部、工人、技术员三天三夜不睡觉,最终试制出来了除草醚。之后,在青溪路116号,一片水深过膝的禾田上,经过2个月昼夜奋战,填出了2万平方米的平地,又经过一年奋战,盖起了厂房,石岐农药厂正式诞生。

老中山人口中熟悉的玻璃厂、农机二厂(前身为中山县农业机械修造厂)、石岐酒厂、石岐砖厂、石岐酱料厂等国营厂,其背后,无一不是有关火热青春、艰苦奋斗和集体主义的故事。

刚出版了《中山工业简史》的作者谭华健在梳理这段时间的史料时,常常被这种精神感染,他说,那时候搞经济建设的愿望非常紧迫,人民群众积极参与,一门心思钻进去,就是想改变、想创造。虽然要克服很多的困难,但也正是在解决困难的过程中,中山提高了自身发展能力。他表示,当时中山是农业大县,“一五计划”重点围绕农业的需求展开,比如糖厂、农机站等,突出工业为农业服务,提高农业机械化水平和生产能力。1964年,党中央对全国工业战线发出“工业学大庆”的号召,进一步激发了产业工人自力更生、艰苦奋斗的积极性,中山涌现出了一批工业标兵。“这种氛围很感染人,这是中山打下的产业基础,为改革开放后中山掀起工业发展热潮打下了基础。”谭华健说。

“中山人一直绷着一股劲”

4月,在中山市原副市长吕伟雄的召集下,郭昉凌和一群“中山老工业”走访了中山糖厂旧址,她把手机拍的照片一张张给记者看,“这里是宿舍,你看这一排排苏式房子,在当时算条件很好了,说明糖厂非常重视人才、尊重知识分子,搞工业必须要有技术人才,当时来糖厂的大部分是知识分子。”她一边说,一边划动着手机里的照片。郭昉凌说,那股热火朝天的干劲真是了不起,比如,鸡鸦水道和糖厂还有段距离,为了方便运蔗船停泊,糖厂挖了一条人工运河,“能够在荒地上挖出一条泊船的运河,这真不是一般的干劲啊。”她深有感触地说。

“那时候中山人有一股劲,这股劲一直绷着,所以到改革开放后仍高奏凯歌。”郭昉凌说。

5月24日,天有微雨,记者在中山兴中集团中垣物业拓展有限公司几位人员的带领下,来到了糖厂码头对岸,只见人工河静水微澜,与宽阔的鸡鸦水道在不远处连接,码头上的几台塔吊默默耸立,满目苍翠的牛岗山脚下,红色的苏式红砖建筑坐落在一片有些陈旧的厂房里,仿佛已经融进了岁月。

带路的几位大哥都是“老国企”,当年的年轻小伙如今白发已爬上了双鬓。一公里多的路,不时遇到老熟人跟他们打招呼。他们引着记者看码头、仓库、电影院、水闸、员工宿舍、机修厂、银行等,其中还有几栋20世纪50年代的建筑。它们有的被闲置或废弃,有的租做厂房,有的住着人,但建筑外观和框架大多还保留着原来的样子。老建筑默默在那里,仿佛要停留在过去,又仿佛要把现时的新生活装进来。

20世纪80年代,随着改革开放的深入推进,国外的白糖进入国内,加上农民有了种植农作物的自主权,改做其他经济效益更高的渔业,中山糖厂逐渐走下坡路,并于2000年实现全面转制,部分物业卖给了私营业主。当初糖厂的职工,也和不少中山其他国企的职工一样,汇入生活的洪流,继续体验人生的酸甜苦辣。这些中山国营工厂的诸多荣誉和“威水史”,此后一再被老一辈细细回味和咀嚼。

5月17日,中山市黄圃镇新丰(新糖、文明)片区城市更新片区策划(HPZ-60单元规划)成果批复,片区南部的中山糖厂被纳入市域工业遗产保护名录,将被活化利用。中山糖厂将跟岐江公园一样,作为记忆载体,以另一种形式让更多人了解那段激情燃烧的岁月。

【统筹】记者 吴森林


往期回顾↓↓

穿越深中通道⑪ | 筚路蓝缕启山林 栉风沐雨开先河

穿越深中通道⑩ | 明珠海上传星气 白玉河边看月光

穿越深中通道⑨ | 四百年里第 十八世书香

穿越深中通道⑧ | 菊花看不尽 分食硝烟起

穿越深中通道⑦ | 千年沧海上 精卫是吾魂

穿越深中通道⑥ | 阳春布德泽 万物生光辉

穿越深中通道⑤ | 年深外境犹吾境 日久他乡是故乡

穿越深中通道④ | 飞花片片劳相系 不使风吹作锦泥

穿越深中通道③|山有木兮木有枝 心悦君兮君不知

穿越深中通道②|香山秀出南海壖 四围碧水涵青天

穿越深中通道①|台山初罢雾 岐海正分流!伶仃洋及香山全域沧海桑田的地理变迁


编辑 汪佳  二审 朱晖  三审 陈浩勤

数字报
公益广告
版权与免责声明:
① 凡本网注明“来源”为“中山日报”、“中山商报”、“中山网”的所有文字、图片和视频,版权均属中山网所有,任何媒体、网站或个人未经本网协议授权不得转载、链接、转贴或以其他方式复制发表。已经被本网协议授权的媒体、网站,在下载使用时必须注明“来源:中山网”,违者本网将依法追究责任。
② 本网未注明“来源”为“中山日报”、“中山商报”、“中山网”的文/图等稿件均为转载稿,本网转载出于传递更多信息之目的,并不意味着赞同其观点或证实其内容的真实性。如其他媒体、网站或个人从本网下载使用,必须保留本网注明的“来源”,并自负版权等法律责任。如擅自篡改为“来源:中山网”,本网将依法追究责任。如对文章内容有疑议,请及时与我们联系。
③ 如本网转载涉及版权等问题,请作者在两周内速来电或来函与中山网联系。
联系人:陈小姐(电话:0760-8823827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