穿越深中通道 ⑯ | 要看银山拍天浪 开窗放入大江来

发布时间:2023-08-15 来源:中山日报
中山日报8月15日04版。

当改革开放进入第30个年头,广东珠江三角洲发展在取得重大成就的同时,产业层次总体偏低、土地开发强度过高、环境污染问题较突出等问题也逐渐暴露。

一方面,全球金融危机爆发后,珠三角需要重新考虑如何参与全球竞争和世界产业分工;另一方面,国内百舸争流的区域竞争新局面已出现,广东如何才能保持排头兵优势?2008年12月,国务院批复同意实施《珠江三角洲地区改革发展规划纲要》(下简称“《珠三角规划纲要》”)。

由此,珠三角从“各自为战”向一体化发展转型,位于珠三角广佛肇、深莞惠、珠中江三大经济圈交互位置的中山,扮演的重要交通枢纽角色更加凸显。《珠三角规划纲要》中明确提出,要增强珠江口东西两岸的交通联系,重点建设深圳至中山的跨珠江口通道等重大交通基础设施项目。《珠三角规划纲要》还赋予中山“一个枢纽、两个基地、三个试点”的战略定位。

为弥补中山没有重大战略发展平台的缺憾,2011年,中山立足珠三角,在中山东部临海区域规划布局翠亨新区战略平台。2012年,中山翠亨新区规划建设方案获省批复,2013年3月25日挂牌成立。如今,翠亨新区已成为珠江口东西两岸融合互动发展的桥头堡、“黄金内湾”特色平台、粤港澳大湾区建设的重点战略平台。

珠三角城市与港澳的互联互通日益紧密。这一时期,广东自贸试验区的建设,带来珠江口环湾港口经济蓬勃发展。中山继续加快对外开放步伐。2010年,中山保税物流中心正式运营;2016年,中山港升格为一类口岸;同年底,深中通道开建,中山迎来了“大桥时代”。2019年2月《粤港澳大湾区发展规划纲要》印发,粤港澳大湾区包括香港、澳门和珠三角九市,将打造国际一流湾区和世界级城市群。

从“珠江三角洲”迈向“大湾区”,中山地理位置虽然不变,但发展的坐标轴已然发生了巨变。

从深中通道中山登陆口远眺深圳。记者 缪晓剑 摄

面向伶仃洋
建设翠亨新区“未来之城”

在翠亨新区马鞍岛,天气晴好的时候,肉眼能望见对岸的深圳前海。明年即将通车的深中通道已如长虹,伸向深圳前海。深中通道,是环珠江口一条重要的通道,是环珠江口交通网重要组成部分。这最短的“一横”,将把珠江口东西两岸的通勤距离拉近至20分钟。

早在《珠三角规划纲要》颁布实施时,增强珠江口东西两岸的交通联系,重点建设深圳至中山的跨珠江口通道等重大交通基础设施项目就已被提出。2019年2月《粤港澳大湾区发展规划纲要》印发,提出了更高要求,在“空间布局”章节,第一节“构建极点带动、轴带支撑网络化空间布局”提出,更好发挥港珠澳大桥作用,加快建设深(圳)中(山)通道、深(圳)茂(名)铁路等重要交通设施,提高珠江西岸地区发展水平,促进东西两岸协同发展。

东西岸发展不平衡问题越突出,协同发展越紧迫,翠亨新区所处的“桥头堡”位置就越凸显。深中通道在中山的落脚点,就位于翠亨新区的马鞍岛。马鞍岛以及翠亨新区功能定位的变化,也记录着珠三角这一阶段从各城市百花竞放到逐渐走向都市圈、城市群一体化发展的过程。

马鞍岛最初在20世纪70年代围垦造田形成。到2002年,中山市委成立临海工业园,开始对马鞍岛进行开发,先后平整了土地,完成部分路网等基础设施建设,招引42个以船舶制造、海洋工程、机械制造等为主的产业项目。2004年12月,马鞍岛获批国家火炬计划(中山)临海装备制造业基地,由火炬开发区管辖,计划重点发展装备制造业,发挥新建立的国家火炬计划(中山)临海装备制造产业基地的品牌优势、空间优势、配套优势和地缘优势,把装备制造业发展成为火炬区又一支柱产业。这一时期,临海工业园引入了不少央企、国企。在马鞍岛东部临海,现有中铁、广船、广新等船舶、装备制造企业。

《珠三角规划纲要》印发,提出珠三角要推进与港澳紧密合作,共同打造亚太地区最具活力和国际竞争力的城市群,形成粤港澳三地分工合作、优势互补、全球最具核心竞争力的大都市圈之一和亚太地区重要的创新中心和成果转化基地,并将加快推进珠三角区域经济一体化作为解决发展不平衡问题的重要举措。这一时期,深莞惠、广佛肇、珠中江三大经济圈加速了一体化的融合发展;广州、深圳的双中心地位引领一体化发展的总体策略基本形成。

《珠三角规划纲要》赋予中山市“一个枢纽、两个基地、三个试点”的战略定位,即打造“珠三角三大经济圈重要交通枢纽,沿海产业带先进制造业基地,珠江口西岸重要的服务业基地,全国统筹城乡发展综合改革试点,全国创新审批方式改革试点,广东省产业集群升级创新试点”。

这一时期,珠三角各大城市加快转型升级,谋划建设重大发展平台。东莞在2001年已启动建设松山湖科技产业园区,2010年升格为国家高新技术产业开发区;广州南沙2005年设区,以打造国际航运、对外贸易等重大功能性战略平台为抓手,2015年成为国家自贸区;深圳前海早在2010年就被国务院明确要建设成为粤港现代服务业创新合作示范区。

翠亨新区。记者 缪晓剑 摄

在这样的大背景下,翠亨新区平台的筹划被提上日程。2011年5月份,广东省政府组织召开专题会议,19个省直相关部门对涉及翠亨新区建设的有关问题进行了研究;6月23日,市委市政府召开了翠亨新区前期工作会议,成立翠亨新区前期工作领导小组;10月9日,纪念辛亥革命100周年暨首届孙中山文化节拉开帷幕,中山市公布了翠亨新区的空间发展战略规划和总体概念。10月底,翠亨新区的战略规划已经由上海同济大学城市规划设计团队完成并提交。

2013年3月25日,中山翠亨新区成立暨重点项目签约仪式在翠亨新区规划馆举行。省机构编制委员会关于成立中山翠亨新区管理机构的批复文件:经省人民政府同意,设立中山翠亨新区管理委员会。建设翠亨新区是省委、省政府立足全省发展大局和推进珠三角经济一体化进程作出的一项重大战略部署。高水平、高标准、有特色地推进新区建设,努力把新区建设成为最宜居、低碳、现代化的滨海新城。

翠亨新区是中山立足长远发展倾力打造的重大战略平台,将引领中山从以岐江河为主的“江河时代”向依托伶仃洋的“海洋时代”跨越。当时,翠亨新区规划范围包括南朗镇(现南朗街道)、横门岛及临海区域。新区坚持“产城融合、智慧创新、天人合一、和谐善治、精神家园”的发展理念,在核心区产业方面,以培育产业组团和构建垂直产业链体系为重点,以服务“全域中山”建设、健全区域产业价值链体系、引领提升珠三角地区产业发展为目标,重点发展“翠-亨-引领-未来”为主题的四大产业组团,包括打造世界级绿色产业集聚区的绿色“翠湾”、营造全国领先宜居宜业环境的品质“亨湾”、扶持具有区域竞争优势高端产业的特色“引领湾”、培育可望迎来发展拐点新兴产业的前瞻“未来湾”。

发力港口经济
进一步扩大对外开放

这一时期,除了大平台的谋划和打造,中山也在寻求进一步对外开放,为保持中山的外贸优势、促进港口经济持续发展,争取获得更多的政策红利支持。

在改革开放的前30年,珠江三角洲(包括香港)港口群与区域经济一起得到迅速发展。其中,香港、深圳、广州、珠海、东莞的港口多为深水港口,而其他大部分为内河港口。

回望中山改革开放发展史,不难发现,港口对中山发展外向型经济作出了重要贡献。1985年,中山港投入使用,中山的集装箱运输开始起步,1994年突破10万标准箱,1998年超过38万标准箱,集装箱吞吐量跻身全省第二、内地港口第九。到2006年,中山港已达到年集装箱吞吐量112.54万标箱,在内地港口中集装箱吞吐量连续9年名列前十。

从地理位置看,中山港位于珠江水系8大门户之一,中山港口岸东隔伶仃洋与深圳港,与香港相望并接通国际航线,西接西江流域,南通珠海港、澳门港,北通广州港。扮演“喂给港”角色的中山港口,依托腹地经济发展的迅猛,业务上一直保持名列前茅。可以说,中山外贸的发展正是依托港口运输快速发展起来的,并通过港口的一“吐”一“纳”,将中山与国际市场联结起来,使中山更好地参与国际市场分工。

随着2008年金融危机的发生,劳动密集型产业转移,长三角口岸伴随产业转型迅速发展,广东的港口经济也面临新的挑战。珠江口码头因相互邻近、功能同质,竞争日趋激烈。中山的口岸吞吐量,也逐渐跌出了全国前十的行列。这一时期,中山在巩固港口竞争优势上,做了许多努力和尝试。

工作人员在黄圃港监管钢铁结构体水箱装船。通讯员 黄华就 摄

2010年7月,中山保税物流中心正式运营,“一日游”业务火爆。中山保税物流中心具有“境内关外”的特许政策优势。以往,一些加工贸易企业采取出口转内销的方式,获得出口退税,这种出口复进口的形式被称为“一日游”。中山保税物流中心的运营,使得企业不用再将产品运往香港、澳门,或者转道深圳盐田等保税区,直接在家门口就实现“一日游”。保税物流中心为中山外贸发展注入新的活力。为了扩大竞争优势,中山保税物流中心一直在努力争取向综合保税区升级。

中山还加快了“一港五区”的航运布局,加快推动中山港申报一类口岸工作。“一港五区”中的“一港”指中山港;“五区”即中山港区、小榄港区、横门港区、神湾港区、黄圃港区。2010年底,黄圃港多用途码头奠基,港区位于黄圃镇吴栏村洪奇沥水道旁,往东10海里为珠江口。港区首期拟建5个1000吨级集装箱泊位,年货物吞吐能力将达20万标箱。黄圃是中山北部重镇,位于珠中江和广佛经济圈的重要节点。黄圃港区的建设,为中山北部企业货物提供物流平台,也进一步完善了中山港口网络布局。

2016年,国家口岸办委托省口岸办对中山港扩大开放进行验收,并于当年8月26日正式发文通过验收。至此,中山港口岸由仅对国轮开放正式扩展为对外轮开放,翻开了中山口岸建设的新篇章。在货运方面,中山港与周边的三大国际枢纽港(香港、广州和深圳三个亿吨大港)已建立喂给港和母港的关系,以高快速路、轨道交通和水运航线为依托,共享国际大港的设施和服务。在客运方面,中山市积极打造马鞍港新客运码头,依托水上航线、城市轨道、公路客运、公共交通等形成综合客运枢纽。

繁忙的中山港国际货运码头。记者 缪晓剑 摄

提升平台能级
参与粤港澳大湾区建设

进入新发展阶段,广东正在形成更高水平对外开放格局。2013年9月29日,中国首个自由贸易试验区在上海浦东诞生。复制上海自贸试验区的成功经验,2015年4月,广东、天津和福建3个自贸试验区挂牌成立。

面对新的格局,中山发展面临的机遇和挑战并存。如,广东自贸试验区涵盖广州南沙新区、深圳前海蛇口、珠海横琴新区三个片区,从地理位置看,中山东临深圳前海自贸区,北接广州南沙自贸区,南望珠海横琴自贸区。一方面,中山可以主动争取三大自贸区的辐射,争取获得自贸区相关政策支持,产业、人才、规划政策的衔接。另一方面,中山也可能由于缺乏政策红利,面临三大自贸区的“虹吸”效应。

2016年底,深中通道动工建设,中山连接珠江口东西两岸的枢纽位置进一步凸显。地理位置的优势,能否转化为发展的优势?这需要中山更主动作为。

2021年7月,市委、市政府决定由翠亨新区统筹南朗街道,发展空间扩展到226平方公里,标志着新区迈入统筹发展时期。

除了深中通道,翠亨新区还位于南沙、前海、横琴三个国家级新区以及广深港澳四大城市“同心圆”的中心位置。翠亨新区的香山站是南珠中城际在中山的首站。乘坐南珠中城际从翠亨新区出发北上,只需10分钟即可到达南沙,45分钟内可直达广州珠江新城,南下则可直达珠海。随着内外交通网络的完善,翠亨新区正逐步成为大湾区“1小时交通圈”的中心位置,翠亨新区有条件成为珠江口“黄金内湾”新支点,成为中山的“东承”桥头堡和参与粤港澳大湾区建设的主阵地。

2022年,广东省委、省政府部署中山建设广东省珠江口东西两岸融合互动发展改革创新实验区。如今,翠亨新区快马加鞭,坚定不移实施“东承、西接、南联、北融”一体化融合发展大战略,全面学习拥抱深港,强化“东承”功能,正奋力建设珠江口东西两岸融合发展支撑点。

【策划】吴森林


编辑 汪佳  二审 陈彦  三审 陈浩勤

数字报
公益广告
版权与免责声明:
① 凡本网注明“来源”为“中山日报”、“中山商报”、“中山网”的所有文字、图片和视频,版权均属中山网所有,任何媒体、网站或个人未经本网协议授权不得转载、链接、转贴或以其他方式复制发表。已经被本网协议授权的媒体、网站,在下载使用时必须注明“来源:中山网”,违者本网将依法追究责任。
② 本网未注明“来源”为“中山日报”、“中山商报”、“中山网”的文/图等稿件均为转载稿,本网转载出于传递更多信息之目的,并不意味着赞同其观点或证实其内容的真实性。如其他媒体、网站或个人从本网下载使用,必须保留本网注明的“来源”,并自负版权等法律责任。如擅自篡改为“来源:中山网”,本网将依法追究责任。如对文章内容有疑议,请及时与我们联系。
③ 如本网转载涉及版权等问题,请作者在两周内速来电或来函与中山网联系。
联系人:陈小姐(电话:0760-8823827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