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月8日上午,申明亭村鹤馆里传出极具节奏感的鼓点声,和着伴奏,鹤馆馆长杨健永带领学员们学习鹤舞的走姿。“注意腿要抬高点,保持在空中,不要动。”学员模仿着杨健永的姿势,单腿站立,双手展开,不时身有不稳,往一边倒去,但又很快找到平衡。
龙年大年初一的早晨,申明亭鹤舞队将去全国“村BA”冠军交流赛上表演,晚上,还将在村内进行巡游。为了做好在新春第一天表演的准备,延续鹤舞数百年来巡游的传统,今天的鹤馆里,传出紧锣密鼓的排练声音。“鹤舞是我们村大年初一必备的节目,一到这天,家家户户都知道,晚上会有巡游。”杨健永说,这一历史悠久的非遗文化,早已在申明亭村村民心中烙下年味的印记。
视频拍摄:缪晓剑 视频后期:刘建满
不断传承创新的鹤舞
鹤舞源起明代,盛于清代和民国时期,迄今已有600多年的历史,现在主要流行于沙溪镇申明亭村一带。据说曾经为了发扬申明亭先祖义学之风,当地人取本地话“鹤”与“学”谐音之义,以村边栖息的白鹤为原态,创作了这一民间舞蹈。2007年,鹤舞被列入广东省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名录。
每年的大年初一,鹤舞队会从村内祠堂出发,经过牌坊,进入家家户户。伴随着热闹的音乐,鹤舞队一路表演,每经过一户家门口,主人则放鞭炮迎接鹤。鹤进入屋内,与村民热情互动,意味着将美好寓意传递给每一个人。新春将至,今天鹤馆内的排练声,让申明亭村民更感“年”的近在咫尺,感受到浓厚的新春氛围。
“今年我们还对鹤身进行了改良,加装了LED灯,这样晚上它就能发亮了。”杨健永介绍说,为了迎接大型节庆日的演出,他们还特意翻新了鹤身羽毛,修复了尾巴,让鹤看起来更具神气。最开始,鹤舞的表演动作较为单调,在传承的过程中,后人对其不断创新,现在还加入了鱼、蚌,有了鹤蚌同欢、惊鹤捕鱼、鹤蚌相争、鱼蚌同嬉等表演姿态,让鹤舞更为丰富。杨健永畅想,以后希望设计鹤与鹤之间的互动,让鹤舞有剧情,从而吸引更多观众。
伴随鹤舞记忆长大的少年舞鹤人
今天的鹤馆内,有一只特殊的“白鹤”,或提腿疾走,或展翅高飞,或修身整羽,动作娴熟,像是表演了多年的“老师傅”。放下近30斤重的鹤身,竟露出一张稚嫩的脸。表演者是刚上高一的杨子聪,初二时,他成为鹤馆的学员,学习打鼓、敲锣和鹤舞。他的鹤舞师从非遗传承人梁冠波,在已经表演鹤舞40多年的梁老先生的传授下,杨子聪进步飞快。
“在我的记忆里,鹤舞是陪伴我长大的家乡文化传统,每年都不可或缺。”杨子聪回忆道,“小时候看过很多鹤舞表演,我非常喜欢鹤舞。”于是,他每次路过鹤馆,都会仔细看门口是否张贴招学员的公告。终于有一天,鹤馆招募新学员,他果断报名,开始了鹤舞学习之路。
待在鹤身里,杨子聪所有的意念都集中于一处——如何做好每个动作,让鹤舞看起来引人入胜。从最开始只能舞小鹤,到现在可以轻车就熟地舞大鹤,他付出了不少努力。看似内敛的他一说起鹤舞则滔滔不绝:“越学习,我对鹤舞的兴趣越浓厚。我尤其喜欢在舞鹤时和路人互动,这份互动是舞鹤独具的魅力,既代表好的寓意的传递,又充满欢乐氛围的感染力。”
在早年鹤身用纸做羽毛时,每每与观众互动的演出结束,身上的羽毛都会拔得所剩无几。对此,杨健永丝毫不觉得恼怒:“带走羽毛,就是带走了鹤的祝福,这说明观众都很中意我们的表演,证明鹤舞是有意义的。”现在,羽毛的材质改进成了绸缎,互动时,观众更多是触摸鹤身来接收祝愿。
还未成年的杨子聪,已经参加过慈善万人行、“三月三”和“四月八”的鹤舞表演。“从看表演的人,到学员,再到能够自己表演,我真的是发自内心感到开心!”鹤馆里,望着眼前洁白的鹤身,杨子聪露出甜甜的笑容。“以后,我会继续学习表演鹤舞,长大后再教学鹤舞,让鹤舞在我们年轻一辈里传承下去。”他说道。
编辑 陈家浩 二审 朱晖 三审 程明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