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近日举行的2024年广东知识产权宣传周活动发布会上,中山市深中标准质量研究中心报送的《推动知识产权与标准融合,赋能打造“香山之品”城市特色品牌》,成功入选“2023年度广东知识产权基层改革创新举措”。中山市深中标准质量研究中心于2023年3月正式揭牌成立,此次的成果入选是今年中山推进创新一体化的缩影。
在广东省珠江口东西两岸融合发展改革创新实验区(以下简称“省级改革创新实验区”)的推动下,中山创新一体化工作持续加速,并进一步强化“中山制造+深圳创新”“香港科创+中山制造”,加快产业科技创新与合作共赢。
【抓重点】
创新一体化不断走深走实
抓好创新项目对接落地,好比是牵住了创新发展的“牛鼻子”。
拜会深圳大学、中广核研究院等,促进双方合作事项落地;举行“深圳-中山产业创新资源对接”活动;与深圳创新设计研究院等进行对接交流;举办“2024年科技领域海外高层次人才引进暨博士中山行”活动;研究与香港理工大学、香港科技大学、香港中文大学等合作事宜;到访澳门科技大学,就开展科技成果转化、高层次人才引进和产学研合作等事项进行沟通交流……今年以来,随着深中通道建成通车的时间临近,一系列实实在在的科技对接加速“落地开花”。
伶仃洋上,深中通道如长虹卧波,十分壮观。深中通道开通后,中山与深圳、香港之间将有了一条“直通车”。
市科技局介绍,今年以来,中山与深圳合作由点及面,持续拓展深中创新合作宽度和广度。中山科技部门主动走访深圳市、区两级科技部门,以及相关重点科研院所、投资机构、孵化载体、行业协会等,举办深圳—中山产业创新资源对接会,推动22个深中科技合作项目集中签约;通过“揭榜挂帅”“市镇联动”等重大科技专项组织模式,支持金鼎光学与深圳大学开展研发攻关合作。
随着时间的推移,一批创新项目已发挥实效。譬如,中广核南方基地实验厂房封顶,正在开展首批实验装置建设;中科中山药物创新研究院、中山先进低温技术研究院、长春理工大学中山研究院与深圳科研机构和企业开展联合研发。今年3月,由市科技局主办的“深圳-中山产业创新资源对接”活动进一步强化“中山制造+深圳创新”模式。
中山历来与香港交流合作频繁,在省级改革创新实验区的推动下,中山聚焦“香港科创+中山制造”,推进中山、香港两地科技创新与产业合作。
市科技局介绍,科技部门通过“揭榜挂帅”“市镇联动”等重大科技专项组织模式,支持洋紫荆油墨与香港城市大学深圳研究院合作;通过拜访香港政务司、创新科技及工业局、香港生产力促进中心等科技部门,调研香港科学园、数码港、生物医药等产业项目,举办香港创科与中山制造新型工业化科技成果对接交流会、香港科技大学成果推介会等,推动香港创新科技成果与中山需求有效对接。
港澳创新一体化合作方面,我市已推动国内首宗药品“港澳企业跨境委托生产”落地中山,累计14款“港澳药械通”药品获批在陈星海医院临床使用;对接香港高校、科研机构创新成果到中山孵化产业化,与香港中文大学、香港理工大学签订战略合作协议,推动香港大学在中山建设研究院,支持香港科技大学在中山建设人工智能与数字经济创新研究实验室。
除了推动与深圳、港澳加大创新一体化外,中山还主动对接大湾区其他城市。譬如,中山加强与广州、佛山科技交流合作,分别与两市科技部门签订了科技创新合作框架协议,建立常态化交流机制;积极走访东莞、江门、珠海等城市的重点科研院所、投资机构、孵化载体、行业协会和企业等,对接创新资源;依托华南理工大学、华南农业大学、仲恺农业工程学院等高校创新资源和平台,推动各高校、科研平台精准对接中山本地企业及产业发展需求,赋能中山企业转型升级,助力“百千万工程”。上述一系列的举措和新路径的探索,推动中山创新一体化工作不断走深走实。
【列清单】
多部门合力形成创新长效机制
创新是第一动力。中山通过“清单”,明确目标、方向,实现多部门合作,为“第一动力”增强内生力。
为落实《中山市建设广东省珠江口东西两岸融合发展改革创新实验区实施方案》要求,中山市创新一体化专责小组各成员单位牵头完成编制《中山市建设广东省珠江口东西两岸融合发展改革创新实验区推进创新一体化行动方案》及任务清单,征求创新一体化各成员单位意见,经创新一体化专责小组审议,形成送审稿。
该行动方案送审稿主要包括总体要求、主要任务、保障措施等内容,提出了创新一体化领域到2025年的工作目标,对照《实施方案》提出中山创新一体化重点任务,明确了责任分工和专责小组组织协调机制等。
任务清单分为夯实创新基础能力、促进科技成果跨区域转化运用、创新科技金融深度融合模式、创新人才引进培养模式四大任务大类,任务清单条数共列出17项,其中1个省级支持事项也形成了落实举措清单。任务清单条数和内容将结合工作实际进行动态调整。
市科技局相关负责人表示,接下来,该局将进一步完善以企业为主体、以深中创新一体化为主要抓手、以政策支持为引导的工作机制,将任务清单落细落实,推动尽快形成一批可复制可推广的改革创新成果,通过市场化手段激发创新主体协同合作的内生动力,充分借力珠江口东西两岸优质创新资源,推动中山现代产业体系建设和高质量发展,加快形成新质生产力。
编辑 汪佳 二审 陈彦 三审 陈浩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