视频拍摄:刘万杰 视频编辑:徐璇
8月17日下午,“穿越深中,读懂千年香山——《深中通道》”主创分享会在2024中山书展活动签售B区举行,中山日报资深记者团队亮相现场,为观众带来书籍创作心得和核心内容分享,并与读者互动,现场气氛十分热烈。
这支记者团队凭借着多年来在新闻领域的深耕细作和专业素养,深入挖掘了深中通道背后无数不为人知的故事,以及香山地区千年来的历史变迁,多层次、多角度地展现了历史变迁和时代语境下的深中通道,剖析了深中通道对粤港澳大湾区当下和未来的深远影响,全景式展现了“大桥时代”非凡意义,创作出《深中通道——穿越千年文明,迈向中国式现代化》(以下简称“《深中通道》”)。
超级工程深中通道的世界之最
深中通道有哪些世界之最的成就?建设它又有哪些大国重器在出力呢?分享会上,深耕交通线多年、追踪报道深中通道建设全过程的记者何淼,以通俗易懂的语言,为读者解读了深中通道的区位意义和多项科技成果。
何淼说:“深中通道正处在珠三角东西两岸高速公路网络的A字型中心位置上,所以,它是这张高速公路网最为关键的一个网络联结点,有了这个联结点,珠江东岸的深圳、东莞、惠州,和西岸的珠海、中山、江门这两大城市组团,就有了一个直连的公路通道,彻底改变粤港澳大湾区珠江口东西两岸的交通格局,极大地优化交通网络,使粤港澳大湾区主要城市间一小时生活圈真正形成,极大地方便各种要素的流动。”
由于曾深入到工程建设的第一线,与工程师、施工人员交流沟通,了解工程的每一个细节和背后的故事,何淼对深中通道的“黑科技”们如数家珍,结合图片与视频,何淼接着介绍了混凝土箱梁、深中大桥、沉管隧道、“天一号”架梁船和沉管运输安装一体船“津安1”。
关于读者所关心的塔高270米的深中大桥的建设,何淼分享了设计之初的故事。在深中通道设计方案披露之初,就有欧洲著名桥梁公司断定,深中大桥这种整体钢箱梁悬索桥的方案,根本无法满足抗风安全的要求。深中通道总工程师宋神友牵头建设团队组织4家高等院校平行研究,历经3年,通过上百次试验,成功研发了新型组合气动控制技术,攻克了台风频发区超大跨整体钢箱梁悬索桥灾变控制技术难题。
何淼说:“对技术的创新突破,向行业新的高峰发起挑战,贯穿着深中通道建设的全过程。宋神友接受媒体采访时表示,核心技术很难从国外吸收借鉴,我们必须要走一条自主创新的发展道路。”
现场,观众为此响起热烈掌声。
深中通道缘起:山河故人
与何淼所分享的技术层面的深中通道不同,中山日报资深文化线记者杨彦华追溯了香山文化的形成,从历史角度谈论了深中通道的缘起。
“我们所说的香山文化所凝聚的精神魂魄,它并不是孤立的,而是不断开发、积累的过程,是几千年来长期与大海交流的过程,一直不断向前延续下去。”杨彦华分享说,香山自古就是移民社会,从中山早期移民的构成来看,中山从来都是一个开放接纳的文化。香山建县以前,香山移民大多由采珠民、避难民、渔民等组成。香山建县对于香山人来说是一个里程碑,昭示了中国经济中心南迁的过程。
为了厘清深中通道建设背后的文化土壤,杨彦华阅读了大量香山文化资料,梳理出香山的历史。千年沧海上,精卫是吾魂。南宋末年,作为香山地区早期移民的马南宝、高添等人在与入侵的蒙古大军的交战中献出了宝贵的生命。尽管马南宝和高添不为众人所知,也没有像文天祥那样青史留名,但他们灵魂就像文天祥诗中所描述的一样,他们守卫着信念,化为精卫之魂日日夜夜护卫着他们热爱的这片土地。从香山文脉的形成和传承来说,马南宝、高添等民族英雄成为本土精神的源头。
她还分享了香山籍进士、岭南大儒黄佐的故事。在黄佐的影响下,香山地区形成了耕读传家的传统。黄佐的选择正好体现了岭南文化的特质,即能在对各种外来文化兼收并蓄的基础上,保持着一种反传统的特性以及不断变革创新的文化特质。
以郭乐为代表的华侨企业家
具有的优秀品质
从香山文化缘起来到近现代的香山历史,中山日报经济线资深记者黄启艳追溯了民族企业家郭乐及其家族的拼搏历程。
郭乐最开始只是一个普通的农民,通过出国打工,然后实现了从农民到商业巨子的转变,当时为什么像郭乐一样的乡下农民,会纷纷去出国打工?黄启艳觉得香山人纷纷出国“打洋工”,有以下的原因:大航海时代到来,海上贸易频繁,澳门岛成为香山人了解世界的窗口;战乱、天灾、贫困等因素让香山人有改变现状的强烈愿望;国外掀起淘金热,西方国家需要大量的廉价劳动力;乡情亲情的吸引,邻里乡情出国打工的示范作用;香山人的海洋文化基因。
黄启艳结合郭乐创办永安百货等企业的创业历程,总结了以郭乐为代表的华侨企业家具有的优秀品质。她觉得,这批企业家敢于冒险、勤勉努力、开拓创新、爱国爱乡,展现了那个时代香山人身上具有的可贵品质。
“郭乐家族捐赠了南区竹秀园学校等很多建设,他们这一代人自己非常辛苦地在国外打拼,最后都回到国内来报效祖国和家乡,我觉得这种品质也是非常可贵的。”
话音刚落,台下响起阵阵掌声。
敢想敢干
中山人血液里头有一股拼劲
时间转到改革开放之初,中山日报经济线资深记者黄凡分享了那个年代中山的高光时刻。黄凡到过石岐玻璃厂的遗址,在这个旧厂房里,各式各样的马赛克依然在阳光下闪闪发亮,曾经生产的水杯、窗玻璃,也还能找到踪影。
敢想敢干,当年的中山人血液里头有一股拼劲。1979年,正在兴建的华侨大厦,使用了一种新的外墙材料,新潮而少见,就是玻璃马赛克。玻璃厂的技术人员留意到了,大胆研制自己的生产线,短短几年就做到质量与进口产品不相上下,价格还便宜不少。国际酒店,就使用了玻璃厂的马赛克产品,一炮打响,菊花牌玻璃马赛克销往全国。
中山从改革开放到“工业立市”的20年,不仅有市属工业“中山舰队”扬起风帆,同时期的乡镇里,一只只小船也劈波斩浪,一个个致富梦想在中山乡镇大地萌发变为现实。“灯饰电器千万种,建材木头满河海;花卉苗木全国种,废品加工一条龙。”这一句顺口溜描述了当时古镇的风貌。
黄凡分享说,因为毗邻港澳,又有爱国爱乡海外华侨带来新的信息、资金、技术,中山在改革开放之初的市场蓝海中,解放思想,先行一步,吸引了大量的人才加入,最终形成一股合力,成了“投资宝地”,各种经济活力都得到充分释放。
互动环节
现场观众纷纷举手提问
随着分享会的深入进行,现场的气氛越来越热烈。观众们不仅对深中通道有了更深入的了解,也对千年香山的历史文化有了更深刻的认识。观众钟先生表示,通过这次分享会,他对《深中通道》这本书充满了期待,一定会认真阅读这本书,从中汲取知识和力量。
在互动环节,现场观众纷纷举手提问。一位工程领域的深度爱好者问道:“何淼记者跟进深中通道多年,遇到最难的问题是什么?”
何淼解答道:“我们刚才讲到了深中通道的很多世界首创技术,我的工作是新闻记者,记者其实最重要的功能就是通过通俗易懂的语言,让大家去理解整个行业里面艰涩难懂的技术,用一些比喻的方式让大家能够理解这个东西到底是什么。”
现场,中山日报小记者也进行了提问:“是什么原因让记者团队去创作了这本书?”
杨彦华总结道:“作为记者,我们有一种职责就是记录历史,所以我们要从记者的角度给大家展现不一样的深中通道。虽然我们生活在中山,可能并不是那么了解中山,我觉得我们记者有这种职责去告诉大家中山的过去是什么样的,为什么会产生深中通道,我觉得这是记者的职责所在。”
观众尚先生表示,听完分享会他收获满满,更加深刻地了解到中山未来的发展与香山文化的关联性,了解到深中通道带给中山的发展机遇。
编辑 范展颢 二审 曾淑花 三审 陈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