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8年写下“入行10年仿佛就是等待这一天。半夜出门开会,整个小区的树林都在轻声呼唤我的名字”这条微博时,游戏科学联合创始人杨奇也许没有想到,团队作出决定6年后,中式美学风格的动作角色扮演游戏《黑神话:悟空》还未上线,其联名海报已火爆到“秒售罄”;游戏全球同步解锁后,霸屏微信朋友圈,无数媒体聚焦创新团队……
这就是深圳。经过45年的飞速发展,深圳从一个曾经名不见经传的边陲小渔村,成为全球瞩目的大都市,创造了世界发展史上的奇迹。5年砥砺前行,深圳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先行示范区实现了多个新突破:经济总量达3.46万亿元,规模以上工业总产值、工业增加值首次实现全国城市双第一,出口规模连续30多年居全国城市首位。
这里,每一天都有精彩故事上演,每一次创新创业公司的成功,都是一个“为什么是深圳”的答案。这里,有讲不完的春天的故事,许许多多“全球首个”,都是走在前列、勇当尖兵的注解。创新是深圳的根与魂,以改革思维推进创新,是这座高速发展的城市解决“老大难”、破解新问题、找到新出路的关键。与深圳仅一桥之隔的中山,是产业基础扎实的制造之城,正全力营造“无创新、不中山”的社会氛围,朝着高质量发展奋力加速度奔跑。深圳创新经验值得全国各地学习,中山该从何入手?探寻城市间的共鸣,不难找到答案。
用创新速度重新定义时间价值
“经验全国推广”“率先在全国发布”“节省一年多时间”“把更多时间留给企业”……在深圳采访,总能真切感受到,时间价值在被重新定义。
改革开放之初,“时间就是金钱,效率就是生命”的口号响彻全国,“三天一层楼”成为深圳速度的象征。今天,“平均三天推出一项制度创新”“秒报秒批一体化”等,正在重新定义时间价值。这种新“时间标度”,背后蕴藏的是创新效率、创新速度。
以国际视野、开放胸怀培育创新,于是有了以来画为代表的领军企业的快速崛起;以前瞻眼光、持续投入支持创新,于是有了低空和空天产业集群的聚链成势;精准定位、层层接力,“20+8”产业集群从纸面落到地面,已经成为深圳高质量发展的新引擎,加快发展新质生产力……
深圳创新速度的直观感受,不局限于采访现场,更来自方方面面。每天,都有关于深圳创新的消息在不断更新。有人说,在光明科学城的深圳市工程生物产业创新中心,电梯里的一场偶遇、走廊上的一次交谈,都可能成为促成一次产研合作的契机,助力跨越科技成果转化的“死亡之谷”。有媒体报道,在河套深港科技创新合作区,机器人、自动驾驶、人工智能等前沿科技领域企业纷纷入驻;在南方科技大学、清华大学深圳国际研究生院、鹏城实验室等高校和科研机构林立的西丽湖国际科教城,科技创新正提档加速……
2023年,深圳全社会研发投入1880.5亿元,占GDP比重5.81%,位居全球第二。其中,企业研发投入占全社会研发投入比重94.9%,位居全国第一。深圳研发投入占GDP比重达到全球领先水平。
新征程上,深圳不仅保持城市建设的高速度,更对标国际一流,用创新的高速度、服务的高速度和全面发展的高质量,不断丰富新时代深圳速度的内涵、提升新时代深圳速度的标准。这条发展之路,为城市高质量发展作出了新的示范。
“宝安样本”解码“无中生有”
深圳有得天独厚的政策优势、区位优势,学习深圳创新是否高不可攀?从深圳本身城市发展样本看,并非如此。
作为制造强区,宝安区在深圳有着举足轻重的作用。分析其产业构成,其特殊性不言而喻。没有一个整车制造厂,没有一个火箭发射基地,这个制造大区,硬是在低空和空天产业、智能网联汽车产业等领域占据重要地位,成为深圳两大产业板块中不可或缺的存在。
背后原因包括很多,但究其根本,一方面来自政府坚定不移地支持,比如,亚太星通总部大楼星通大厦位于宝安区的黄金地段,政府重视程度不言而喻;一方面来自战略性新兴产业的长期培育和扎实基础,比如,宝安有“专精特新”第一区称号,长期营造的产业链创新氛围,让智能网联汽车产业链各环节企业各尽其才、各显其能,涌现出一批龙头企业和专精特新“小巨人”企业,涵盖智能座舱、自动驾驶域控制器、汽车连接器、激光雷达等领域,不仅增强产业链安全性、稳定性,更在电子信息技术相关领域获得话语权、主动权。去年,宝安发布《培育发展智能网联汽车产业集群实施方案》,不仅提出到2025年,智能网联汽车产业集群力争产值规模突破700亿元目标,还明确到2025年,力争引进1家整车制造企业,正式迈出从“0”到“1”的关键一步。
事实证明,创新不问出身,英雄不问出处。宝安主动融入全国、全省、深圳市发展大局的积极之举,和“无中生有”的创新思路,不仅实现了三年两个千亿跨越,更为未来发展打下坚实基础。对于珠江口西岸的中山而言,宝安经验具有非常明显的示范意义。
中山肩负建设广东省珠江口东西两岸融合发展改革创新实验区使命,全方位学习对接拥抱深圳等珠江口东岸城市,聚焦规划、营商环境、产业、交通、创新、公共服务和社会治理“六个一体化”,推进与深圳等周边城市一体化、同城化发展。深中通道通车后,深中一体化进程加速推进。 “深圳总部+中山基地”让“双城”变“同城”,跨市公交持续火爆日均过万人次客流,当天采访当天返回变得更加轻松……时空距离的缩短,带来最为直观的“魔幻”体验,这种影响持续并深入到各个领域。
中山紧密对接深圳“20+8”产业,积极融入深圳产业链。创新一体化之变,能否为中山构筑新的产业优势,进而实现“无中生有”?相信只要找准自身优势,精准高效施策,一切都值得期待。
【总策划】伍学标 李庆辉
【总统筹】 程明盛 林小军
【策划】吴森林 陈晔 黄凡
【统筹】隋胜伟
编辑 陈家浩 二审 曾淑花 三审 林志强